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思維:在職場上,如何輕鬆化解矛盾衝突?

在職場上,同事之間會因為工作產生衝突,上下級因為任務完成不佳產生衝突,部門之間因為配合不暢產生衝突。那要如何輕鬆化解矛盾衝突?

要跟大家分享一種思維模式,叫做共情思維。

先來看一個案例:

小白是公司銷售部的經理,最近簽了一個很大的客戶,目前正在走合同流程。

小白希望週五前能把合同走完,因為下一週這個客戶老闆要出國很久才能回來,到時候就要擱置了,小白擔心夜長夢多。

可是到了週四,小白髮現合同還在公司的CFO那裡沒有審完,已經兩天了。

小白接連催了好幾次,但是還是遲遲沒有拿到合同。於是火氣就上來了,就衝到財務部門,大吵了一番。

最後弄得不可開交,公司的高層出來調節。最終發現合同的延誤原因是公司的財務部發現這個合同裡有一些付款上的風險,正在和法務溝通調整中。

這樣的衝突在職場中很常見,同事之間會因為工作產生衝突,上下級因為任務完成不佳產生衝突,部門之間因為配合不暢產生衝突。

組織當中存在衝突不可避免,這些衝突中有些是消極的,有些是積極的。但是,我們如何去避免這樣的無謂衝突呢?

根據哈佛商學院的一個研究發現,對於衝突的化解或者避免,最佳的思維模式就是共情思維。那些在職場中游刃有餘的達人,都是共情思維的高手。

那你要不要掌握一下共情思維呢?

共情思維的定義是這樣描述的:

共情是指站在別人的立場,憑直覺感知他人的感受,用他人的眼光來看待問題,以此來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經常在職場中聽到的一句話“你能不能站在我的角度考慮一下啊”,就是共情思維的體現。用一句古代的詞來形象描述,共情就是“與我心有慼慼焉”。

從上面這個例子來看,銷售和財務有著不同的立場,銷售的立場是快簽單,而財務的立場是控制風險。正是因為大家都是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缺乏共情,因此爭執在所難免。

如果這個時候,兩個部門的人從公司整體角度出發,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儘快拿下客戶,彼此都去考慮對方的立場,進行溝通協商。那麼,這樣一場衝突也許會化解。

這就是共情的價值,共情思維是推進工作的潤滑劑。

除了在公司內部需要具備高的共情思維,對於客戶,其實共情思維也是優秀人才必備的一種技能。

想想看,那些寫出十萬+閱讀量文章,讓你立馬轉發朋友圈的自媒體,是不是在與你共情,讓你覺得這篇文章就是在寫你的想法、遭遇或者體驗。

“每個產品經理都要有‘小白思維’,就是要有把自己切換到用戶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能力。”

他還說,他從專家的思維切換到小白思維需要10分鐘,馬化騰更厲害,他只需要1分鐘。而最厲害的是喬布斯,他可以隨時自由地來回切換。

張小龍所說的“小白思維”,其實也是我們所說的共情的思維能力。

當然,在生活中,在夫妻之間,在男女朋友之間使用共情思維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那如何培養自己的共情思維的能力,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專家Elliot博士提出以下建議:

把焦點放在對方關注的利益與需求上。你一定要意識到什麼對於對方是有價值的,對方更在意或在乎什麼。就像前面,財務部門首要關注的是風險,而非收益。

要深入瞭解和採用他人的價值觀,價值觀一致,才有達成一致的可能。想要有同理心,你就要為對方的處境感到“心疼”。在這裡,你不只是處理事實,你也是在評估這些事實對於對方意味著什麼。

暫時放下你的評判的論調,不要只是為了解決問題。如果你面對方的時候一心只想解決問題,你就不會和他共同感受到問題的真正或主觀的感受。你會錯過和他產生同理心的機會。

要學會聆聽對方。

可以適當披露自己,讓對方感知到你也在敞開心扉。

通過對以上幾點的不斷練習,相信你可以成為一個擁有很強共情思維的人。

但是,在運用共情思維的時候,要注意,共情不是同情。

不是向對方表達你的憐憫,僅把對方當做弱者來關懷和安慰。這樣就不是我們所謂的共情思維了,也自然達不到解決衝突的目的。

希望你思考一下,在你的平時工作中,有沒有遇到過一些衝突,有哪些衝突如果你用了共情思維的方式來解決,是不是可以有所緩解。

作者:倪雲華,公眾號:倪雲華新知,十年跨國管理諮詢顧問,曾服務普華永道、IBM全球諮詢服務部,為華為、海爾、騰訊等公司提供諮詢服務。多家創業公司管理顧問。著有《共享經濟大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