新季早稻收購較快 地儲收購成主力

自7月中下旬早稻上市以來,受減產預期增強影響,市場化收購進度較快,各級儲備補庫成為早稻市場收購的主力。隨著新季早稻上市量持續增加,早稻收購價格穩步走高,部分主產區已高於託市價運行,短期市場搶收風潮強勁。

收購進度較快 抬升市場價格

今年早秈稻成熟早,上市期較去年提前1~2周,由於減產預期增強,市場主體入市採購積極,前期收購進度較快,早秈稻收購價得到快速提升。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最新數據統計,截止到8月5日,主產區早秈稻累計收購334.4萬噸,同比增加55.6萬噸,其中:浙江收購38.3萬噸,同比增加7.9萬噸;安徽收購7.9萬噸,同比增加4.3萬噸;福建收購2.6萬噸,同比增加0.7萬噸;江西收購158.9萬噸,同比增加31.2萬噸;湖北收購6.5萬噸,同比減少6萬噸;湖南收購73.6萬噸,同比增加7萬噸;廣東收購24.5萬噸,同比減少5.6萬噸;廣西收購22.3萬噸,同比增加16.2萬噸。除了湖北省和廣東省外,其他省份早秈稻收購進度均偏快。

由於2018年最低收購價大幅下調,但是收購標準卻更加嚴格,符合質量要求的早秈稻數量偏少,引發市場搶購風潮,迅速抬升早稻收購價。目前多數早秈稻主產區價格已高於託市價運行,僅有部分區域價格在託市收購價以下。截止到8月上旬末,國標三等早秈稻收購價格在2300~2750元/噸之間。其中江西贛州2500元/噸,吉安2360元/噸;湖南株洲2300元/噸,懷化2460元/噸;湖北荊州2360元/噸,武漢2400元/噸;安徽安慶2400元/噸,廬江2420元/噸;廣西欽州2750元/噸,梧州2640元/噸。今年託市收購標準從國標五等及以上提高到國標三等及以上,四等以下糧食由各地組織引導市場化收購,這意味著不同品質早稻價格差距將持續拉大,市場優質優價、低質低價、劣質無價特徵將更加明顯。

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最新消息,自8月9日起在江西省內符合條件的相關地區啟動2018年早秈稻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到9月30日截止。早秈稻最低收購價為2400元/噸,較2017年降低200元/噸。江西省確定的第一批共319個委託收購庫點,有效倉容127.5萬噸,其中可以入市收購的庫點僅有82個,其餘237個庫點整改到位後才可入市收購。因此早秈稻託市收購啟動初期,收購量或將較上年大幅下降。

各級儲備成為收購主力

早秈稻由於耐儲藏特性,主要用做儲備用糧,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每年的輪換收購是剛性需求。今年早稻大幅減產,各級儲備成為前期早稻收購市場的主力。2018年各省稻穀儲備輪換收購量仍較大,入市搶糧意願較強。再加上地儲收購價格有地方財政補貼,相對於其他市場競爭者,更具有價格優勢。諸如浙江省規定今年的早稻收購價為2460元/噸,比國家託市價高60元/噸;廣西地儲早稻訂單收購價2660元/噸,比國家託市價高260元/噸。地儲收購價格直接主導了本省早秈稻的市場主流價。除此之外,目前地儲收購質量標準比較寬泛,市場競爭力比較強。

終端需求偏弱 早秈米價持續偏弱運行

進入8月份,終端市場消費淡季持續,大米價格繼續偏弱運行。截止到8月上旬末,普通早秈米批發價長沙3140元/噸,環比跌60元/噸;南昌3050元/噸,環比跌70元/噸;廣州3400元/噸,環比跌60元/噸;福州3480元/噸,環比跌10元/噸。由於米價持續偏弱,加工企業走貨量偏少,整體行業開機率不超過四成,多數以訂單加工、維持原有市場客戶為主,還有部分加工企業直接轉做原糧貿易,為各級地方儲備代收代儲原糧。

目前隨著新季早秈稻進入流通領域,早秈米市場供應將更加充足,但早秈米市場需求已降至全年最低點,大米走貨不佳,缺乏上漲動能。再加上南方各地高溫潮溼天氣持續,經銷商備貨更加謹慎,預計在8月中旬左右早秈米市場都難有好轉跡象。後期隨著暑假結束,大中專院校陸續開學,集團性大米消費量增加,或將帶動大米價格出現階段性的上漲。

大米進口萎縮 出口繼續增加

5月份以來,隨著東南亞新季稻米陸續上市,大米出口價格持續走低。截止到8月10日,泰國100%B級大米FOB報價425美元/噸,較5月初跌60美元/噸;越南破碎率5%大米FOB報價395美元/噸,較5月初跌55美元/噸。與此同時,國內大米消費淡季持續,價格也呈下降趨勢,且跌幅超過國際大米,國內外大米價差逐漸收窄,進口米優勢減弱,直接導致大米進口量大幅下降。據海關數據統計,6月份我國進口大米17萬噸,環比減幅65%,同比減幅45%。1~6月累計進口大米177萬噸,較去年同期減少36萬噸,減幅17%。進口米對國內大米市場的影響逐漸弱化。

與逐漸萎縮的進口形勢不同的是,我國大米出口量持續增加,6月份出口大米16.4萬噸,環比增幅61%,同比增幅8%。1~6月累計出口大米76.8萬噸,較去年同期增加19.7萬噸,增幅35%,為2006年以來同期最高出口量,低價出口策略比較有效,成為目前稻米去庫存的有效補充手段,預計後期大米出口量或將持續增加,年度出口總量預計達到140萬噸。

綜上所述,短期看,隨著各級儲備收購的陸續結束,貿易商及加工企業入市收購相對謹慎,託市收購或將在湖南江西部分區域擇機啟動,但是啟動範圍和收購量將小於上年。今年優質早稻產量繼續增加,市場優質優價特徵依然明顯,但上漲空間將小於去年,操作需謹慎對待。長期看,由於早秈稻累積庫存依然偏高,陳早稻供應依舊寬鬆,隨著新糧的大量入市,在供求進入新一輪過剩期及經濟形勢低迷的大背景下,早秈稻價格存在下行的壓力,去庫存仍是市場主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