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和蘋果,到底誰站C位?

华为和苹果,到底谁站C位?

华为和苹果,到底谁站C位?

一個是萬億市值的巨無霸,一個是世界亞軍的國產圖騰,聚光燈下的兩位重量級選手在三星中國“退團”的襯托下,越發撩撥了看客的興致。

其實,這一幕早在2015年華為消費者BG那場著名的內部爭吵中就已經註定了。

2011年華為決定從粗製濫造的運營商定製手機轉向公開市場,2013年又推出互聯網手機品牌榮耀,這兩個關鍵轉型都得到任正非的堅定支持。但到2015年小米攻勢最為猛烈的時候,華為內部充滿了危機感所帶來的各種自我懷疑,用CMO張曉雲的話說,“那一年都是爭吵過來的”。

激進派主張全盤小米化,把榮耀推到第一線,以線上代替線下,弱化華為品牌,用低價產品佔領大眾市場,先安內再攘外。

保守派希望縮短產品線,再造一個蘋果,最大限度發揮華為的品牌優勢,與蘋果和三星爭奪那10%的高端市場,而不是陪著友商玩小米+步槍。

務實派走的是三星式道路,做全產品矩陣,用榮耀在低端市場牽制小米,依賴技術+硬件+專利+品牌的策略鞏固在中高端安卓手機市場的地位。

餘承東支持後者,華為手機業務由此迎來大發展,這才有了今年Q2以5420臺的出貨量超過蘋果的4130萬臺,而且這還是一個有IDC、Strategy Analytics、Canalys和Counterpoint四大機構背書的具有公信力的數據。

华为和苹果,到底谁站C位?

不過消費者BG風光的同時,也是餘承東麻煩的開始,因為華為體制特別擅長讓你處在一個不舒服的位置,對人對事都是如此。

餘承東的戰略在有形指標上很成功,但有一個嚴重的後遺症,就是拖累了華為的利潤。

華為去年2017年營收6036億元,阿里1582.73億元,騰訊2377.6億元,表面來看是四個阿里、三個騰訊的節奏,但與BAT不同,華為天量營收的軀殼之下有著沉重的實體負累,而且為了支撐消費者BG的奮鬥,每年都在透支利潤。

從2014年開始,華為利潤率就進入了下行通道,2014年是9.6%,2015年是9.3%,2016年是7.1%,去年是7.9%。2016年那一波低谷讓任正非對餘承東提出了嚴厲批評,因為當年消費者BG的利潤20億美元,還低於上年的22億美元。任正非在內部會議上要求餘承東關注現金流的同時,要“合理地賺錢”,這並不過分。

而餘承東有自己的困難。

華為手機處境特殊,一方面揹負著遠高於友商的研發和技術投入,一方面又有出貨量和利潤的雙重壓力。更要命的是,餘承東在2013年提出的“三五年超過蘋果”的口號已經進入最後兌現期,不能功虧一簣。

所以可能的解法只有兩個:

1. 保持出貨量的前提下抬高手機均價,這一點華為做得極為成功,Mate 10全球出貨達到了1000萬,P20系列突破了900萬,這強化了華為在600美元~800美元的市場表現。

2. 改變任正非批評的給渠道打工的局面,華為的渠道返點高出其他友商4%~8%,餘承東不能一刀切,只能收縮T3級以上城市的成熟市場,在T3以下城市繼續施壓。

但這只是權宜之計。

現實是,失去了美國市場的華為手機很難完成任正非期望的利潤指標,美國一年高端機的出貨量在6000萬臺以上,找不到運營商的華為僅靠終端市場或電商走量,幾乎不可能與蘋果和三星競爭,這是一個客觀現實。

另一方面,iOS是馬裡亞納海溝,Android是珠穆朗瑪高峰,華為攀得越高,與蘋果離得越遠。因為數據顯示高達87.8%的果粉在換機時仍會選擇iPhone,而不是同等價位的Android手機,蘋果賬戶中超高的遞延收入(產品預付款)一直令所有廠商羨慕。

華為登上C位必須也只能與三星PK,然而論硬件之強無人能攖三星之鋒,餘承東只能對軟腹部動刀子,就是瞄準Android系統久用卡頓這個致命病灶。

一般來說,頂級科技或互聯網巨頭都有能力開發獨立的手機操作系統,但這個投資完全沒有性價比,原因很簡單:第一,你不能保證流暢度高於現有的Android系統;第二,建設生態條件不成熟,阿里YunOS就是先例;第三,有可能激化與供應鏈或友商的矛盾。

華為2012實驗室下邊有很多名稱高大上的研究部門,歐拉實驗室就是自研操作系統的,但頂多是一項防禦性措施,任正非也說過,“別人斷了我們糧食的時候,備份系統要能用得上”。華為更關注的是工程科學創新而不是基礎研究。

不過要對Android系統進行修補亦非易事。

谷歌的系統管控並不放鬆,雷軍就曾因為Android不支持17:9的屏幕比例,專門前往加州Mountain View總部溝通,說服谷歌將16:9的屏幕限制放寬到17:9甚至18:9,並更新對圓角顯示的支持,為全面屏手機鋪平道路,而餘承東比雷軍走得更遠。

華為和小米都曾經半自黑式地宣稱擁有“嚇人”或“很嚇人”的技術,餘承東的底牌是對Android系統進行底層手術式優化。

1. EROFS文件系統。

華為指望用這個自研的系統釋放壓力很大的存儲空間,提高手機流暢性,但這會帶來多大改善誰也不知道。

2. 改良Android系統。

很多人都知道Android越用越慢,原因複雜,華為之前投入5000萬美元聯合軟件測試公司Connect進行性能優化,實現了手機18個月不卡頓,已經接近中國用戶平均22個月的換機週期。餘承東又招安了Android系統專家30多人,希望將Android系統變成“抽屜式可替換“架構,與iOS一較短長。

但這樣的華為就能把蘋果擠下C位嗎?理論上說,只要蘋果公司還擁有高利潤單品,任何友商都很難取而代之。

今年蘋果第三財季(第二自然季)財報的淨利潤是115.2億美元,華為去年全年只有475億人民幣,二者完全不具可比性。

任何分析師都會告訴你蘋果的營收模式很危險,因為對iPhone的依賴太高,超過總營收的56.1%,其中iPhone X又佔一半以上,後者直接把蘋果的ASP從606美元拉高到728美元,基本抹平了iPad和Mac近乎5%的跌幅。

換句話說,蘋果是依靠iPhone並且只是依靠iPhone的旗艦單品賺錢的,這個套路從未改變,曾經所謂的低端機iPhone 5c或是iPhone SE不過是障眼法。

华为和苹果,到底谁站C位?

為什麼如此簡單的商業模式就是破解不了?因為智能手機市場正進入出貨量與營收反向增長的歷史階段。

2015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還有10.3%的同比增長,到2016年只有2.3%,去年是2%。最近三個季度都在下滑,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GSMArena認為智能手機的ASP從去年的314歐元提高到了408歐元,增幅高達30%,GFK的數據是營收增長了9%,達到創紀錄的4787億美元。這說明在市場飽和的情況下,消費者更願意為有品牌加持的高端手機買單。

這是一個對誰有利的趨勢?又是誰更熟悉的競爭?

通常研究機構會把售價700美元以上的手機歸為超高端手機,在這個區間值得一提的玩家只有蘋果、三星和華為,個別品牌偶有昂貴的手機,但出貨量可憐。

蘋果主力產品iPhone 8和iPhone 8 Plus售價在700美元~800美元,旗艦產品iPhone X則有999美元,全系都屬於超高端手機的範疇。預計今年秋季發佈會推出的“廉價”新品——6.1寸的LCD版iPhone估計也有600美元~700美元。

華為上半年9500萬臺的機型分佈完全不同,3月亮相的P20系列承包了900萬臺,去年10月的Mate10系列累計有1000萬臺,計入今年H1的應該在600萬臺左右,除此之外都是暢享、麥芒、NOVA系列以及榮耀旗下的中低端手機。華為在美國也處於降價促銷的陣痛期,Mate 10 Pro在Amazon、Best Buy只賣549.99美元,P20 Pro在eBay是882.92美元,另外還有售價1200美元~2600美元的保時捷特別定製版。

所以華為和蘋果這場雙雄會的真實較量,應該是P20系列+Mate 10系列的1500萬臺對壘iPhone的4130萬臺,更別說蘋果有一半銷量還是售價999美元的iPhone X了。

想讓蘋果退位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在每年秋季的新品發佈會之後讓蘋果旗艦機遭受一次歷史性的挫敗,這一點在三星風頭最盛的2012年時叫板最弱的iPhone 5也沒做到。

華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