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自我教育,實現自我成長?

關於教育,我想從一部豆瓣評分高達9.2分的片子——《三傻大鬧寶萊塢》說起。

這是一部足以讓人捧腹大笑的喜劇片,更是一部足以讓人深思學習方式的教育片子。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學習者有兩種典型:蘭徹採用了理解、實踐的方式學習,而查爾圖採用了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

如何進行自我教育,實現自我成長?

在上機械課程工程中,當教師問學生:什麼是機械?蘭徹舉了多個例子解釋了機械的概念,不過這種學習方式並未得到認可,反倒是查爾圖按照教科書逐字逐句背出答案的方式得到讚賞。

如何進行自我教育,實現自我成長?

結果呢,蘭徹這位教師眼中的搗蛋鬼,不僅考試成績優於查爾圖,而且當院長病毒的女兒臨產的時候,病毒博士在大雨滂沱中束手無策,蘭徹用神一般的動手能力接生了孩子...畢業之後蘭徹成為了科學家,抱得美人歸。而查爾圖幾年前刻在牆上的賭約期限也已經到了,最後他發現他要成交的業務單子合作方竟然就是蘭徹,還需要他的簽字單子才算成交。

蘭徹在這場賭約中完全勝出,他取勝的原因不僅歸功於他的天才,也歸功於他的學習方式,自我教育的方式。

一、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

在自我教育方面,有人傾向於精神懶惰的死記硬背,有人選擇了理解,實踐的學習的方式。

孔子說的好: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書上怎樣說,你便怎麼答,一字不錯,這就是記問之學。

殊不知,真正的學問不在字句上,而在於一個人的思想。有一句話極妙的說明這個問題,強記不如善悟。為何呢?如果要專在記性處勝於別人,悟性便愈來愈遲鈍。倘若學習以培養悟性為主,記性也隨之而增,記性可以助悟性之用。

過多的有意識記無疑可以使人變成傻瓜,因為他自己把蔽塞聰明的包膜漸漸加厚了。而真正的學習就是要通過好學好問善悟,將這層膜剝開,才能識廣見、養性靈、增學問。

也許,在社會上不難看到一種現象:有些在學校擅長於死記硬背、會考試的學生,在工作中表現平平。最典型的便是讓他們做銷售,銷售特別講究臨場的應變、反應能力,這靠的是一個人的思維活躍程度,而在學校裡擅長死記硬背靠高分的學生,思維逐漸的僵化,很難在銷售行業幹出一番天地。

二、重新看待高效學習

很有必要談談近些年網上說的很熱的一個話題——高效學習。

高效學習不侷限於考高分,快速啃下很多書本。要是這樣理解高效學習,未免有點狹隘。

真正意義上的高效學習,理應從高效率學習、高效果學習和高效益學習三個角度進行審視。

所謂學習效果指的是符合預期的學習中所收穫到的學習效果的數量。比如在考試中,成績越好,便反映近期學習效果良好。

所謂學習效率是指學習效果與學習中對不可再生性的學習資源的消耗量之間的比。我們設定了一些學習目標,用時間多少來衡量學習效率。

所謂的學習效益指的是指的是長期性的學習收穫,是學習者通過學習以後的所得、對自己的認識和思想的改變或由學習而激發起來的自己最為持久而穩定的素質。

愛因斯坦在《論教育》中提到了一句俏皮話:“如果人們已經忘記了他們在學校裡所學的一切,那麼所留下的就是教育。”

從長期價值而言,自我教育就是獲得“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被遺忘掉的時候所剩下的東西”。所以,從高效益學習中發現自己的稟賦,完成自我潛能的開發和優勢運用,乃至實現自我的價值、理想抱負。

楊振寧教授曾率一批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華講學。講學期間,當有人問到他們當中有沒有高考“狀元”時,楊振寧說:“按照中國的高考標準,我們都是差生,在中學,都排名在十名以後。”

如何進行自我教育,實現自我成長?

然而,這些人找到了天賦所在,通過個人的努力,並且抓住了後天機遇,功成名就。

三、如何進行自我教育?

最後,跟大家來談談如何進行自我教育:

1、設置每週的閱讀計劃

廣泛的閱讀,可以讓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看待問題角度更加全面和具有整體性。

我給自己設置的小目標:每週閱讀一本書。在閱讀過程中,保持兩個原則:a、一書不盡不讀新書。b、保持佛系閱讀。

一書不盡不讀新書,這種方式閱讀一本書,可以保持連貫性,讀完一本書自然會形成知識體系。

閱讀一本新書,首要是先大致瀏覽,瞭解全書的大旨和特色。其次,保持批判性閱讀書中的內容。

假設一本書是200頁左右,可以將每天的閱讀頁數定為30頁,譬如早、中、晚各看10頁。如果閱讀狀態極佳,則可以一口氣讀完30頁。

2、項目式學習

單純的閱讀以及練習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樣的學習目的性並不強。所以有必要設置一些項目,把項目分解為每日的小目標。

比如上面提到閱讀計劃,可以將項目設置為:讀一本書寫一篇讀書心得。每天閱讀30頁的書,將書本和生活、工作聯繫起來,多少會有一些感悟,不妨將這些“一閃而過”的想法記錄下來。

待一本書讀完之後,用系統的方法將這些想法整理、組織成文,便完成一個小項目。這篇文章足以反映你對一本書的理解到什麼樣的程度,也可以反映你的思想深度。從根本上來說,這就是閱讀的反饋。

3、研究方法

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需要講究方法。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貴人相助;貴人相助不如自己去悟;自己不悟神仙也難救。

如果有些問題我們一直苦思冥想無果,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找到這個領域的“名師”,讓他們為你指路,他們的經驗更加老道,看問題更加全面。

如果身邊缺乏這樣的名師,也可以利用網絡圖書館找方法。譬如通過谷歌學術、知網等找方法。

很多方法也可以從書上學習,譬如利用哲學、認知心理學改造自己的思想,提高思考深度。

一些告訴你“怎麼做”的工具書也頗有參考借鑑價值。

如何進行自我教育,實現自我成長?

4、勤於總結

一個會總結的人一定混得不會太差。總結是一種工作方法,同時也是一種態度,這意味著我們對一件事是否走心。

在學習和工作中,最怕沒有問題,沒有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因為沒有問題,意味著每天都是停留在舒適區,沒有一些新的發現。而所謂人生,就是冒險的心智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一個人止於探索,也便止於學習。

所以,形成每週回顧檢查的習慣,檢查那些設置的目標已經完成,哪些目標尚未完成,將一週遇到的問題列清單,想辦法進行解決。

最後,關於自我教育的本質,在這裡引用杜威的三句話:“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和重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