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短視頻成爲毒害青少年的工具

珵素

前幾天,一篇報道提及一款當前中國正火的短視頻軟件。文章特別指出,該軟件通過獨特的算法,源源不斷地為用戶推薦他所喜歡的內容,這就使得用戶在不知不覺中,在該款軟件上消耗大量時間,極易使人上癮。即便在外人看來,軟件所推薦的內容空洞無物。但該軟件卻實實在在地利用這種方式吸引了大量用戶,並使他們沉迷其中。文章最後,接受採訪的一些人認為,這款軟件可以被稱為“21世紀的鴉片”。

通過蒐集用戶的信息與愛好,經由特殊算法確定用戶的興趣,平臺再根據用戶的興趣向其推送相關內容,用戶能夠更方便地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內容,平臺也用這種方式提升了用戶黏度,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本應是雙贏的局面。但是,當平臺不滿足於服務用戶,而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誘導用戶,甚至改變用戶的興趣與價值觀時,結果又會怎樣?

不能讓短視頻成為毒害青少年的工具

文章所針對的某段視頻軟件似乎正在進行著類似的嘗試。通過分析用戶信息,該軟件十分準確地摸清了主流用戶的心理痛點,根據用戶特徵,人為製造流行,然後再推送給用戶。通過製造高點擊視頻,來吸引用戶。一旦用戶點擊了某一視頻,平臺就會源源不斷地向其推送相關視頻,使用戶錯以為所看到的確實是當前的主流或者流行趨勢,殊不知自己看到的只是經過平臺篩選後,平臺希望其看到的內容。

不少用戶認為,這些平臺只是供大家上傳、分享、觀看視頻而已,實際上並沒有這麼簡單。通過強推,平臺會製造出大量的高點擊、高推送的內容,然後用這些點擊量去刺激視頻製作者。畢竟,視頻的收益與視頻的點擊等息息相關,又有哪個視頻製作者不渴望點擊呢?而一旦製作者開始嘗試創作高點擊的視頻,也就意味著該製作者已經認同了平臺所營造出來的文化價值,而這種價值並不總是好的。

不能讓短視頻成為毒害青少年的工具

短視頻的用戶大多是年輕人。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自然不是平臺優先服務的用戶,因此,短視頻平臺主要真對的就是未成年人等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用戶。因為從眾心理的存在,這些人極易被所謂的流行內容吸引,又因為叛逆心理,這些人不會滿足於現實,但又因為沒有能力去反思現實,因此他們對現實的反叛往往就變成了一種奇怪的自我炫耀與自我滿足。通過誇大自己身上所存在的獨特之處以博取眼球,而從不考慮這種獨特究竟是美還是醜,究竟是善還是惡。

從動作奇怪的街頭舞蹈,到各種危險動作;從街頭小吃到獵奇野味;從美妝到低俗直播。為了博取眼球,視頻製作者一次次越過底線,挑戰公共秩序,挑戰道德與法律。之前就有媒體爆出,短視頻平臺上,有人鼓吹早婚、早育的價值觀,不少十四五歲的孩子卻都已經成為父母。最近又有人為了點擊量,直播盜竊名車車標或者破壞警車,其道德、法律意識之淡薄,令人心驚。

不能讓短視頻成為毒害青少年的工具

如果此類行為只是個例,或許還有挽救的希望。然而在短視頻平臺的推動下,這些人只會越來越多,其行為也只會越來越惡劣。每一位短視頻軟件的用戶,都是視頻的欣賞者,也是視頻的製作者。視頻製作、上傳可以說毫無門檻。而視頻平臺為了流量,公然推送那些越線視頻,這相當於公然支持軟件用戶製作更有噱頭的視頻。而這些噱頭,可能是違法的,可能是違逆道德的,也可能會讓視頻製作者有生命危險。但短視頻平臺並不在意這些,他們在意的只是平臺的流量與收益。

《國語》中說,“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順從善良就像登山一樣艱難,順從邪惡就像山崩一樣迅速。如何提升人們的道德意識、法律意識、公共意識,一直是一個難題。人類文明不斷髮展,就是希望把人們塑造成真正的人。然而這些平臺卻回過頭來將人變成動物,通過刺激各種慾望來獲取流量與利益,通過透支社會的未來來滿足自己的私利。當真是讓人不寒而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