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台青:不僅要當「天然統」,還要「促融合」

臺灣年輕人承認:我們下一代將是“天然統”

曾幾何時,在民進黨的刻意操作之下,島內年輕世代是所謂“天然獨”之說甚囂塵上。

然而,有來自臺灣的九零後年輕菁英表示,他們這些被稱為“天然獨”的年輕世代,為了自己的未來和實際的民生問題,依然會去大陸工作生活。而隨著大陸文化影響力的擴大,臺灣未來一、二十年,有可能出現“天然統”的新世代。

發出這一觀點的是正在美國紐約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前中國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國民黨前中常委林家興。出生於1990年的林家興被認為是國民黨的新生代精英代表人物之一,2015年5月他曾經作國民黨代表團最年輕的成員,參加“習朱會”。

新時代臺青:不僅要當“天然統”,還要“促融合”

林家興27日晚間在華府智庫“臺美關係研究中心”演講時直言,臺灣年輕世代,如果拋開國族認同分歧,在其它社會議題上,其實意見是相近的。臺灣愈來愈多年輕世代不在乎藍綠,沒有強烈的政黨立場,而更在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明天、自己的小孩等很實際的民生問題。

新時代臺青:不僅要當“天然統”,還要“促融合”

在演講中,林家興引用一系列民調數據指出,民進黨執政後,認同自己完全是臺灣人的比例下降,認同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例上升;臺灣人對中國大陸好感度有史以來首次超過負面觀感;贊成“臺灣獨立”的比例創下十年來新低,贊成統一的則有所回升。所謂“天然獨”的年輕世代,想要去中國大陸工作的比率也創下新高。

“我超級感嘆的是,當年參加太陽花運動的不少朋友跑來問我:你在大陸有沒有connection(聯繫)?我聽完百感交集,當年你們是如何奚落江宜樺‘院長’的,現在卻跑來說要去大陸工作,問我有沒有connection?”林家興感嘆道。

新時代臺青:不僅要當“天然統”,還要“促融合”

林家興贊同臺灣部落格作家鄭國威所說,大陸文化的力量與傳播可能造就“天然統世代”。林家興說,未來臺灣下一代,成長於中國國力高速成長,影響力擴大的時代,現在臺灣的小朋友都看《琅琊榜》、《中國有嘻哈》等,完全被大陸影視文化和流行音樂衝擊。以前臺灣人“哈日”、“哈韓”,下一代可能就是“哈中

(國大陸)”。這種情形下,他們的意識形態會否改變很難說,但至少有一點很肯定——他們不會像我們這一代這麼排斥中國大陸。“以後當我們變成父母時,我們可能要面對我們的小孩說:你們為什麼要對中國大陸這麼有敵意呢?為什麼要這麼老古板呢?十年、二十年後,有可能出現這種翻轉”。

林家興最後總結說:“1985年到1999年之間出生的這一代人可能是唯一的‘天然獨’世代,下一代很可能會是‘天然統’。”

“天然獨”是偽命題 在“天然窮”面前一下子就破功

從“天然統”到“天然獨”,再到“天然統”,其實,除去名詞之爭,作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臺灣人,“中國人”是他們天然的符號,而所謂“天然獨”,正是綠營一手炮製的“後天獨”。

20多年前,認為“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在島內是天經地義的事。李登輝上臺後,開始以“本土意識”為名,從教育、文化等方面突出“臺灣人意識”,強調“臺灣主體性”,不少臺灣人的身份與國家認同開始出現錯亂。

隨後民進黨執政,又變本加厲,“反中”“醜中”“仇中”,割裂“臺灣人”與“中國人”認同,通過施行“去中國化”教育,對臺灣青年進行洗腦。

兩岸年輕人自小成長的環境不同,在一些問題上本就存在差異,難免產生隔閡。加上民進黨政治和文化上的刻意操作引導,自2014年所謂的“太陽花學運”以來,“天然獨”一詞被“成功”用來定義臺灣青年,頻繁地灌輸,似乎在兩者之間直接畫上了等號。

新時代臺青:不僅要當“天然統”,還要“促融合”

但所謂“天然獨”,在“天然窮”面前一下子就破功了。

《天下》雜誌的一份調查指出,在臺灣前景和經濟表現方面,認為“悲觀大於樂觀”者多達71.6%,有59.2%的人對於臺灣未來直接感到悲觀。

有人說,臺灣社會如今已經是老年人“不敢花”,青年人“沒錢花”,許多青年要找出路,去大陸發展,跳出偏頗認知的“井底”,從實際中接觸瞭解大陸,自然認同“我是中國人”的比例會越來越高。

新時代臺青從客變主 “天然統”還要“促融合”

讓人眼前一亮的是,新時代的臺灣青年,已經不止於到大陸來,認同“我是中國人”,還要為兩岸的融合進行主動的探索、努力。

日前,來自臺灣的北京創業公社港澳臺及國際事業部總經理鄭博宇,在向臺青分享在陸發展的心路歷程時,首次拋出了“新時代臺灣青年六原則”:靠自己、接地氣、不投機、重發展、促融合、贏未來!

新時代臺青:不僅要當“天然統”,還要“促融合”

  • 靠自己:憑藉自身實力與專業獲得認可;
  • 接地氣:融入當地特色文化與價值認知;
  • 不投機:不通過非務實的方式取巧或走快捷方式;
  • 重發展:希望實現個人價值,助推進兩岸發展;
  • 促融合:意在反對“臺獨”、增進融合;
  • 贏未來:贏取兩岸共創雙贏和中華民族復興的未來。

“六原則”一出,立即引發了兩岸各界的熱議及好評。

南開大學臺港澳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曉兵表示,“臺青六原則”的出現,標誌著“獨派”力量所塑造的“天然獨”傳說已不攻自破,青年迴歸理性的這一天,也是兩岸關係走向理性的歷史時刻。青年的覺悟和成長,意味著兩岸關係發展的“水到渠成”。

新時代臺青:不僅要當“天然統”,還要“促融合”

北京聯合大學兩岸關係研究所長朱松嶺表示,未來臺青將扮演兩岸融合的催化劑,因為他們既瞭解大陸,也瞭解臺灣。北京清華臺研院副教授鄭振清受訪時認為,這確實反映了新一代臺青主動、積極融入大陸發展潮流的願望,體現了他們的拼搏精神和自主意識。臺青逐步形成從客人到主人的身份轉變,是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新潮流。

新時代臺青:不僅要當“天然統”,還要“促融合”

正如臺灣《旺報》所言,如果連年輕一輩對兩岸都有如此宏大的眼光與見識,那些目光如豆、只想以“臺獨”激怒大陸,把兩岸和平發展帶往死衚衕的“仇中”人士,向下一代學學吧,別一手毀了他們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