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戟的獨角獸?藥明康德IPO,募資縮水,還不及新三板子公司!

折戟的獨角獸?藥明康德IPO,募資縮水,還不及新三板子公司!

堂堂獨角獸公司,申報9個月拿到IPO批文,可募集資金額卻可能還不如自己在新三板的掛牌子公司。

沒錯,這樣的故事,可能就發生在本週即將IPO發行的“醫藥研發獨角獸”藥明康德身上。

上週五,證監會核發2家企業IPO批文,分別為亞普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和無錫藥明康德新藥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均在上交所主板首發。根據證監會披露,“上述企業及其承銷商將分別與上交所協商確定發行日程,並陸續刊登招股文件,募資總額不超過30億元。”

一、募資總額或縮水六成

作為醫藥獨角獸的藥明康德,即將成為中概股以IPO形式迴歸A股的第一例,其募資規模和發行情況也備受關注。

昨晚,藥明康德以603259的全新代碼登陸上交所,披露了《招股意向書》和《初步詢價及推介公告》,按照安排,公司將於4月18日(本週三)進行初步詢價,4月24日(下週二)網上網下申購,之後在上交所掛牌上市。

根據《招股意向書》披露的發行概況,“藥明康德此次公開發行不超過1.04億股,發行完成後公開發行股份數佔發行後總股數的比例不低於10%,發行後總股本不超過10.42億股。”

So,我們可以大致計算一下藥明康德此次IPO 的發行價格和募資規模了。

2015-2017年,藥明康德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6.84億元、11.21億元和12.97 億元,而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分別為1.8億元、8.78億元和9.79 億元。

折戟的獨角獸?藥明康德IPO,募資縮水,還不及新三板子公司!

按照《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中的規定,“發行人及其主承銷商公告發行價格和發行市盈率時,每股收益應當按發行前一年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的淨利潤除以發行後總股本計算。”

如果按照23倍市盈率測算,藥明康德IPO的發行價格約為20.48元/股,募集資金規模約為21.3億元。

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預估藥明康德的發行規模。

上週五另一家拿到批文的亞普汽車,同樣披露了自己的發行計劃,其計劃發行6000萬股,按照2017年扣非後淨利潤3.31億元,簡單測算並結合募投項目安排,預計融資規模是6.2億元。兩家合計募集資金不超過30億元,藥明康德募集規模將不超過23.8億元。

我們再把藥明康德2個月前披露的更新版《招股說明書》翻出來看看,當時公司披露“本次公開發行募集資金合計約 57.40億元”。如果按照三胖哥上述的預測,藥明康德IPO的實際募資金額將縮水超過六成。

折戟的獨角獸?藥明康德IPO,募資縮水,還不及新三板子公司!

藥明康德此次IPO發行後的總市值約為225億元,這個市值放在A股,再加之其行業龍頭的地位,上市後股價上漲的空間估計將不小。如果能到打到新股,收益應該比較客觀。

二、獨角獸:要IPO,更要考慮市場承受力

作為首家以IPO方式迴歸A股的獨角獸公司,藥明康德的案例或許具有一定代表性。

募集資金大幅縮水,說明即使是獨角獸企業,IPO發行也需要考慮到當下市場環境的承受能力。如果發行價格過高、募資規模過大,那麼終究還是不利於二級市場的中長期表現,而高估的價格終究還是會迴歸至合理的價值運行中樞區域附近。

除藥明康德外,另外兩家獨角獸企業富士康和寧德時代,也都已經通過發審委審核,預計很快將登陸A股。按照招股書披露情況,富士康募集資金將在300億以上,寧德時代約130億。如果屆時果真按照這樣的體量發行,對二級市場或許衝擊力將極大。

回顧過去一年的IPO,2017年至今,首發上市近500家公司,還沒有任何一家的融資規模超過50億元,最大的是華西證券49.67億元,而募資最大的非金融企業,是去年底上市的華能水電,39.6億元。

整個A股市場IPO融資規模之最,是農業銀行在2010年創下的685億元。隨著獨角獸陸續登陸A股,不知這一記錄是否將被打破。

三、合全藥業:新三板三年,融資24億

與藥明康德IPO募資規模大幅縮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控股子公司合全藥業(832159.OC)掛牌新三板整整三年,累計融資已經超過了24億元,這甚至有可能超過藥明康德本次IPO的融資額。

合全藥業,是無錫藥明康德的二級子公司,控股股東為上海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後者是藥明康德的全資子公司。合全藥業主營業務為小分子藥物的工藝研發、改進與生產服務,2015年4月3日掛牌新三板,今年1月24日轉做市交易,目前市值201.6億元。

事實上,合全藥業為藥明康德提供生產流程和存貨管理流程,後者通過合全藥業為各類製藥企業提供CMO/CDMO生產業務。

掛牌新三板以來,合全藥業就成為這個市場上的明星公司,受到各路資本的追捧。

高瓴、紅杉、嘉實、綠地、景林、光大控股、廣發證券、雲合投資等明星機構先後入股。至今為止,合全藥業已經在新三板完成了五次定向增發,合計募集資金達到24.25億元。

廣發證券2016年12月參與合全藥業增發時的估值,是161.37億元。

母公司辛苦籌備IPO多年,融資額還不如自己子公司在新三板這幾年的“碩果累累”,不知道藥明康德是否開心得起來?要知道,合全藥業2017年淨利潤4.95億元,還不到藥明康德的一半,但在新三板的市值卻幾乎與藥明康德的發行市值相同。

這,難道不說明了新三板的優越性嗎?

四、“一拆三”的玩法,服不服?

除了融資金額略低於預期,藥明康德私有化的操作,堪稱精彩!

與其他中概股不同,藥明康德獨特地採用了“一拆三”私有化的方式迴歸境內資本市場。

2015年4月私有化運作開始,先推動合全藥業在新三板掛牌,再將相關的大分子業務剝離至藥明生物(2269.HK),最後母公司主體A股主板上市。至此,一家曾經的美股上市公司業務分拆為三部分,分別在新三板掛牌,港股上市,以及A股IPO。

一拆三後,藥明康德實現了整體市值的最大化。

新三板的合全藥業,主要負責為跨國藥企提供小分子藥物中間體,原料藥和製劑的CRO服務,市值201億元;

港股上市的藥明生物,定位為“開放式生物藥技術平臺”,主要從事生物製品的發現、研發、製造和銷售業務,市值967.82億港幣;

A股IPO的藥明康德,向全球製藥公司、生物技術公司以及醫療器械公司提供一系列的實驗室研發、研究生產服務,千億市值指日可待。

折戟的獨角獸?藥明康德IPO,募資縮水,還不及新三板子公司!

藥明康德從美股私有化的成本僅33億美元,通過“一拆三”私有化後迴歸,三年時間或許就將實現2000億市值。

這樣的運作,不管您服不服,三胖哥是真的服了!

無獨有偶,另外一家醫藥公司,似乎也正在學習藥明康德的手法。

天士力(600535.SH)上個月曾披露,“根據公司2018年的經營計劃,基於子公司上海天士力在生物醫藥領域產品及研發的優異表現和未來生物藥的市場機會,公司決定以上海天士力為主體,將生物藥板塊從母公司進行分拆,掛牌至香港H股主板市場”。

而在此之前,天士力的控股子公司,天津天士力醫藥營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872087),已於去年8月掛牌新三板,並且在今年完成了融資和做市,市值10.98億元。

如果上海天士力的港股上市計劃成功,或許未來也將形成“A股+三板+港股”的局面。

多個上市主體,多個融資平臺,又能通過證券化解決員工持股問題,何樂而不為?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上市公司考慮這樣“一拆三”的操作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