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糧減產306萬噸,農資人要過苦日子了?

夏粮减产306万吨,农资人要过苦日子了?

前段時間,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今年夏糧產量數據:同比去年減產306萬噸,減幅2.5%。這些年,我們習慣了連年豐收,乍看到這個數據,相信很多從事農業的人還是有所震驚。糧食是農資消費主戰場,決定了農資行情的基本面。那麼,夏糧減產,究竟對農資行業發出了啥信號?

夏粮减产306万吨,农资人要过苦日子了?

甲方:行業轉型窗口期

今年的夏糧減產,除了天氣因素影響,其實也是國家調控的結果。比如,這兩年開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動減少夏糧種植面積,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部分區域進行休耕,以及逐步取消糧食最低保護價等。因此,夏糧減產並不意外。

從根本上而言,糧食生產正在告別以產量為綱的時代,新型糧食安全觀的核心,不在於追求當期產量,而是要實現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只要耕地在,只要圍繞農業生產的物資和服務保障不出問題,不愁打不出糧食。

筆者認為,夏糧減產對農資行業不僅不是利空,恰恰相反,糧食適度減產給農資行業轉型提供了動能。具體而言有3點:

一是有利於糧食種植效益回升。這些年,一方面國內糧食庫存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國際糧食源源不斷進來,兩重擠壓之下,種糧效益低迷。糧食產量適度下來一些,將會緩解糧食階段性過剩局面,提高農民種植收益。這對於農資顯然是利好。

二是有利於耕地適度規模化。小農經濟下,很多先進的農業技術無法得到推廣,比如水肥一體化、測土配方施肥、大型農機具等。糧食減產將會促使部分小農戶加快從土地裡走出來,從而促進土地流轉。

三是有利於種植業結構調整。最突出的效應便是糧食麵積減少,而經濟作物面積驟增。經濟作物附加值高,對農資的需求更強勁,尤其是對高端農資產品和技術的需求更大。

乙方:企業要扛苦日子

今年出現的夏糧減產,在最近10年內,減產幅度最大。我們都知道,糧食是農資消費的主陣地。換句話說,糧食“不保”,農資市場的行情便失去了定盤星,頹勢難改。

筆者梳理了最近10年夏糧產量。最近10年內,夏糧減產一共出現3次,分別是2010年、2016年和2018年。但是這一次與前兩次相比,減產幅度最大。前兩次分別是減產0.3%和1.2%,今年則減產2.5%。

當下糧農面臨的問題不僅是糧食減產問題,還有糧食收購問題。據報道,截至7月25日,主產區小麥累計收購3397萬噸,同比減少1841萬噸。導致收購減少的原因,是今年提高了收購標準,很多小麥不符合質量要求。

一則,糧食減產;二則,糧食難賣。

這兩者的合力,會讓部分種糧農民的收益大幅縮水,由此也必然打擊這些人的種糧積極性。而從趨勢看,隨著糧食收儲政策的推進,預計短時間內種糧效益不會有明顯提升。因此,一些種糧農民要麼會縮減種植面積,要麼會降低農業投入。無論是哪一種,都會影響到對農資產品的需求。考慮到當下農資行業巨大的過剩產能,未來競爭只會愈加激烈,我們要準備過一段苦日子了。

....................................................................

本文系農資導報微信官方訂閱號獨家發佈

文章來源:農資導報(訂閱號:nzdbwx)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