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現在能吃上「一日三餐」,還要感謝曾經的一個朝代和一項制度

一日三餐在今天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了,但是你想過為什麼一天吃三頓,而不是兩頓或者四頓、五頓嗎?這裡面其實有很多的故事,是經過幾千年的演變才得來的。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原來現在能吃上“一日三餐”,還要感謝曾經的一個朝代和一項制度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食物幾乎全部靠狩獵而來,飲食並沒有固定的規律。今天獵物打的多,可能一天會吃很多頓飯,吃到極飽。如果哪天沒有打到獵物,則可能一整天都不吃飯。

進入封建社會以後,人類能夠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禽,這時食物穩定,人類逐漸擺脫那種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狀態。但是由於生產力不高,食物對於人仍是供不應求。所以秦漢之前,人們一天都是吃兩頓飯,而且有嚴格的時間要求,超越規定時間就會被認為不遵守禮法。

原來現在能吃上“一日三餐”,還要感謝曾經的一個朝代和一項制度

第一餐飯的時間大概相當於今天的7-9點,稱為“大食”;第二餐飯的時間一般在下午3-5點,趕在日落之前,稱為“小食”。劉邦欲在關中稱王時,項羽就曾下令“且日享士卒”以激發士氣,可見能夠吃午餐在當時是很大的一件事。

到了漢唐時期,生產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國力強盛,百姓安居樂業。這時,統治者一天是四餐,貴族一天三餐,而大部分平民依然是一日兩餐。

原來現在能吃上“一日三餐”,還要感謝曾經的一個朝代和一項制度

這時一日三餐雖然沒有普及,但一些體力勞動者由於身體所需,已經開始在早晚兩餐之間吃點心,這也是午餐前期的雛形。至今仍然有很多地方把午餐叫做點心。

到了宋朝後,一方面由於經濟繁榮達到了封建社會的最高峰。北宋首都開封,人口過百萬,熱鬧非凡,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另一方面是宋朝取消了“宵禁”制度,民間出現了繁華的夜市,開封也成了當時的不夜之城。人們的作息時間推遲很多。於是為了享受生活,也為了平衡一天的能量所需,午餐也逐漸成為正式的一餐,開始得到普及與認可。

原來現在能吃上“一日三餐”,還要感謝曾經的一個朝代和一項制度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一日三餐的習慣普及後,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準時的一天三頓飯。對於那些收入低微的百姓,仍然保留著一天只吃早晚兩頓的習慣,這一現象一直到清朝末期和民國時期仍然存在。民間有句俗語說“兩餐打發全無事,哪管午中飢與渴。”描述的就是窮苦百姓一天只能吃兩頓飯的生活狀況。

原來現在能吃上“一日三餐”,還要感謝曾經的一個朝代和一項制度

概括下來,我們可以知道,一日幾餐主要和當時的生產水平及個人經濟狀況有關。而古人從長久的社會經驗中,得出一日三餐最符合人類的作息與生活規律,多了少了都不好,於是這個習慣便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有宵禁制度,但是人們印象中很“弱”的宋朝卻是宵禁取消最徹底的,而且治安甚至比唐朝更好。我們今天能夠吃上一日三餐,而不用中午捱餓,要多虧了宋朝和其對宵禁的取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