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史話 —— 黃 岩 傳 統 民 居

永寧史話 —— 黃 巖 傳 統 民 居

毛 太 鵬

人類在一個地方聚集生存,必有其居宅。《說文解字》釋居為蹲,此義深泛。今天,我們稱老祖宗遺留下來的老宅為傳統民居,其最大的意義在於主人創造、追求的物質、精神文明均已深深地融入當中,成為一種地方傳統文化的符號。深入解讀這些老宅,揭開它們的前世今生,就是讓後人有一種承前啟後的責任感。民居文化維繫著每一位鄉邦邑人。

黃岩的傳統民居有著與全省,乃至全國民居不同類型、不同風格、不同形貌、不同審美情趣、不同文化背景的特點。其一,在整個中華民居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方整體風格,具有代表性,具有唯一性,所以代表浙江入選中國郵政民居套票,入選《中國古代建築史》《老房子系列·浙江民居》。其二,極盡傳統民居建築之巧妙,避其顯貴、華麗、繁瑣、龐雜、窮奢之追求,集中體現柔和、端莊、樸素、簡約、伸展之風格,又不失凝練、豐滿、精巧,突出表現大屋脊和大屋蓋的高處視覺。反宇飛簷的建築特色充分表現了建築宇宙觀的審美功能。其三,建築融入東南沿海地形地貌以及四時節候的特點,在審美上具有立架美、結構美、佈局美、施藝美、基調美,與周邊環境混成一氣,成為中華民居大家族中一枝獨秀。

綜觀其特點,在取材上有木構磚瓦屋、木構石板瓦屋、木構亂石瓦屋、木構泥塗壁瓦屋、木構稻草掛壁瓦屋、木構木板壁瓦屋、全茅草稻杆(茅敞)屋、亂石磚砌碉樓、混合屋等。

在組合上,構成院落有三合院落、四合院落、多透組合群落院、單轉向院落、排屋、山地臺基屋及院落,跨巷、跨溪屋及院落。成院落均有圍牆包圍,出入口均設臺門。城內築圍牆均用磚,有的牆下用亂石、腰上砌磚,少量成亂石牆,但都不高。農村有利用灌木和小竹當牆,山區大多利用亂石當牆,也有用酒勺成圍牆的,均就地取材。

在俯視上,屋蓋及出簷,屋蓋材質有板瓦、筒瓦、茅草、稻杆,屋脊有疊瓦或覆以棟瓦,簷頭有的置滴水瓦當。屋蓋分單簷和重簷,屋頂蓋面大而廣,出簷深遠,腰簷較短。屋面有歇山頂、懸山頂、廡殿頂等幾種,多采用弧線狀飛簷。屋脊頭多有灰塑夔龍紋、神獸頭、成拋物狀欲沖天之感,或塑鴟尾、張口吞脊。講究的灰脊兩面浮雕成各種人物、六畜、神獸、吉祥紋飾,脊中塑寶瓶、花藍或方勝盤花等。在民居體系中,這種在大屋蓋中誇張施藝,屋脊造型又成反宇飛簷狀,如暈斯飛之,是黃岩鄉土建築有別於異地的突出表徵,形成鮮明的地方風格。

臺門藝術也是黃岩民居中一大特色。《說文解字》解門為“聞也,半門曰戶”,就是說成兩扇才是門。在黃岩,臺門就是進宅院的大門,上面不但有各種雕刻、灰塑,而且有賦予中國傳統文化的楹聯、匾額等。臺門用材大多為石砌、磚砌和木構,也有混合使用。臺門形成有間式臺門、騎樓臺門、疊式臺門、進深亭式臺門、披簷臺門、坊式臺門。臺門大多連接圍牆,連接處有小八字開牆、大八字開牆、平直牆、凹凸疊式牆、轉直角甬道牆等。

樑架,通俗說就是屋架子,進一步說就是柱與柱之間架樑。梁有三架、四架、五架、七架等架樑,柱頭橫向設料稱橫樑,縱向設料稱椽栿,梁與袱間有蜀柱支撐承重,大柱有內柱和簷柱之分,房屋轉角處設有角柱、柱上有角梁。簷柱頭上置檁,簷檁上出椽。黃岩民居樑架多采用穿鬥式與臺梁式或兩者混合式成構架。平行並列式的樑架結構,決定了住宅空間組織會以“間”為基本單元。間的轉向便形成了院落。樑架間逐有許多結構構件,如斗拱、牛腿、雀替。

黃岩民居大簷下基本都設有廊,所以黃岩民居多為大屋簷。《漢書·本傳》中注曰:“廊,堂下週屋也,廡,門屋也。”就是說在屋簷下環一週即為廊,至大門內簷下稱廡。連在一起稱迴廊,樓上設廊稱樓廊或重廊,屋與屋之間設廊稱風雨廊,置雙層稱風雨重廊或走馬廊。廊頂蓋置頂棚,有拱券形、平面形、角狀形、垛狀形等,稱其為“軒”,廊稱軒廊。設廊檁,檁上置月梁,或稱拱梁、駝梁。廊樑上是施以雕功的地方,往往異常精彩。

黃岩民居的廳堂,本地俗稱“堂前”,屬宅院公共空間。舊時大家族幾代人生活在一個或幾個大宅院內,兄弟姐妹同堂長大,稱之為堂兄堂妹等。廳堂議事,處置家事等,均由長輩居正端坐之,所以稱父母為“高堂”由來已久。黃岩古代由於廳堂名盛一時,導致巷名演譯成一種“坊巷文化”,現今的司廳巷名即以此為出。

山牆、圍牆在黃岩傳統民居建築構成中居外居高造型獨特、地方個性強烈,傳統文化表現豐富,成為當地傳統民居象徵性的建築符號。山牆又稱山面牆、山式牆,可以被人字屋蓋桃檁出簷至五六根椽,少受風雨侵擾。半露明構架、線條清晰、優美,視覺效果別有風味。也可以貼人字屋蓋面端頭高聳立面,甚至高出屋脊。出脊端山面,有做成平頭起伏狀,甚至達到七伏、九伏之大。有的做成平頭收腰狀,有的做成如意頭狀,有的為一聳平伸狀等等。山面大多采用中國漢字中的“福”“祿”“壽”書寫上,更有采用拼花圖案組成文字,兩旁多描畫或塑上狀似瓜、似雲、似葫蘆的圖案,意祥吉語“瓜瓞綿綿”,都與中心對稱。中心除了文字外,還塑有神話人物、麒麟、獅子、荷花、蝙蝠、鹿啣靈、鯉魚等。整個山牆完全有別於徽派的馬頭牆,但功能仍然具有防火牆的作用。大宅院的圍牆牆頭均做透漏式花式,多用磚、瓦做成各種的花色,大方、美觀。有的牆上出花窗,有的牆連照壁。壁面一定有刻,有塑,有畫。內容有神祇、太獅少獅、神獸等。黃岩本地圍牆除磚牆外,還有亂石磚牆、亂石牆、竹笆牆、泥塗牆、石板牆等。如今,大宅院已基本消失,這種高大的花牆也難以見到了。

永寧史話 —— 黃 巖 傳 統 民 居

黃岩歷史上有很多紀念性的傳統民居。宋“四廳”民居,南宋陳容後人從縣東柔橋遷居縣城“里仁坊”內,並在此建“花”“月”“書”“禮”四廳之宅。民居內四廳出四名,實屬少見,但也能窺見主人在此可分別與賓朋一起吟誦唱和,與族人一起祭祀祖宗,還有族人內外議事、揚榜、迎送均可在宅內廳中一併行事。四廳聲名漸漸傳坊裡,成一朝佳話,後人順理成章改此地為四廳巷,後傳成司廳巷。此外,明代西橋葛氏望雲樓民居、黃土嶺虞姓山地民居群落、院橋泮家岙村鄭氏花牆裡莊院等都極具特色。

毛太鵬簡介:

浙江省美協會員、台州知名畫家。主中國畫與電影宣傳畫,曾入選上海、浙江出版的二冊藝術家名人錄。作品曾多次發表於《江蘇畫刊》、《朶雲》、《書與畫》、《四川畫刊》、《兒童數學畫報》等專業報刊,也曾被新加坡、加拿大等華人及港臺私人收藏。歷年多次參加全國多地美術展覽,並被收錄各式畫集。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開始,關注本地鄉土文化,特別是正在消失的傳統民居的人文歷史。時間越長,對其個人的情感、審美影響愈加強烈、深刻。其堅持本土傳統民居研究十多年,並與區政協文史委合作,於2010年出版文史資料《大匠之藝》,全面解讀黃岩現存鄉土民居的生態狀況。時至今日,書中的建築已基本不復存在,《大匠之藝》也將成為後人視覺追憶老黃岩的文化紀念冊。

10月26日晚,黃岩政協文史講堂“永寧史話”第6期在黃岩書畫院開講。區委副書記、區長陳建勳,區政協主席柯善輝,副主席方觀祥、尤匡敏,黨組成員張良,主辦單位區政協文史委,承辦單位黃岩書畫院、道臺裡文創院、黃巖區歷史學會負責人,部分當地文史專家、學者出席講堂。本期講堂由區政協黨組成員張良主持。

本期講堂邀請到本土文化研究者毛太鵬先生授課,授課主題是《走進黃岩傳統民居》。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歷史的變遷,黃岩的傳統民居正逐漸被鋼筋水泥的高樓所代替。這些歷經滄桑的老宅漸漸離我們遠去。毛太鵬先生致力於本土傳統民居研究十多年,對其懷有深厚的情感。他從縣域格局,本土傳統民居的文化內涵、建築特點、構成以及紀念性建築介紹等方面飽含深情地對黃岩傳統民居進行了全面解讀。講堂上,一張張熟悉的老照片勾起了大家對往昔的回憶,毛太鵬先生聲情並茂地講解引來了陣陣掌聲。現場座無虛席,氣氛活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