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偶像到實力,流量明星的洗牌折射影視市場浮躁之風的退潮

看電視

演藝圈的“流量擔當”正在悄然變化,初代流量正被新的流量取代。保持流量不僅需要粉絲,更需要實力和優質的內容作為保障。

文 | 劉肉英

來源 | 骨朵網絡影視

能帶來流量的,不是“流量藝人”本身。

明星本身就是“注意力經濟”的產物,粉絲越多,其商業價值越高,明星效應就相當於互聯網產品的“流量”。

粉絲多少,決定了明星的價值,但隨著粉絲圈層的封閉、粉絲內部的各種規定、控評甚至買數據,在一定程度上讓原本的“流量明星”被禁錮,藝人自身難以吸引新的粉絲,長久之後,流量何存?

當年的“歸國四子”是國內娛樂圈的初代流量擔當,鹿晗一張照片成就了網紅郵筒、吳亦凡的帶貨能力更是驚人、黃子韜劍走偏鋒攻佔了表情包文化、張藝興也同樣在綜藝中表現不俗,除此四人之外,再加上李易峰、楊洋,頭部流量聚齊了。

从偶像到实力,流量明星的洗牌折射影视市场浮躁之风的退潮

“老流量”疲軟

鹿晗、關曉彤主演的《甜蜜暴擊》在二人宣佈戀情的時候熱度飛漲,在開播當天既被群嘲,如今已經上映15天,很多觀眾卻已經連吐槽的興趣都沒有了,在劇情套路的情況下,觀眾似乎找不到“為什麼要看鹿晗、關曉彤公費談戀愛?”的理由。

从偶像到实力,流量明星的洗牌折射影视市场浮躁之风的退潮

上映15天,5家視頻平臺連播,累計流量43.2億,平均下來,幾乎每家視頻平臺的播放量僅為千萬級別,相比於在愛奇藝獨播、日播放量高達2.9億,毫無流量明星加持的《延禧攻略》,《甜蜜暴擊》的表現並不算優異。

从偶像到实力,流量明星的洗牌折射影视市场浮躁之风的退潮

同樣,去年的《中國有嘻哈》因為吳亦凡的freestyle帶動了一波熱度,但今年的“skr”卻沒能複製曾經的高流量。

从偶像到实力,流量明星的洗牌折射影视市场浮躁之风的退潮

頂級流量在失去“話題度”之後,很難再起水花。人們關注當年的“歸國四子”,因為他們此前作品積累的人氣,好奇這4位未來的發展如何?他們將與誰簽約,會有哪些動態,然而,時間久了,四個人的發展路徑已經明確,此時若再沒有新的話題出現,銷聲匿跡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另一方面,國內的製作人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去抱流量的“大腿”不如自己製造流量,就當是在《偶像練習生》爆紅的蔡徐坤,以及不是C位勝似C位的“熱搜體質”楊超越,甚至看似是和流量本身毫不沾邊的許晴,都能成為流量本身的帶動者。

从偶像到实力,流量明星的洗牌折射影视市场浮躁之风的退潮

相比之下,曾經的流量明星,數據表現依舊很漂亮,一條微博的轉發量也至少幾萬+起跳,但除了粉絲的自嗨之外,市場的認可度又有多少呢?如果綁定流量明星只為了溜粉,那粉絲的熱情也遲早會被消耗的所剩無幾。

“新流量”崛起

習慣追星是很難戒掉的,“牆頭”很多,脫粉和有新愛豆之間,幾乎是無縫連接的,所以,初代流量在略有下滑的時候,新的流量必定勢頭走高。另一方面,隨著網絡內容的不斷增加,演員走紅的方式也變得更加多樣。

《白夜追兇》《無證之罪》分別捧紅了老戲骨潘粵明和秦昊,這是優質作品流量轉移到演員本身的優質案例,《我的前半生》爆紅的同時,雷佳音也成為了流量擔當,前夫哥的喪萌形象深入人心,再加之《和平飯店》《超時空同居》的鞏固,圈粉也成為必然。

从偶像到实力,流量明星的洗牌折射影视市场浮躁之风的退潮

《鎮魂》雖然已經下架,但是在播出期間,白宇和朱一龍二人的CP粉陡然增加,雖然劇情被吐槽的體無完膚,在播出大結局的時候粉絲還集體勸組編劇轉行,但二人依舊憑藉著對於角色的還原而被觀眾接受。

从偶像到实力,流量明星的洗牌折射影视市场浮躁之风的退潮

如今朱一龍已經登上微博明星勢力榜內地第二的位置,幾天前發佈的一條微博,轉發量已經快突破百萬,甚至也出現了私生飯追車等行為,事件熱度更是不亞於當年鹿晗下車訓斥私生飯。

相比於初代流量,如今紅起來的“流量明星”多以實力派為主,圈得了粉絲,也有能力留住粉絲,有作品、有演技,更有源源不斷的話題在製造中。

就比如以雷佳音為首的“老TFboys”,白宇、朱一龍、彭冠英和翟天臨組成的“白龍冠天”,都是話題製造的源動力。

从偶像到实力,流量明星的洗牌折射影视市场浮躁之风的退潮

除此之外,《偶像練習生》《創造101》也分別推出了自己的男團女團,雖然已經出道,但不少粉絲都在吐槽團體背後的運營能力。

影視市場從浮躁歸於平靜的表徵

通過作品和內容捧出“新流量”的方式其實是一種市場歸於平靜的表現。

從業者能擺脫流量的捷徑,懂得去用內容說話,其實更有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肯為流量明星砸錢,也同樣有能力為內容投入。

流量明星+大IP改編的配置集合了原著粉和大批藝人粉絲,相比於原創內容,更具有先天的觀眾基礎,這對於創造者來說,無疑具有絕對優勢的,然而,這樣的作品後續的口碑和表現如何?最終還是要看內容本身。

鹿晗參演的首部電視劇《擇天記》前期發力迅猛,後期口碑陷落;李易峰主演的《麻雀》更是被群嘲了演技,反而劇中的張魯一、尹正、闞清子等角色隨著劇的熱播而走紅;吳亦凡參演的電影也並非票房成績都令人滿意。

从偶像到实力,流量明星的洗牌折射影视市场浮躁之风的退潮

影視行業從浮躁歸於平靜的過程也是將流量明星“拉下神壇的過程”,流量明星和老戲骨其實是一個辯證的存在,是否有流量明星和劇好不好看的關係不大,相反,老戲骨的翻紅則成為了電視劇流量的主要來源。

花大價錢將全部賭注下在流量明星身上,真的值得嗎?

首先,流量明星的存在說明了國內飯圈的發展水平在不斷提高,流量並非“毒瘤”,不能矯枉過正

其次,流量明星也需要優質內容的扶持,如果二者不匹配,粉絲也不會因為維護自己的愛豆選擇閉眼吹劇情;

再次,如果流量明星的存在僅僅是為了熱度,這對於劇方和藝人方面都是損失。

明星擁有流量僅僅是一個開始,如何將運營、鞏固並保持下去,才是長久之計,除了要有話題之外,更重要的依舊是實力。

畢竟老戲骨的翻紅案例已經很多,一大波新人也在發力的路上,僅靠現有的粉絲不斷消耗只能是權宜之計。投資方、製作方、觀眾、粉絲等,都不傻。

从偶像到实力,流量明星的洗牌折射影视市场浮躁之风的退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