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收藏的「汝官窯」,收藏對了嗎?

汝窯,因產於汝州而得名,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首,在中國陶瓷史上素有“汝窯為魁”之稱。汝窯尤其是汝官窯是中國北宋時期主要代表瓷器,深受廣大收藏者的喜愛,故而【極速鑑寶】平臺特整理了鑑定汝官窯的幾個要點,來驗證一下你收藏的汝窯是否收藏對了?

汝官窯的成型工藝(官窯制式統一規格)一般為採用模製工藝,有洗、盤、缽、盆、碟、爐和部分碗、盞、套合等;大型器物或不宜模製作各類瓶樽器蓋等以手拉坯工藝為主。

一般而言,汝窯無大器,一般高不過20公分。常見器型有盤、洗、水仙盆、鵝頸瓶、三足樽、盒、碗、碟、盞、壺、缽、爐等。

你收藏的“汝官窯”,收藏對了嗎?

蓮式口碗高10.2公分,口徑15.4公分,模製 墊燒

汝官窯的燒造工藝有支釘燒和墊圈燒。一缽一器完全支釘燒的器物有各類洗(外裹足、深腹平底)、盤(外裹足、假圈足、三足、平底)、碟、缽、盆(外裹足、假圈足、四足、平底)、樽等。少數玉壺春瓶也有墊圈燒。

你收藏的“汝官窯”,收藏對了嗎?

深腹圈足盤裹足滿釉三個細小芝麻支釘支燒

而碗類器墊燒佔絕大多數,少數外裹足碗、直圈足花式口碗為滿釉支釘燒。個別敞口小矮圈足碗支釘置於圈足根上,常見支釘數量為3枚和5枚,6枚支釘僅見於橢圓形水仙盆,4枚支釘絕少,多見於壺類方形器上。雖然支釘細小如芝麻狀,但也有類似圓粒狀支釘痕的。雖然汝窯器物瓶的種類繁多,但滿釉支釘燒僅見於只有盤口折肩瓶和個別矮圈足小型瓶類器上。

你收藏的“汝官窯”,收藏對了嗎?

汝窯天青釉折肩盤口瓶底五個支釘痕 窖藏出土

像是盞託、盞、套盒比較特殊的則以墊燒為主。但也有少數滿釉者,3或5枚支釘橫置在圈足上,個別較矮套盒支釘在盒內底面上。

你收藏的“汝官窯”,收藏對了嗎?

墊燒

你收藏的“汝官窯”,收藏對了嗎?

支釘在圈足上

並且,汝窯的胎體雖薄(仿品胎厚),但胎質細膩堅硬,以香灰胎為主,即淺灰或灰白色胎(低溫胎),極少數為褐灰或深灰色(高溫胎)。從整體來說,低溫胎燒成溫度為1200+(-)20度,燒結程度較差,質地疏鬆,斷面澀且沒有光澤,吸水率相當高,大小不一的孔洞特別多。

你收藏的“汝官窯”,收藏對了嗎?

胎薄,胎質細膩堅硬

你收藏的“汝官窯”,收藏對了嗎?

底足斷面胎燒結程度較差,質地疏鬆

此外,汝官窯施釉較薄,為鈣鹼(鎂、鉀)釉。釉色瑩潤(瑪瑙釉為玻璃質和蠟質光澤)超過官哥二窯,有如堆脂,如玉蘊潤(仿品為透明的),有的呈半透明,有的呈乳濁狀。大致來說,汝官窯色釉分為天青、青綠兩類,釉質細潤。天青釉變化大包括天藍、粉青、月白、卵青、豆青等,正品為天青,色重者為天藍,色輕者為月白,微綠者為粉青,偏綠者為豆青,為香灰胎;青綠釉少見,釉色變化小,保持原色不變。

你收藏的“汝官窯”,收藏對了嗎?

汝官窯乳濁狀蠟質光澤釉面

你收藏的“汝官窯”,收藏對了嗎?

正品天青釉與青綠釉敞口深腹蓮瓣紋碗

還有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汝官窯釉面有細碎開片,呈現魚鱗狀或冰裂紋,長紋開片極少見,無紋片者極少見,現只發現一件在臺北故宮的水仙盆為無開片者。釉內氣泡如星斗、有距離地分佈在器體上,氣泡特徵為稀疏,大如亮珠(官、哥氣泡小,形似聚沫)。鑑定是否為汝官窯真品有一個小方法,對準焦點,從陽光下看,可見釉內散佈微弱的紅斑,似晨日出海或夕陽晚霞等,仿品無此現象。

你收藏的“汝官窯”,收藏對了嗎?

釉面有細碎開片,呈現魚鱗狀或冰裂紋,長紋開片極少見。

汝官窯的紋飾以素面為主,有較少的刻劃件、另有采用模印和雕塑等手法,圖案以蓮瓣、龍紋為主,還有魚紋、鳥紋、乳釘和絃紋等。

你收藏的“汝官窯”,收藏對了嗎?

鴛鴦器蓋蓮葉狀燻爐為模印加雕塑成型

因汝官窯造型古樸大方,色澤獨特,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雲破處”,有“千峰碧波翠色來”之美妙,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深受後世喜愛。從明宣德後,歷朝就開始仿造汝窯,清代雍正乾隆時期仿汝窯達到高峰,且質量頗佳。雖難仿其韻味,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特徵。

譬如,明代仿汝窯只重視仿燒釉色,仿品釉色偏藍,釉面片紋較重;器型為明宣德時官窯造型,不是北宋汝窯造型,如故宮藏品有菱花式洗、蟋蟀罐、雞心碗和盤等;盤敞口曲腹圈足,釉色青中泛藍,釉面有較重的片紋;且明宣德仿汝窯一般均有宣德底款。

你收藏的“汝官窯”,收藏對了嗎?

仿汝釉蟋蟀罐,明宣德,高11.2cm,口徑13.6cm,足徑13cm。

而清雍正乾隆仿汝窯,修胎規整,胎體為灰中泛紅褐色,類似汝窯的香灰胎,圈足處理平滑圓潤,露胎處全部塗以紅褐色護胎漿;釉為泛藍的天青色,釉色勻淨,有的不開片,有的開有細小片紋,與汝窯蟹爪紋較為相似,清代仿的僅僅是釉,但大多釉面透亮,清澈晶瑩,與汝窯的整體質感差距很大;並且造型繁多,除汝窯常見器型外,又在當時創新品種多樣,大器(如乾隆貫耳瓶高)可達70多公分,小器(如小水丞口徑)僅2公分。

你收藏的“汝官窯”,收藏對了嗎?

仿汝釉花囊,清乾隆,高13cm,口徑5.8cm,足距8.5cm。

花囊為插花器物,因形似魚簍,故又稱魚簍尊,器形始見於雍正朝。

現代人仿汝窯既仿釉色,又仿造型,雖有少數略得神韻,接近高仿,但仍不可與宋代汝窯相提並論。現代仿品釉面透亮,釉色偏藍,造型不成比例,尺寸大小與汝窯差距很大。

看了這麼多,你認為你收藏的“宋代汝官窯”收藏對了嗎?

注:以上資料參考

(1)《汝窯瓷鑑定與鑑賞》-孫新民郭木森著;

(2)《孫瀛洲陶瓷研究與鑑定》-孫瀛洲著;

(3)《汝窯與張公巷窯出土瓷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

(4)《汝窯》-趙文軍 趙文斌著

(5)故宮北宋汝窯、明清仿汝窯藏品

(6)網友個人藏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