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書記的耳光》的菏澤作家再爆催淚力作:黨員幹部運糧隊

写《书记的耳光》的菏泽作家再爆催泪力作:党员干部运粮队

写《书记的耳光》的菏泽作家再爆催泪力作:党员干部运粮队
写《书记的耳光》的菏泽作家再爆催泪力作:党员干部运粮队写《书记的耳光》的菏泽作家再爆催泪力作:党员干部运粮队

1960年的曹縣也是全國人民忍飢挨餓最為嚴重的一年, 因為1958年層層不實政績浮誇,不切實際的盲目大鍋飯。1960年,曹縣人近乎半數捱餓、水腫、乾瘦,外流人員成千上萬。

1960年4月,山東省委書記譚啟龍視察曹縣後,立即調用飛機到曹縣北關空投救命糧,然而空投下的糧食對全縣來說是杯水車薪。

1960年11月,國家又撥付曹縣16812噸糧食和棉花、被套及外地支援的近3萬件棉衣,全部調集到了商丘西隴海鐵路的小壩火車站。需從百里之外的小壩運到曹縣,那時,曹縣無鐵路、無油路,僅有一條通往商丘菏澤的土路。縣裡又無運輸車隊,所有運輸全靠人力、馬拉車和架子車。如何將這批救濟糧一點不少的運回,是擺在縣委面前的重大課題。時任縣委書記霍志仁、副書記丁捷、運夢松、高原共同商定,組織6300多人參加的運輸隊,組織馬車1500多輛,人拉架子車4000多輛,獨輪推車2000多輛。

写《书记的耳光》的菏泽作家再爆催泪力作:党员干部运粮队

網絡配圖

為保證救濟糧顆粒到百姓口中,儘量少用或不用民工,由各級黨員幹部帶領、組織車隊。縣委霍志仁書記調度指揮,丁捷、運夢松、高原三名副書記和副縣長每人一輛架子車。從百里之外的小壩拉救濟糧,這樣能省下不少糧食救濟捱餓的百姓。那時用一個民工,一天需要開支一斤糧食,所有民工全部不要錢,要糧食。而用黨員幹部,全部吃自己每月固定的供應糧,節約每一斤糧食到百姓口中,縣委幾個書記算計的門清。

一支由書記、縣長,各公社書記和黨員幹部組織的運輸隊成立了。他們各自揣著自備的摻菜的餅子和窩窩頭,拉著架子車上路了,從曹縣奔上隴海鐵路線上的小壩。

近百里的土路,他們拉著架子車,一步步走去。丁捷、運夢松兩位副書記,分別帶著自己的愛人帶領著架子車隊,高原副書記負責馬拉車隊。

到小壩後,他們分裝救濟物品,丁捷和愛人的架子車裝上了一千斤煤,運夢松和愛人的架子車裝了一千斤救濟糧。

写《书记的耳光》的菏泽作家再爆催泪力作:党员干部运粮队

網絡配圖

千斤重物,全靠人拉!當時他們都瘦的青筋鼓露,人站在黃河故道的風口上,一陣風就能將人颳倒。但黨交代的任務,幾十萬人的救濟糧又使他們如同回到當年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戰場。他們迎著刺骨的北風,脫掉棉衣挎上帆布織出的架子車肩攀,拉起沉重的架子車,一步步走向曹縣,一千多斤啊,當這兩個書記帶領的架子車隊走上黃河故道大堤,已是傍晚時分,他們用衣袖擦去頭上的虛汗。坐下來歇息片刻,啃幾口菜餅子,又艱難地上路了。

走啊走啊!這每一步都是那樣沉重。男人疼女人,將肩攀拉得繃緊,使愛人少用點勁,而女人更疼男人,她們拼命的拉緊偏套繩往前趕,使自己的男人少用點勁。

人們說;種種活計中,水邊拉縴是最重的活,而此刻這些書記、縣長、公社書記們完完全全像激流中異水拉縴的縴夫一般沉重,艱難。他們在為黨的航船,為百姓之船拉縴,那沉重的纖繩緊緊的勒進肩頭的皮肉裡。他們咬牙堅持著,一步一步的走向曹縣。那裡多少隻手多少張口在等著這點救命煤救命糧啊!

累,他們能忍受,關鍵是飢餓。一天半斤口糧,他們還得留一點給孩子,給老人,到他們口裡每天不足三兩。儘管他們來時做了充足準備,用乾菜葉和麵做出餅子、窩窩頭,但長途跋涉,還是早早把乾糧吃完了。深夜12時好不容易趕到梁堤頭公社。他們餓得實在走不下去了。把架子車放下。丁捷副書記、運夢松副書記的愛人,結伴離開大路,摸到了一塊白菜地,用手摸索著白菜收後留在土裡的半截白菜疙瘩,一點點的摳,一顆顆的扒,手指頭摳得血糊糊的,但也僅僅得到兩三個白菜疙瘩,地裡已被刨挖多遍了。

她們如獲至寶,拿回放到自己男人手上,看著自己的男人吞進嘴裡。

梁堤頭公社的領導拉糧已到家了。在自己地盤上,他們實在看不下去了,幾個人一商量,先預支了各自的一點口糧,給丁捷、運夢松和幾個副縣長做了半鍋麵條,放了點蔥花端來。丁捷、運夢松一看立馬掉下臉來。脾氣火爆的丁捷厲聲質問:“為什麼給我們幾個下這半鍋麵條?”他手一指長長的車隊,“拉糧的這麼多,就我們餓、累嗎?他們不餓不累?”運夢松接上話說,“你們這是讓我們犯錯啊!”“同志們,這種多吃多佔的事我們不能幹,不能幹”。說完,讓梁堤頭的領導將麵條端給梁堤頭夏莊村幾個孤寡老人和水腫最厲害的十多個孩子,每人分了半碗。

写《书记的耳光》的菏泽作家再爆催泪力作:党员干部运粮队

網絡配圖

丁捷、運夢松啃掉了愛人用雙手從地裡挖來的白菜疙瘩。又拉起架子車迎著小北風上路了,飢餓勞累的腰身幾乎貼著黃土路面,一步步的向北艱難的行進。

捱了批的梁堤頭公社書記望著丁捷、運夢松一點點遠去的、弓背的身影,望著這支長長的車隊,一下蹲在路旁嗚嗚的哭出聲來,哽咽著告訴來扶他起來的社長:“丁書記,運書記都是從槍林彈雨中走過來的領導,身上多處槍傷、刀傷。他們寧啃白菜疙瘩,連半碗麵條都不捨得吃啊!”“丁書記,運書記”他對著書記遠去的背影喃喃的自語著,後續的拉架子車的幹部,也被梁堤頭公社書記所感染,紅了眼圈,將肩上的繩拉得更緊,一步步向北走去。

第二天上午,運糧車隊才到了曹縣糧食局,局長朱幕品也是運糧架子車手,他放下車子沒顧上喝一口水,和局工作人員一一給運回的糧食過稱。

黨員幹部運輸隊拉回的糧食一斤不差,一兩不少。

這批糧食很快分到了各公社、各村,救助了飢餓的群眾,承擔拉糧任務的幹部黨員沒吃一斤一兩。

當年,我們的黨員幹部就是這樣勒緊褲帶,與民同甘共苦,帶領人民度過三年困難時期,為年輕的共和國夯實了根基,為我們樹起黨員幹部光輝的楷模。不忘初心,願每個人都別忘了這支黨員幹部運糧隊。

作者 天闊

2018年7月3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