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航天:資本的下一個藍海

商業航天:資本的下一個藍海

相信關注航天的你都會有以下疑問

你知道去年全球共發射了多少航天器嗎?

好奇這些航天器都是什麼類型嗎?

是不是覺得發射航天器多都是政府投資?

今天,我們就來告訴你“答案”

商業航天:資本的下一個藍海

“去年,全球成功發射各類航天器444個,其中,對地觀測衛星是發射數量最多的應用衛星,達247顆,佔比約為55.6%,通信衛星位居第二,共計79顆。”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長原民輝說。

7月16日至20日,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海事技術高峰論壇暨國際航標協會VDES技術國際研討會在浙江義烏舉辦。會上,原民輝所長作了題為“商業航天最新進展”的報告。

原民輝表示,過去十年,全球航天產業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年均增長率為4.3%,商業航天已成為世界航天產業發展的主導力量,貢獻3/4的產值,其餘為政府的航天預算。美國航天基金會《航天報告》顯示,2016年,世界航天產業總收入約為3293.1億美元,其中,商業市場收入約為2528.8億美元,佔航天產業總值約為77%;政府航天預算為764.3億美元,約佔航天產業收入的23.2%。

近年來,投資界也普遍看好航天產業發展,商業資本“跑步進場”。高盛集團曾預測,太空經濟有著“長遠而持久的機遇”,未來20年,其行業規模將會成長至數萬億美元;美銀美林銀行認為,到2045年,世界航天產業規模將增長至2.7萬億美元。

衛星通信產業發展最成熟

商業航天:資本的下一個藍海

據最新數據,2017年衛星產業收入2686億美元。2016年,全球衛星產業總收入達到2605億美元,佔全球航天產業總收入的近80%,其中,商業衛星通信產業收入1492億美元;衛星導航產業收入950億美元,以服務和設備製造為主;衛星對地觀測產業收入58億美元,規模仍然有限。

原民輝指出,衛星通信產業發展最為成熟,已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並形成了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越靠近產業鏈下游,整體收入越高,競爭越激烈。2017年,全球共成功發射77顆通信衛星,其中商業衛星65顆,佔比達84.5%。通信衛星的運營服務收入佔產業總收入的90%以上,衛星運營商擁有全產業鏈中最高的利潤率,處於產業鏈的核心位置。

2017年,全球共發射了247顆對地觀測衛星,其中233顆發射成功。其中商業對地觀測衛星全部為微小型衛星。原民輝表示,衛星的對地觀測應用涵蓋傳統的國防與行業應用,其應用開始日益“精緻”,提供新型的精細化應用、多元融合的綜合應用等多種服務。“雖然去年發射這麼多對地觀測衛星,但是主流對地觀測衛星還是前些年發射的一些大衛星,這些衛星綜合能力強大。”原民輝說道。

商業航天的快速發展,也推動了新興領域和市場的發展。例如:太空旅遊、空間設施和資源的商業應用以及小行星探礦等新概念。目前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能夠真正引爆市場的商業模式尚不清晰,面向大眾的服務尚未落地,但新興市場發展將為上游製造帶來更多的增長機會。

傳統航天企業積極應對新情況

商業航天:資本的下一個藍海

原民輝表示,面對新情況,傳統航天企業作出了一系列應對。首先、提升平臺的柔性,滿足各類市場需求。比如,洛馬公司發佈了全新產品型譜,滿足GEO/LEO軌道類型,覆蓋250W-20kW功率量級,滿足通信、導航、遙感等多種應用衛星類型,高度重視平臺研製通用化,通用部件超過280個。

其次、推動智能製造,以降低成本和縮短週期,廣泛使用3D打印/智能裝備和自動化測試。2017年發射的通信衛星中,波音公司研製的多顆衛星均採用3D打印部件;洛馬公司利用VR工具糾正衛星研製失誤,每年可節省成本約1000萬美元。

第三、向產業鏈下游拓展,提供綜合信息產品。衛星與其他遙感數據源深度融合,打造多類地理信息產品,面向用戶,提供定製化的解決方案。比如,法國空客公司利用“像素工廠”系統融合多源數據,打造“街景工廠”軟件,製作3D影像產品。

第四、 推動多元技術融合,提升服務能力。數字地球公司開發了“大眾排序”算法,通過收集圖像分析師對目標特徵人工分析的過程,進行機器學習建立先驗知識,從而自動識別圖像中的目標特徵,實現自動統計分析。

第五、打造天基信息服務平臺,向大數據邁進。數字地球公司研發了基於雲的GBDX衛星數據平臺,基於平臺,用戶可以開發各種應用程序,滿足應用需求。

最後、運用資本力量,實現“強者恆強”。去年10月5日,加拿大MDA公司完成了對美國數字地球公司的收購,新公司將成為光學與雷達衛星系統兼備,集衛星製造、地面站製造、衛星運營與服務於一體的“巨無霸”。(來源:科技日報 記者:陸成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