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種植業持續調結構增效益,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

種植業是農業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利用植物的生活機能,通過人工培育以取得糧食、副食品、飼料和工業原料的社會生產部門。包括各種農作物、林木、果樹、藥用和觀賞等植物的栽培。

黑龍江種植業持續調結構增效益,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

種植業

黑龍江各級農業部門主動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形勢,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積極推進種植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上取得了較好成效。

據悉,全省在2017年實現玉米麵積調減1000萬畝和蔬菜等特色作物發展到1000萬畝“兩個千萬畝”調整目標之後,今年全省種植結構繼續調整優化,蔬菜、鮮食玉米、漢麻、中藥材等特色作物面積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目前,全省建設“互聯網+”高標準示範基地1458個,基地面積達到397.8萬畝,示範帶動全省綠色有機食品認證面積可達到8000萬畝,比上年增加近400萬畝,推動質量水平實現新突破。在生產效益方面,2017年,全省僅蔬菜一項種植總收入212億元,新增31億元,帶動全省1800萬農民人均增收172元。

黑龍江種植業持續調結構增效益,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

種植業結構調整

種植結構調整更新了農民的思想觀念。近年來,各類經營主體在種植結構調整的市場實踐中,思想觀念發生了明顯變化,由注重生產端向產銷兩端發力轉變,由注重“產得出”向“產出精品”轉變,由注重一產向三產融合轉變。特別是一些農民專業合作社,市場觀念不斷革新,品牌意識不斷增強,營銷思路不斷拓寬,經營方式不斷創新,正逐漸成為結構調整的舞臺主角。

黑龍江將調整優化種植結構作為今後一個時期工作的重點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進一步提高全省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信息化和產業化水平,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經濟效益顯著的生產基地;加快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同時,進一步拓寬營銷渠道,創新經營方式,重點培育一批營銷能力強的經營主體,推出一批可複製的營銷模式,創建一批有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使更多農民走上致富道路。

黑龍江種植業持續調結構增效益,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

種植業特點

種植業特點:

種植業是農業的主要組成部分,其特點是:

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利用農作物的生物機能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潛能和農產品。

就其本質來說,種植業是以土地為重要生產資料,利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水和礦物質合成有機物質,同時,把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貯藏在有機物質中。它是一切以植物產品為食品的物質來源,也是人類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種植業是大農業的重要基礎,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食物與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還為輕紡工業、食品工業提供原料,為畜牧業和漁業提供飼料。同時,種植業的分佈和發展對國民經濟各部門有直接影響。中國種植業歷史悠久,中國農業中種植業的比重較大,其產值一般佔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它的穩定發展,特別是其中糧食作物生產的發展對畜牧業、工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均有重要意義。

正確處理種植業與其它各業的關係,正確確定種植業內部各類作物的種植比例是合理利用土地、加快農業發展的重要條件。

種植業發展:

種植業產生於新石器時代,即原始社會的後期。在長達約20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由於生產力極其低下,人們只能靠採集和狩獵為生。但在長期的採集過程中,人們逐漸地瞭解了一些植物的生活習性,學會了栽培技術,於是形成了原始的種植業。以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種植業不斷地進步。這主要表現在農作物種類增多,單位面積產量提高,播種面積擴大,總產量增加,產品品質改善等等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