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家姓》人物專訪|大同市地方志辦公室編審要子瑾

《中國百家姓》人物專訪|大同市地方誌辦公室編審要子瑾


北魏平城明堂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明堂(漢長安城明堂、北魏平城明堂、唐洛陽城紫微宮正殿、北宋汴梁明堂)之一,是北魏帝王舉行朝會、祭祀、慶賞等大典的地方,是禮治文化的載體,是目前唯一在原址修復完成的明堂,是平城遺址的城內標誌。

《中國百家姓》人物專訪|大同市地方誌辦公室編審要子瑾


《中國百家姓》人物專訪|大同市地方誌辦公室編審要子瑾

《中國百家姓》攝製組來到位於山西大同的北魏明堂,對大同市地方誌辦公室編審要子瑾進行了採訪。

【記者】您好,來到了北魏明堂,而您又作為研究這段歷史的專家,所以我們想先了解一下您對於北魏,對於鮮卑族有哪些認識呢?

【要子瑾】我一直有一個觀點,就是今天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現在成為一個有著56個民族的大家庭,我覺得這其中有一個民族貢獻最大,那就是鮮卑族。

當年鮮卑族,統一了北部中國已經一個世紀。結果他們為了漢化改革,不僅說漢話,穿漢服,甚至把他們的姓氏都通通都改成漢姓。像滿族等其他少數民族,都還有其本民族的信仰。而鮮卑族的拓跋氏,是改制最為徹底的,沒有了後人。所以我覺得他們是犧牲了自己的拓跋族,推動組成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在漢化改革中的這次改姓以後,《魏書》上專門有一欄記下了當年都有誰改了姓,改成了哪個姓。


【記者】說到改性,在改姓之前漢族有這些姓氏嗎?

【要子瑾】有的有的,但是“元”我估計是在孝文帝改姓之後才有的。元姓在那個北魏改制以前,我們歷史上是沒有的,從孝文帝他把姓改為“元”以後,這個元姓才有了。

《中國百家姓》人物專訪|大同市地方誌辦公室編審要子瑾

【記者】在您看來,孝文帝的漢化改革過程順利嗎?

【要子瑾】歷史上的改革歷來都是艱難的。總結歷史上的改革變法,商鞅變法是成功的,王安石變法成功的,歷史上好多次其他的改制和改革最終都失敗了,而且改革家失敗的命運也很悲慘。孝文帝這次改制當時面臨的也是他的守舊派非常反對,過程中也是充滿了矛盾和衝突。包括他遷都洛陽,貴族守舊勢力的反對也很激烈,但是孝文帝依舊堅持改制的決定,可見他是一個有勇氣的偉大的改革家。


【記者】您覺得孝文帝為什麼堅持從平城遷都洛陽呢?

【要子瑾】當時的北魏統一了北方中國,下一步便是想統一整個中國,那麼首先就要把首都推到前沿。而地處中原的洛陽恰好是六朝古都,如果首都遷到洛陽,那麼下一步他就是虎視天下,統一全國。不得不說,他的志向是宏大的。

《中國百家姓》人物專訪|大同市地方誌辦公室編審要子瑾


【記者】在您看來,北魏對於整個民族的融合有哪些影響呢?

【要子瑾】影響是很大的,那個時候世界上有兩個大都會,一個是羅馬,另一個就是大同平城,當時羅馬的人口是30萬,而平城的人口已經達到150萬。而平城隨著當時絲綢之路的開啟,印度和波斯的商人更是源源不斷。那時候其實不光是文化的交流,經濟的交流,還有軍事上的衝突兼併。


【記者】除了鮮卑還有哪些民族漢化?

【要子瑾】比方說當時在北魏的有高車,柔然,勒勒,這些人都隨著拓跋改姓,所以孝文帝這一次的改制,特別是說漢語,用漢姓,穿漢服,一下就把民族把那個中原文化囊括在一塊了。

《中國百家姓》人物專訪|大同市地方誌辦公室編審要子瑾


【記者】我們的紀錄片名字叫做《中國百家姓》,那您對我們現在所做的努力,有著怎樣的理解呢?

【要子瑾】我覺得我們《中國百家姓》紀錄片,這個選題非常好,可以說連著千家萬戶。 姓氏文化,這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

現在每個姓氏都在找自己的家譜,特別是南方很重視建祠堂啊,在意尋根問祖。現在所做的這些,我覺得都是在整理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個分支。

中國的姓氏文化應該說是中華文化長河裡的一朵浪花,但是近幾年,對姓氏文化進行研究的人越來越多,現在大家都在做這個事。這種傳承就是我們中華文明4000年來一直傳承下來,與我們整個民族的一種文化自覺和自信是有關係的。這個是我們應該引以為自豪的,這個傳統丟不得。

所以百家姓,要說它的意義就是傳承了文脈,傳遞了文化。“家族是社會的細胞”這個形容非常準確,很到位。如果每個家族都好了,那麼國家就好了,所以家和國是緊緊相連在一起的。所以可見家族在我們中國太重要了。我覺得從家族做起,從姓氏做起,把我們的中華文化傳承並且宣揚,這個節目我覺得是做到點子上了。


《中國百家姓》人物專訪|大同市地方誌辦公室編審要子瑾

平城明堂建造的時間、地點都說明,它本身就是中世紀中華民族夷夏交融的產物。通過對大同市地方誌辦公室編審要子瑾先生的採訪,我們對北魏有了更多的瞭解,也得到了要子瑾先生的肯定與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