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茶花」別樣紅 湘潭縣茶恩寺鎮茶花村脫貧攻堅紀實

湘潭在線8月3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黃武平 通訊員 馮波 陳豔)從107國道湘潭縣茶恩寺鎮政府所在地的集鎮,到湘江岸邊的茶花村,最快捷的道路是向陽渠大堤。過去,5.2公里堤面絕大部分地方僅能供一臺車通過,而且坎坷不平,沒半個小時是“搖”不到邊的;如今,堤面硬化了、加寬了,暢通無阻,而且有個響亮的名字“金茶公路”,開車不用10分鐘。

茶花村的變化,遠不止這些。3年多時間的“精準扶貧·駐村幫扶”活動,在大力改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同時,扶智又扶志,讓廣大村民、特別是6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逐步增強了“造血”機能,產業、就業實現多元化,村容村貌、村民群眾精神風貌等各個方面,也今非昔比。

“窮帽子”摘了,而扶貧的隊伍不撤、力度不減、政策不變,茶花村人正朝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宏偉目標奮力前行!

駐村幫扶夯實基礎設施

茶花村位於湘江西岸,距離107國道直線距離不足5公里,該村於2014年由原茶花、龍井、金寶三個村合併而成。全村面積8.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558畝、林地面積6590畝。這樣一個有山有水有耕地的“魚米之村”,本該走在全縣乃至全省農業農村發展的最前沿。但由於道路、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的滯後,使它背上了“地處偏遠、交通閉塞、產業不興”的沉重包袱,沒能趕上時代發展的步伐。2014年,茶花村被認定為省定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68戶189人。

幸運的是,茶花村人遇上了好時代、好政策。2015年精準扶貧戰役打響,茶花村得到了市、縣、鎮三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後盾單位市、縣國土資源局為茶花村安排了駐村幫扶工作隊,積極爭取項目、多方籌措資金,從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入手,著力解決制約全村經濟發展的瓶頸。

水利建設方面,對年久未修的21口水塘、3口漏水山塘進行加固治理,對向陽渠堤外6000米水渠按生態環保要求高標準修建,修繕更新了村上排漬機埠和湘衡堤排澇機埠,確保旱澇無憂。

農電改造方面,新增3臺200千伏安變壓器、原有兩臺80千伏安的變壓器升級到200千伏安,還更換了6000米長的供電線路。

交通建設方面,將原有村級主幹道全部拓寬、硬化至5米,其中約10公里進行了“白改黑”提質改造;拉通、硬化本村至衡山縣交界處的1.8公里道路,新修環村休閒遊步道2公里。特別是,去年在交通、移民、水務等部門大力支持下,約5.2公里向陽渠堤(金茶公路)得以加寬、硬化,有效解決了茶花村及周邊其他4個村的出行難問題。

另外,總建設規模1200多畝、總投資800萬元的土地整治項目,是這幾年茶花村投入最大的項目。這個項目對田地進行高標準平整,完善灌溉系統,規範耕作道路,不但能確保全村原有耕地旱澇保收,還可增加耕地100畝以上,為土地集中流轉、發展現代農業打下了良好基礎。

產業開發讓貧困戶增收

因為緊鄰湘江,茶花村是畜禽規模養殖禁區,只能發展種植和水產養殖業,以及其他非排汙產業。駐村幫扶工作隊與支村兩委積極探索“四跟四走”(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產業扶貧新路子,不斷為脫貧攻堅注入新的活力,有效促進了村集體和村民經濟增長。2015年初,茶花村貧困人口的人均純收入不到2500元,2016增加到3700元,2017年達到4200多元。村集體於2016年摘掉了省定貧困村的“帽子”,並榮獲省級“脫貧攻堅示範村”榮譽。2017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8萬元。

村民王彬是茶花村產業扶貧的“領頭雁”之一。2015年,在外創業的王彬回村創辦了子曦蔬菜種植合作社,並與市內某大型超市建立了長期供貨關係。經過幾年的發展,子曦蔬菜種植合作社生產基地已由當初的200多畝發展到400多畝,入社農戶30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4戶。貧困戶侯新海是最早的社員之一,他第一年種了3畝紅菜薹和1畝白菜,一季下來就創收12000元;第二年,他種了3畝冬瓜和一些時令蔬菜,再加上夫妻兩人在合作社務工,全年收入超過20000元。粗略統計,這24戶貧困戶自家菜地賣菜的年收入共計有50萬元左右,再加上在基地務工的收入,如今戶均年收入約3萬元。

在子曦蔬菜種植合作社的影響和帶動下,2016年,建檔立卡貧困戶侯海泉和侯谷平各自流轉耕地100多畝,成立了水稻、蔬菜種植合作社。其中,侯谷平領辦的合作社18戶社員裡有13戶是貧困戶,如今每戶每年都有20000元以上的穩定收入;侯海泉除了創辦合作社帶領12戶貧困戶通過發展種植業增收外,自己還辦了一個大米加工廠,每年的種植、加工收入在10萬元以上。

目前,茶花村的68戶貧困戶中有49戶加入了種植專業合作社,全部實現脫貧“摘帽”,還有部分農戶由貧困戶變成了富裕戶。其他沒有加入合作社的貧困戶,也都通過發展種養業、外出務工及政策幫扶全部脫了貧。

為了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去年茶花村成立了茶恩茶花土地股份合作社,註冊了“茶恩茶花”商標,集中流轉耕地1200多畝,轉租給村民侯江明、侯友明、楊紅明種植水稻、湘蓮,飼養龍蝦等。到目前為止,茶花村的耕地基本實現了集中流轉;與此同時,茶花村與縣供銷合作社攜手,成立了全市首家村級惠農服務合作社,為下一步的發展作準備。

搶抓機遇再戰理想高地

省定貧困村的“帽子”摘了,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改善了,4家種植專業合作社逐漸興旺了,村容村貌變美了,是否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不能,絕對不能!這還只是邁出萬里長征第一步。”8月2日,茶花村黨總支書記侯建榮坦言,要讓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要讓全村實現小康目標,前面的路還很長,要做的事還很多。上級扶貧隊伍不撤、扶貧力度不減、扶貧政策不變,這是難得的發展機遇,必須抓緊抓牢。

侯建榮分析,目前村內的4家種植專業合作社,以水稻、蔬菜、湘蓮種植為主,效益並不算高,市場競爭力還不夠強;其他農戶那些零散的養蜂、養魚、養蝦、楠竹拖運等經營收入,也只能維持在“脫貧”的層面上,撐不起“小康”“鄉村振興”的大旗。全村6000多畝山地上,除了楠竹就是些雜樹灌木,連油茶都沒有,而楠竹資源收益甚微;尤其是村內那座小二型水庫周邊的2000餘畝山地,非常適合開闢成特色經濟作物園,進而發展休閒觀光農業,但至今仍是一片處女地。相當一部分農戶的家庭收入,還依賴於外出務工。

因此,支村兩委正在醞釀邀請林業、農業科研院所的專業人士,通過實地考察,為茶花村量身定製開發建設規劃;然後有的放矢招商引資,科學利用、充分挖掘本村的耕地和山地資源,樹特色、創品牌、增效益,帶領全體村民奔向鄉村振興戰略的理想高地。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