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要不要和學生做朋友?

老师要不要和学生做朋友?

我跟一些外國的老師討論過這個問題,如果你去問他們,答案很簡單:

Stay friendly, but don't be friends!

要友好,但不要做朋友。

我個人也很同意,因為這是職業操守之一。

但是,會有若干反方跳出來:

“學生也有情感寄託需要啊,作為老師,要對學生的生活也進行指導。”

“要進行行為改善,就要先做他的朋友。”

“我就是喜歡親密、沒有長幼的師生關係,其他的人都做作。”

“這是學員服務的一部分。” (您到底提供的是什麼服務?)

如果這樣說,我們還是要回到老師的部分,看看老師要做什麼。人家來學,是為了學知識,你把知識的部分很專業的解決了,就夠了。

我也想知道你怎麼看?

你覺得要做朋友嗎?

還是不要?

碰到過什麼棘手的問題嗎?

但是,對於學生要求和老師做朋友的事件怎麼處理呢?

例如:學生問人生規劃。你可以說:That's your life. You are a big girl/boy now. You should decide yourself, but ask your parents or people with similar experience for advice. 中國的學生,或者大家在做學生的時候,總是喜歡問老師意見,彷彿別人規劃的人生是更靠譜的人生。之後我到了國外,也繼續這樣的習慣,發現獲得的答案都是上面那一條,一時半會不知道自己到底要過什麼樣的人生了。

例如:學生問你單身與否,可否和你交往。如果學生18歲以下,想都不要想。如果18歲以上,你可以先問問自己,怎麼想的。回絕的話:I tend not to talk about my personal life. 或者 I think we should focus on language learning when we talk.

例如:學生問你的電話號碼、郵件地址、qq、微信等等。並且一個月以後埋怨你沒有給她回信。你可以說:實在太多的信息,把上一條漏掉了,實在不好意思。如果你還有機會,可以一開始就說:我有很多信息,可能來不及看,不能及時回覆。或者你是個更nice的人,就每看到一條,就常規回覆:我現在很忙,沒法長篇回覆,我最近很好,回頭閒下來再多給你寫。

以上是技術層面,但是本質上,我想說兩點:

對很多剛入職場的中國人來說,生活 = 工作,很多人的朋友圈和同事圈幾乎重合,我們的社會身份也由職業來界定,我們的價值也和薪水有直接關係。其實老師很孤獨,社交圈子並不大,有些人也渴望和學生交朋友。我以前也是一樣的,在家裡太寂寞,於是去辦公室加班。美國朋友問我,“你週五晚上如何消遣?” 我說,“和同事吃飯。” 他就說,"這麼好的同事?週五晚上都在一起?!"

——建議:就算這樣,也要剋制住!放下手機,去結識非工作圈子的人。

中國正在鉅變當中,人情的關係已經轉化成以一個短期的合同作為藍本的專業關係。現代社會中,我們來到一起,在10天之內,你扮演學生、我扮演老師,我教、你學,之後大家相敬如賓繼續各自做現代社會的好公民。

有時候,年輕人沒有經歷過太多的分分和和,還是期待著一輩子的關係。也許這就是他們第一次意識到,關係不是一輩子的。很痛苦,但是也真實。

—— 再建議:

要給學生溝通的通道,讓他們知道如何聯繫到你。


也要給學生制定時間表,告訴他們你什麼時候available, 什麼時候你不在。


給學生指定規則,什麼樣的問題可以拿來討論,什麼問題你不負責(假如學生自己沒讀課程表,沒看完課前作業,讓你來講一遍,這個時候可以客氣的讓他們先去做作業,再來討論。)


如果是家長,也一樣在一開始指定好規則。如果有人硬是在非工作時間聯繫你,可以說:我現在手頭有一些工作,現在沒辦法回覆您,明天上午的時候,我跟你詳細回覆。


新老師們請注意:你們剛剛上崗,會特別容易遷就學生。甚至有些人有討好學生的心情,不要這樣,也許一開始有好處,但絕對不是可持續發展做法。

——閃回:

我高中的時候,去加拿大遊學過三個月,當年上一屆的師姐就敬告我們:“外國人的感情很淡薄,不要和他們動真情。他們雖然接待你很熱情,但是之後也就淡下來了。你期待太多,會難過的。”

後來,我和美國朋友說起這件事,他們的第一反應是一陣寂靜。第二反應,現實就這樣。

大家都是飛速奔騰的河流,我們有時候會匯流,激盪起水花,但最後我們依然會按照各自的方向各自奔流下去。可是哦,我一直沒有說的是,留下的記憶永遠是美好的

扯太遠了,你們自己看吧,不要聽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