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網絡不適合大額交易?比特幣提速之路何去何從

眾所周知,如果A要給B發送一些比特幣, 可能會需要幾個小時才能收到, 並且要支付較高的交易費。閃電網絡協議在今年一月發佈之後,受到了加密貨幣社區成員極大的歡迎,該技術可以提升比特幣的交易速度、以及處理小額支付的效率。但最近閃電網絡也受到了一些質疑。

加密貨幣研究機構Diar最近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稱,閃電網絡協議可以100%確保適用於0.03美元以下的交易,如果金額大於5美元,則成功率會下降一半;如果金額大約490美元,那麼成功則會降到1%。

閃電網絡不適合大額交易?比特幣提速之路何去何從

難道閃電網絡不適合大額交易?對於Diar發佈的閃電網絡報告,赤鏈研究院首席技術官王玉華給予了駁斥。他表示:"Diar用來生成相關評估指標的模型本身就是有缺陷的,而且也產生了有缺陷的評估結果。當考慮閃電網絡的工作方式時,他們採取的評估策略就好比要在可容納10個人的房間裡塞進50人,那麼這種情況肯定是不可能的,成功率自然是0%。這項研究本身是有缺陷的,因為裡面並沒有包含支持大型交易的閃電網絡渠道,而是專門針對了一些容量不足的節點,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閃電網絡目前的最大比特幣支付限額約合260美元,而不是他們所說的490美元。"

眾所周知,現在BTC網上的交易緩慢且昂貴,但是比特幣核心團隊並非通過增加比特幣區塊大小來解決此問題,而是利用稱作"閃電"的二級網絡系統,聲稱它能實現真正快速的交易和收取低廉的費用。

它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

A和B兩人可以把比特幣放到一個多重簽名錢包中鎖定(鏈下),然後進行交易簽名更改雙方各自能取回的比特幣數量。交易參與方可以隨時關閉交易通道,最後一筆經過簽名且包含最新餘額動態的交易最終將會被廣播並寫入比特幣區塊鏈(迴歸鏈上)。

另一種情況是涉及更多的第三方,比如已知C想和A交易,但雙方沒有建立支付通道,不過A和B、B和C都各自建立了支付通道,這時C就可以通過B和A達成交易,B其實在整個交易過程中充當著一個網關的角色。整個過程實際上不需要在主鏈確認,因為都是幾方之間倒來倒去的"數字遊戲",因此交易速度會非常迅速。只有當關閉交易通道時,才會最終確定各自的餘額並寫進主鏈區塊。但也有個問題,如果我們和C之間的通道只有0.5 BTC,那麼想要發送超過0.5數量的BTC,那麼這種方法也無濟於事。在交易運行的每個通道中必須有足夠的比特幣加載,並且人們想要發送的比特幣越多,成功的概率就越小。因此閃電網絡必須另闢蹊徑。

赤鏈研究院首席技術官王玉華表示,很多區塊鏈想要模仿比特幣的模式,但其實比特幣的模型並不適合高頻商用,不如直接創造一個新的記賬模型,赤鏈的域狀網絡結構分級記賬系統就能夠很好的解決比特幣的交易擁堵問題。

閃電網絡不適合大額交易?比特幣提速之路何去何從

赤鏈的技術構架直接摒棄了區塊鏈技術的串行鏈技術,而是將網狀P2P和串行鏈技術相結合,形成域分層立體區塊鏈結構,不僅有效的避免了BTC遇到的交易擁堵問題,而且大大提升了交易效率,能做到毫秒級的交易達成,並大大降低節點記賬和驗證壓力,這也是分級所帶來的優勢。

這就像20年前的網絡傳輸技術發展一樣,當時網絡傳輸技術在開始初期具有三種主流協議,當時認為TCP技術必然消亡的專家學者佔大多數,但結果其它兩種技術卻消失了。現在的區塊鏈技術與互聯網傳輸技術的早期很相似,不同協議版本百家爭鳴,所有的區塊鏈技術都處於串行和全廣播技術層面。試想,如果數10億人,每天都交易兩筆,這個層面的技術如何支撐如此天量的傳遞和驗證,更不用說安全,就如同10億人在同一個房間每個人都拿著一個喇叭開會,如此的廣播量不死即傷,有效傳遞更是無從說起。

所以區塊鏈的立體化結構勢在必行,赤鏈系統正是通過其社會化網絡的立體結構與區塊鏈立體機構的全融合的解決方案,從而能應對天量級的各類交易和社會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