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已經擺脫「最赤貧」稱號,中國屬於「無極端貧困人口」國家

從2018年7月份開始,印度便不再是世界上極端貧困人口最多的國家。

印度已經擺脫“最赤貧”稱號,中國屬於“無極端貧困人口”國家

印度赤貧小孩

根據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的一項研究,“尼日利亞目前已經超過印度,成為2018年極端貧困人口最多的國家,剛果民主共和國也可能很快就會位居第二。截至2018年5月底,尼日利亞有大約8700萬人處於極端貧困狀態,而印度則有7300萬的極度貧困人口。”

目前,中國屬於“無極端貧困人口”的國家,這一行列的標準是貧困率低於3%。可以說中國在近三十年裡是脫貧梯隊裡面的絕對第一。

不過,印度三十年來擺脫貧困的道路上,也是緊跟中國步伐,取得了不小的成績。

印度已經擺脫“最赤貧”稱號,中國屬於“無極端貧困人口”國家

印度近20年,赤貧人口減少2.7億人口

在《真相:我們誤解世界的十大原因——為什麼事情比你想象的要好》書中,有寫到“1997年,印度和中國約有42%的人口生活在赤貧之中”,而到“2017年,印度赤貧人口的比例降至12%,赤貧人口數量比20年前減少了2.7億。”按其預計的增長速度,印度將在2030年徹底消除赤貧人口。此外,與鄰國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尼泊爾一道,印度依然擁有許多赤貧人口,並與他們一起行“在路上”,為減少赤貧人口而不斷努力。但像巴西這樣的國家,預計在2030年繼續處在“極端貧困”的類別,而撒哈拉以南地區的許多非洲國家將會繼續處於“崛起的貧困國家”行列。

不過,細細回顧印度的“脫貧”之路,也是格外艱辛。

由於政治方面的干預和影響,印度的貧困消除計劃也是歷經波折,儘管印度已經使數億人擺脫了極端貧困,但其脫貧政策長期遭到詬病,備受譴責。印度自獨立七十年以來,在脫貧方面一直是摸著石頭過河,前進道路並非一帆風順。

1977年,印度實行以工換糧方案(後更名為國家農村就業計劃),試圖在農村地區增加就業機會,將用作緩衝儲備的多餘糧食作為工資發放給農民,但由於庫存不足、付款延遲以及市價店人滿為患等原因,該計劃以失敗告終。

1983年開始,印度政府開始實施農村無地就業保障計劃(RLEGP),目的是為保障每年每個無地家庭中,至少有一名成員擁有100天的就業機會。

1988-1989年,印度頒佈“百萬井”計劃,向債役工以及來自表列種姓和表列部落的貧農免費提供灌溉水源,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

自2005年9月5日《全國農村就業保障法》頒佈以來,印度政府又出臺了相應的計劃,減少赤貧人口。

一般來說,人們普遍認為農村貸款豁免政策是印度政治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政策,也是努力消除赤貧人口的一項重要舉措

目前,印度政府加快政策推進,盡力在各邦內推行這些舉措,消除貧困,本質而言就是一項良好的政治政策。

在全國民主聯盟,特別是印度人民黨看來,莫迪實施的政策是2014年以來貧困人口數量的減少的根本原因,並對此充滿自豪之情。莫迪之所以取得一定的成就,還是因為他站在前任領導人的肩膀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例如,他領導人民通過使用技術(訪問數據),身份(Aadhaar)和開設銀行賬戶(Jan Dhan Scheme)等方法保障《全國農村就業保障法》的高效實施。同時,他也進一步明確了印度前總理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任期內推出的計劃,並通過提高行政效率減少腐敗及對貧困人口話語權的忽視。

印度已經擺脫“最赤貧”稱號,中國屬於“無極端貧困人口”國家

繼續脫貧仍是擺在莫迪面前的難題

不管怎麼說,印度在消除赤貧方面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莫迪如何帶領著7300萬季度貧困人口脫貧,仍是擺在他面前的難題。

目前,印度生活在極端貧困中的人口達7300萬,比泰國、法國和英國的總人口還多。換句話說,如果把生活在極端貧困中的所有印度人組建一個國家,那麼按人口計算,它將是世界第二十大人口大國。因此,零貧困的目標雖卓有成效,但距離完全實現還有很長的距離。

印度的優勢在於其經濟的快速增長,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其貧困人口也在逐漸減少。如果按照目前印度GDP年均增長速度在6~7%左右,那麼印度的確將進入脫貧的快車道。但是,阻礙經濟發展的社會風險依舊存在,例如多宗教間是不是的衝突、多民族間語言的不通、各地方政府各自為政、基礎教育依然普及率不高、社會環境汙染嚴重等等。

當然,印度還是可以借鑑中國脫貧的不少措施,其在脫貧的道路上也一定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看來,世界赤貧人口的主要陣地,終於要從亞洲轉移到非洲了(非洲人口基數比亞洲少太多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