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麥收購量大幅下降!背後真實原因是什麼?

今年小麦收购量大幅下降!背后真实原因是什么?

據國家統計局農村司提供的信息,自2017年底的播種期開始,國內小麥北方主產區在生長週期中多個關鍵時點遭遇惡劣氣候衝擊,播種面積和單位產量均受到負面影響。

今年小麦收购量大幅下降!背后真实原因是什么?

具體而言,在冬播時期,河南等部分地區遭遇連續陰雨天氣,小麥播種推遲,這一方面影響了小麥播種面積,另一方面也導致部分小麥前期積溫不足,後續生長受到影響。而在清明期間,河南、山東局部地區等主要小麥產地出現持續低溫,小麥大面積凍傷,後續出穗較少。

最後,在灌漿收穫時期,安徽等地連日降雨、日照不足,小麥灌漿收影響,且部分小麥在潮溼天氣的影響下出芽黴變,產出品質下降。

雖然惡劣天氣導致小麥收穫情況受損,但從減產數據來看,自然因素並不足以解釋小麥收購量的大幅收縮。相比之下,小麥質量下滑造成的影響可能更為嚴重。

今年小麦收购量大幅下降!背后真实原因是什么?

對於部分受自然災害影響而品質不達標的夏糧作物,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於7月20日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受災地區夏糧收購相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區“幫助受災地區農民減少損失,積極妥善處理超標小麥等問題,避免出現農民‘賣糧難’,並建立長效機制,切實保護種糧農民利益”。

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收儲制度調整是更為重要的原因

相較於減產,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收儲制度調整,疊加上災害導致的小麥質量下降,才是今年小麥收購量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

2004年,為保護糧食主產區和種糧農民的利益,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國務院印發 《關於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標誌著糧食最低價收購政策正式啟動。

2005年和2006年,針對水稻緩和小麥作物的最低收購價正式實行。發改委會在每一年春播之前發佈糧食的最低收購價,隨後在糧食收穫後委託中儲糧等國有糧食企業向農民收糧,收購價格不得低於之前公佈的最低收購價。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導致了世界範圍內大宗商品價格的暴跌,為保護農民利益,國家開始實行針對玉米、大豆等價格與國際市場關聯度較高的作物品種的臨時收儲政策。臨時收儲在具體實施上與最低收購價政策相似。發改委每年會根據市場情況決定實施一次收儲或多次收儲,確定收儲的價格和總量,並委託國有糧食企業對糧食進行收購。臨時收儲的總量由糧食市場的價格行情決定,若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市價行情較好,則沒有必要進行收儲(2009-2011年玉米收儲就曾暫停)。

今年小麦收购量大幅下降!背后真实原因是什么?

由於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的託市作用,加之國家對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進口數量的嚴格限制,國內小麥價格和玉米價格與國際價格並無太大關聯。

今年小麦收购量大幅下降!背后真实原因是什么?今年小麦收购量大幅下降!背后真实原因是什么?

近年來,國家逐漸開始了對主要糧食作物的收儲制度改革。在最低收購價和收儲制度的作用下,部分糧食作物價格市場化程度較低,且產需平衡出現問題,庫存高企。自2010年起,我國年人均糧食佔有量持續高於400公斤,而2016年國內玉米庫存高達2.66億噸,庫銷比也達141%,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凸顯。

今年小麦收购量大幅下降!背后真实原因是什么?

2014年起,收儲制度的改革逐步推進。收儲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有兩點,第一是推進糧食價格的市場化改革,第二是緩解玉米等作物的庫存壓力。2015年,我國首次下調玉米的臨儲收購價格。2016年,針對玉米的臨時收儲停止。同年,我國下調了水稻的最低收購價格。2017年底,繼玉米和水稻之後,我國首次調低了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格,這標誌著糧食作物收儲制度的全面改革。

在2018年的小麥最低價收購工作中,小麥的收購價格被設定為115元/50kg,較2017年下降3元/50kg。更為重要地,今年印發的《小麥和稻穀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中還提高了收購糧食的品質要求,小麥作物的收購要求由過往的五等提高到三等,但今年的自然災害導致小麥品質出現明顯下降,不達品質要求的小麥在今年的收儲工作中被拒之門外。

同時,質量較高的小麥可能出現惜售情況。一方面是小麥收購價下調,另一方面則是全球小麥主要產區今年也遭受不同程度災害,導致全球小麥產量和質量雙降。這也就使得部分農戶對後續高質量小麥價格看漲,從而不願以收購價出售。

今年小麦收购量大幅下降!背后真实原因是什么?

綜上,在糧食收儲制度調整的背景之下,小麥收購品質門檻的提高,疊加災害導致小麥質量下降,使得達標收儲小麥數量下降,是今年我國小麥收購總量大幅放緩的主要原因。

今年小麦收购量大幅下降!背后真实原因是什么?今年小麦收购量大幅下降!背后真实原因是什么?
今年小麦收购量大幅下降!背后真实原因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