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開的每一輛共享汽車,運營商都在賠錢

紅橙黃綠青藍紫,共享單車領域裡的“彩虹大戰”戰火未熄,共享汽車就又大張旗鼓的來了。大量資本湧入、新的玩家不斷增多……又是一個熟悉但也能夠猜得到結局的故事。

上個月,一汽、長安、東風組建T3出行服務公司,隨著“國家隊”的入場,出行領域的故事在這個夏季再次引發熱潮。

備受資本青睞的共享汽車

被稱為“中國新四大發明”共享單車可以說是最能夠代表共享經濟的產物了。但是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讓共享單車備受質疑,各種弊端紛紛暴露,資本市場對此也趨於冷靜,前兩年那樣呈現出瘋狂擴張之勢一去不復返了。

與共享單車相比,共享汽車要更加複雜,資金量更大。但是在如今這樣的共享概念面前,共享汽車已經成為了風口上的豬,單車過後,汽車上場。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12月末,共有190家共享經濟平臺獲得投資,累計投資金額達到了1195.56億元。其中2017年共享汽車共獲得融資764.59億元,投資者中不乏螞蟻金服、真格基金、貝塔斯曼等明星投資機構,共享汽車成為了共享經濟領域獲得投資金額最高的行業。如果單從投融資金額上來看,共享汽車已經取代了共享單車成為共享經濟最大的風口。

共享汽車盈利困難

資本追逐共享汽車並非盲目,冷靜下來再看,共享汽車的存在背後是有多方面因素的。

首先是有需求。大城市交通擁堵,車位不足,購車上牌搖號,限行限號等政策,而共享汽車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導致共享汽車成為解決人們出行需求的選擇方式之一。

另外政策上對於共享汽車也是給與鼓勵和支持的。2017年8月,交通部、住建部聯合發佈《關於促進小微型客車租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充分肯定了共享汽車的積極意義,並明確指出對共享汽車涉及的車輛停放、充電基礎設施等方面應給予扶持。除此之外,還鼓勵分時租賃運營者採用信用管理替代押金管理。這一政策對於共享汽車運營商及用戶來講都是極大的利好。

資本加持、政策助力,有了這些前提條件,共享汽車的發展本該順風順水,但事實並非如此。

EZZY投入500輛寶馬i3做共享汽車運營後名聲大噪,但影響力卻不及倒閉來得快。創始人付強表示,在實際運營過程中,EZZY每做一單都要賠錢,融來的錢也很快就被花完,過高的運營成本和狹窄的盈利通道最終拖垮了公司。

不僅是EZZY,從行業發展之初到現在,共享汽車經歷了許多生生死死。包括GoFun出行、EVCARD、盼達用車在內的共享汽車運營企業都在公開場合多次表示,共享汽車是一個資產非常重的行業,暫時不考慮盈利問題,短期內也無法盈利。

行業專家分析,汽車分時租賃(共享汽車)是個規模經濟,有個門檻相當於分水嶺,過了以後意味著企業經營成本下降、出租效率提升、盈利能力增強。這個分水嶺應該是單城市佈局8000-10000輛,如果達到這個規模後很多成本都會下降。但是短期內想要達到8000輛是十分困難的,尤其是一線城市,佈局車輛要先解決牌照問題,更加困難。所以現在你用的共享汽車運營商都在虧錢。

不掙錢,整車廠卻扎堆佈局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5年開始,已經陸續有15家傳統整車企業開始轉型向移動出行領域,既包括奔馳、寶馬、奧迪、通用、福特這樣的跨國車企,也包括北汽、上汽、廣汽、吉利、奇瑞、力帆這樣的自主車企。最近一步是7月16日,一汽、長安、東風三方合資組建T3出行服務公司,打造共享出行領域的“國家隊”。

前面也提到了,佈局共享汽車並不賺錢,但是車企為何扎堆入局呢?

隨便打開兩個共享汽車APP,不難發現,共享汽車產品多以純電動車為主,車型除了北汽、上汽、奇瑞、江淮、吉利、力帆等傳統車企,還有威馬、小鵬、雲度等新造車勢力也紛紛與共享汽車運營商合作,都想把自己的車型交給共享汽車。

當然,對於車企而言,想要佈局共享汽車,其實並不難,難的是佈局了共享汽車,怎麼讓它來創造收益。專注做共享汽車的企業現階段都無法盈利,整車廠入局,又能好到哪裡去呢?唯一的解釋就是消化自身產能,尤其是新能源汽車。

近年來,國家政策對於車企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了,雙積分政策甚至對新能源汽車的銷售量都作出了明確要求。拿新能源汽車來佈局共享汽車,對車企而言,也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儘管目前共享汽車運營商並不盈利,但是越來越多的共享汽車卻讓我們享受到了便捷的出行服務,並且目前共享汽車市場也越來越規範,隨著“國家隊”的入局,未來共享汽車或許能夠部分替代我們的出行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