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農村防雷減災要狠抓薄弱環節

8月1日,雲南省丘北縣天星鄉小坡村7名兒童在山上撿拾菌子時到樹下避雨遭雷擊,4名兒童當場死亡,另外3名兒童不同程度受傷;7月31日,重慶市萬州區一農民在樹下避雨遭雷擊致死;此前,湖北省松滋市沙道觀鎮多家農戶房屋遭受雷擊受損……每至夏季,雷電引發農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安全事故時有發生。

全國雷電災害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每年雷災傷亡人數中,農村人口占88%;雷災對建(構)築物的損害有65%發生在農村,雷電災害在農村造成的人員傷亡比例高於城市。

農村雷電災害多發,一方面是農村防雷設施基礎薄弱。調查顯示,農村民居安裝防雷設施比例不足1%,大量農田、丘陵和山區等空曠地帶更是防雷空白區。另一方面,一些農民防雷減災意識比較淡薄,且防雷知識相對匱乏,甚至在一些較偏遠的農村,村民對雷電懷有迷信心理,認為“雷電是雷公發怒、只打那些道德敗壞的人”。此外,隨著“農村空心化”現象出現,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和少年兒童,防災意識和避險能力都相對較弱。

面對防雷減災工作的“薄弱區”和“脆弱人群”,有針對性地強化農村防雷意識,提升其對雷電災害的防禦能力,就顯得尤為迫切。

長久以來,氣象、教育等部門持續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氣象科普進農村、進校園活動,但依然難以滿足廣大農村和農村中小學日常開展防雷減災教育的需求。

為了避免雷擊傷亡事件的發生,首先要增強大家的防雷減災意識。要抓住農村教師、基層黨員幹部、氣象信息員等關鍵人群,優先提升他們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並通過他們帶動、影響和輻射到廣大農民、中小學生以及兒童;氣象部門要製作更加通俗易懂的科普材料,通過農民朋友和中小學生更喜歡的方式進行傳播和普及,來增強自我防災減災能力。

其次,各級政府也要加大農村防雷設施建設的力度。尤其在偏遠地區、人口稀少地區,更應緊緊抓住防雷減災工作的薄弱環節,在事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上不留死角。

另外,每年夏季,雷電高發期正值農村農忙時期和中小學暑假,人們戶外活動較多。各部門和單位更要加強農村防雷減災知識宣傳,消除雷災隱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