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中國·雜誌」千古桐洲煙雨中

千古桐洲煙雨中

「走遍中國·雜誌」千古桐洲煙雨中

富春江上,自古便以洲渚眾多而著稱。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最早的山水詩,題目就叫《富春渚》。倘若你從錢塘江溯江而上,在富春江上一路西行,富陽段境內先後就有五豐島、東洲島、新沙島、月亮島、王洲島等,浮立江心,赫然相迎。而其中最讓人驚奇者,莫過於位於富陽和桐廬兩地交界處的桐洲島。

桐洲島也叫大桐洲,它的得名,據《浙江通志》載:“相傳古時桐君曾種藥於此,故名。”舊時此洲,“半隸桐廬縣,半隸富陽縣”。現在則全屬於富陽。40年前我從桐廬乘船去杭州讀書,每年總有幾趟從它身邊擦肩而過,洲上煙雨暝蒙,樹木蕭疏,屋舍杳然,頗具神秘之感,總想有朝一日去洲上一探究竟。直到今年初春的一個週末,宿願才得以實現,終於去桐洲踏青尋幽。所見所聞,竟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

有人說桐洲島像一片樹葉漂浮在富春江上,並且演義出桐君老人將一葉草藥遺落在江面的神話傳說。然而,我以為它更像一艘飄蕩在江心的巨輪,彷彿溯江而上劈浪前行,又恰似順流而下隨一江春水向東行。

倘若不是驅車在洲上走一遭,絕對想不到它竟有如此之大。它的總面積有4平方公里,相當於600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難怪稱之為島了。桐洲島的上頭有一片碩大的意楊林,林中鋪有遊步道,可以直通北面江邊和西面上嘴頭。穿行在樹林間,儘管樹葉尚未泛綠,然而腳下已經綠草如茵了。尤其是水芹菜等野草從遊步道的縫隙處鑽出來,特別惹人喜愛。站在上嘴頭的最尖端,向西而望,江遠流長,富春江奔瀉而來,在此一分為二。北江水深而依山,貨船上下穿梭,是目前仍然通航的主航道。向南望去,對岸是曠野村莊。南江則水淺流緩,現已不再通航。只留有兩處古渡口可往返於南岸:一是俞家古渡到桐廬境內的橫山埠;另一處是江洲村前江埠到富陽名埠東梓關。

桐洲島上,僅僅上嘴頭這一方無人居住的原始意楊林,就讓人覺得足夠大,更不用說島上還居住著四千多人口,形成了好幾個村落。自從有了人類居住,桐洲島便有了人文歷史。它從一塊蠻荒之地變成了綠洲。桐洲究竟從何時開始有人類活動,史書無考。但從桐君種藥於此的傳說來看,竟然有五千年的歷史。如果《錢令舊志》記載的嚴子陵曾垂釣於斯的傳說屬實,也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民國時期出版的《富春江遊覽志》(周天放葉淺予著)載:“洲上分佈五六村坊,亦分隸兩縣。雞犬麻桑,別有天地。風俗淳厚,類古之逸民。舊有棲霞、吉祥二寺,皆五代時建築物。”由此看來,有著千餘年曆史是毫無疑問的。

「走遍中國·雜誌」千古桐洲煙雨中

我想,最初移居到島上的先民是需要勇氣的。他們出於種種原因,遠離故土,來到這世外桃源般的孤島之上,繁衍生息。而且我發現他們都是族居式的,從洲上幾個自然村落的名稱便可以窺見端倪,如俞家、孫家、董家、湯家、趙家等,這大概有利於在此特殊環境中抱團生存與發展。

俞家是島上最大也是最古老的村莊。陪同我們的富陽教育局退休幹部俞雪堂是我相識二十多年的老朋友,他便是正宗的俞家村人。在他的帶領下,我們還參觀了俞氏宗祠中和堂。這座祠堂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已有二百四十餘年曆史,其間經數次修葺,2012年又進行了大修,“增添3副柱聯,恢復14塊牌匾”。俞老師指著自己創作的一對柱聯念道:“先祖西來中流擊檝,大江東去風雨同舟。”他說,據家譜記載俞氏先祖是從江西遷桐廬,再從桐廬遷居於此,故稱西來,而風雨同舟又取意桐洲諧音,我們紛紛稱讚好聯。我驚訝於俞氏先祖從這座江中孤洲外出向東闖蕩,去杭州、到上海,靠經商發家致富,帶回了財富,帶回了見聞,也帶回了獨具特色的竹馬舞。

除了古祠堂,更能夠見證村落悠久歷史的是那些古樹。據俞老師介紹,整座桐洲島上光五百年以上的古樟樹就有11棵。我們饒有興致地驅車前往董家自然村去拜訪一株千年古樟。一路行去,常常能望見田間村口那一棵棵亭亭如蓋的大樟樹。

「走遍中國·雜誌」千古桐洲煙雨中

千年古樟位於今江洲村文化禮堂的邊上。“巧得很”,俞雪堂老師對我說,“你們《桐廬民報》的總編周天放,當年目睹國民黨當局欺凌百姓的種種現狀,義憤填膺,經常寫文章痛斥,曾經被國民黨追捕,一度逃離家鄉,到大桐洲董家村岳母家避難,就在這古樟邊。”讓我對它平添幾分親切感。我驚訝於這棵樹竟然已經有1015歲了,可依然枝繁葉茂,生機盎然。其主幹是我見過的樟樹中最大的,需要八個成人才能合抱。然而,更驚奇的是,轉過另一面,竟然發現樹的底部已經中空,只剩下一圈厚厚的樹皮。據說大概七、八十年前,樹中有一蜂窩,有村民想用火燒燬蜂窩,沒想到燃著了樹幹,雖經全力澆滅,也經幾天幾夜才最終熄滅。我們一行都紛紛稱讚這是一位“樹堅強”。它的浴火重生又讓我肅然起敬。這棵千年古樟,實在是桐洲島悠久歷史的最好見證。

千年古樟所在的江洲村,是十年前由董趙村、湯趙村和孫家村合併而成的新村。從文化禮堂的展板中得知,村裡不僅有多位董姓、趙姓、湯姓、孫姓的長壽老人,而且還出過一位曾任民國時期郵政儲彙總局局長的歷史名人董希錦,另有多位上列姓氏的現役軍官、各地鄉賢和在校研究生、大學生。看來,除了一輩子駐守在孤島之上的村民外,代代都有不甘寂寞的桐洲人奔向四面八方。

「走遍中國·雜誌」千古桐洲煙雨中

文化禮堂內擺滿了一排排凳子,舞臺上像是要演出的樣子。一問,果然說是晚上有一場演出,觀眾是來島上住宿旅遊的客人。桐洲島上近年來已開出了幾十家民宿,原先幾乎與世隔絕的孤島現在成了外來遊客的樂園,形成了頗有名氣的“煙雨桐洲”旅遊品牌。這與前些年在桐洲東北面與新桐鄉所在地架起了一座桐洲大橋相關,當然更與這些年來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措施相關。桐洲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勢,催生了獨特的運動休閒項目,全國首家皮划艇探索旅行民間俱樂部落戶江洲村。2015年,在桐洲島還成功舉辦了杭州第五屆皮划艇文化節暨富春江國際皮划艇馬拉松賽,讓桐洲島的名聲也划向了五湖四海。

千古桐洲煙雨中。“煙雨桐洲”是千古不變的風景。變的是洲上嶄新的民居和寬闊的公路,變的是村民們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他們不必像先祖那樣過著耕釣漁樵的逸民般生活,也不必如前輩那樣遠離故土四處漂泊經商掙錢。如今,他們只需堅守在這洲渚之上,在自家門前,迎來送往,腰包便能鼓起來了。桐洲人幸福的笑臉,儼然成為今日桐洲最美的風景。

「走遍中國·雜誌」千古桐洲煙雨中

【圖文版權】:圖文版權及解釋權歸屬《走遍中國》雜誌,首發“走遍中國雜誌”頭條號

【網絡運營】:何金德導演工作室、大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