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解讀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創)

宋詞解讀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創)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一提到懷古詞,首推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他懷念的就是一人一事,就是年輕有為的周瑜在赤壁大戰,辛棄疾的這首懷古詞不再懷念一人一事,而是緬懷、回顧多個歷史人物,借用多個歷史典故,再上豪放詞頂峰。第一個緬懷的人物:孫權。孫權字仲謀,東吳政權的鞏固者,後來成為東吳的開國皇帝。他任用年輕的周瑜在赤壁大破曹操,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礎。這裡的“京口”就是江蘇鎮江,赤壁之戰後,東吳曾經在京口建都,曹操為報赤壁之仇多次南下,孫權在京口沉著應敵,曹操不能得逞。第二個緬懷人物:劉裕。劉裕小名“寄奴”,南朝宋國的創立者、奠基者,他不僅消滅了南方的割據勢力,還不斷的北伐,消滅了南燕、後秦等國,又大破北魏,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詞人之所以想到劉裕,除了他的不世功業之外,還有一點是因為“京口”是劉裕的家鄉。本詞還有辛棄疾不大喜歡的人物,第一個就是劉義隆,即南朝宋國的元嘉皇帝,也是劉裕的兒子,他曾經多次北伐,但無一成功,特別是公元450年的北伐,因為準備不充分倉促北伐,大敗而歸,反而使得北魏長驅直入,損失江北六州。另一個辛棄疾不喜歡的人物就是拓跋燾,小名“佛狸”是北魏皇帝,是異族入侵者,他打敗北伐的元嘉皇帝之後,在江北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後來的佛狸祠,佛狸祠也就成為漢族人被異族統治的標誌性建築。再看看詞人所使用的兩個典故。第一個,封狼居胥:狼居胥,即今蒙古國境內肯特山。西漢大將霍去病率軍大破匈奴,把匈奴趕回漠北後,登狼居胥山築壇祭天以宣大功告成。第二個典故,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往往用來表示老當益壯,但報國無門。廉頗在趙王的使者面前能吃下一斗米外加十斤肉,輕鬆上戰馬,但使者受了廉頗仇人郭開的賄賂,並沒有如實向趙王彙報,說廉頗飯量還可以,只是一會的功夫去了三趟廁所。趙王認為廉頗已老,不再重用。

宋詞解讀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創)

南宋朝廷安心於偏安江南,並無北定中原之雄心,南宋詩人林升曾寫過《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直言南宋皇帝忘了國仇家恨,貪圖享樂、不思進取。辛棄疾是堅定的“主戰派”,積極主張北伐,但皇帝總是不能拿出正確的北伐決策,辛棄疾深感失望,曾登臨北固亭,迷茫之中不禁懷念先賢的豐功偉績。他首先想到的是孫權,“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登高望遠,江山依舊,但像孫仲謀這樣的英雄再也找不到了。孫權雄才大略,不僅鞏固江東基業,三分天下有其一,而且多次圖霸中原,就連孫權的對手曹操也曾感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東吳曾短暫的在京口建都,詞人還是想尋找一下當年孫權留下的遺蹟,結果發現的是“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當年宏偉的行宮不見了,一切的豐功偉績都隨歲月流逝了。“舞榭歌臺”不能簡單認為是唱歌跳舞的舞臺,而是宮殿豪華的一種代指,更是建功立業的標誌。詞人又想到了一個在京口長大的人,就是南朝宋國開國皇帝劉裕,“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靜謐的夕陽映襯著花草樹木,這是一個平常的村莊,曾經孕育出劉裕這樣的大人物。其實,詞人還是想找劉裕留下的遺蹟,可惜也只是剩下了“斜陽草樹”。於是開始緬懷劉裕的功業“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回想當年劉裕帶在京口起兵,軍隊嚴整,裝備精良,蕩平江南,大舉北伐,收復失地,縱橫萬里,如同猛虎下山,這是何等的氣魄與功業。此時的詞人應當陷入了沉思,我們要恢復大宋江山,不能光靠回憶啊!

眾所周知,南宋從來不缺乏勇冠三軍的武將,如:岳飛、宗澤、韓世忠等,但由於皇帝對武將的不信任,也沒有北定中原的決心,北伐總會倉促了事。皇帝總會在“主戰派”與“主和派”的鬥爭中取得平衡,岳飛蒙冤致死後,“主和派”佔了絕對上風,但皇帝必須照顧一下“主戰派”的情緒,除了為岳飛平反外,也組織了幾次北伐,但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走過場,本詞的背景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開禧北伐”,由宰相韓侂冑主持,辛棄疾認為本此北伐太倉促,準備不足,於是用了一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來借古喻今。元嘉帝劉義隆就是好大喜功,想建立封狼居胥的不世之功,草草北伐,結果弄了個大敗而回。這個典故是有很深刻的歷史教訓的,具體是這樣的:劉義隆聽取了彭城太守王玄謨的北伐之策,有封狼居胥之信心,然而,北魏早有軍事準備,急於事功的劉義隆,輕啟兵端,不僅沒有得到預期的勝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燾大舉南侵,弄得國勢一蹶而不振了。由於辛棄疾對本此北伐充滿質疑,自己也沒有得到重用,回憶起自己的抗金歷史“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四十三年前在揚州抗擊金軍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辛棄疾的抗金歷程是從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開始的,22歲的辛棄疾從北方南下,率領50多人襲擊幾萬人的金軍大營,併成功擒獲叛徒張安國,血戰揚州,來到健康。辛棄疾回想當年的事情,至今(宋寧宗開禧元年的1205年)已經43年了,當年的軍民抗金如火如荼,而如今的抗金斗爭卻是不溫不火,使得詞人深感憂慮。於是感嘆道“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現在不願意往北看,看到的是北方百姓在“佛狸祠”燒香獻貢,完全忘記了“佛狸祠”是異族入侵的建築物。“神鴉社鼓”指的是祭祀,言外之意,此時的北方漢人已經安於金人的統治了,與43年前的烽火四起形成了鮮明對比。此時的辛棄疾雖然已經66歲,但雄心不減當年,依然報國心切,仍然不會失去北伐信心,對朝廷發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吶喊。意思就是,皇帝啊!你應當來問問我啊!我真的老的嗎?其實,只要您一聲令下,我就能飛身上馬,馳騁疆場!辛棄疾用廉頗自喻,有著自己遭到黨爭迫害,不能大展手腳的埋怨。

宋詞解讀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創)

本詞作於1205年,第二年朝廷進行了“開禧北伐”,和“元嘉草草”的結果是一樣的“贏得”了“倉皇北顧”,各路北伐軍紛紛敗退,金軍大舉南下,攻佔了四川,南宋朝廷不得不再次屈膝求和。1207年辛棄疾病逝,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真的是壯志未酬身先死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