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劉亞東再批缺失科學精神是創新能力低下最根本原因

《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近日再批中國缺失科學精神,是中國科技原始創新能力低下最根本原因,認為科學精神關乎國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不可或缺。

在我看來,1919年的中國缺乏科學精神,2019年的中國依然缺乏科學精神。”劉亞東12日出席北京的世界科技創新論壇時稱,今天中國社會的很多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由科學精神缺失造成。

《科技日報》劉亞東再批缺失科學精神是創新能力低下最根本原因

《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的視頻在海外華人媒體中很是走紅,有評論因此贊其“大膽”、“健康力量”。 在日前的活動中,劉亞東再以科技界為例指出,原始創新能力低下,基礎研究薄弱,重大理論突破和原創引領性成果乏善可陳,最重要最根本原因是科學精神缺失。而科學精神缺失還衍生出很多醜陋現象,包括學術腐敗、造假,浮誇浮躁等。

他認為,科學精神缺失的影響不限於科技界,而是全社會。他舉例,健康相關謠言層出不窮,且特別容易流傳,“公眾寧願盲從某些‘名嘴’關於敏感問題的臆斷,而不願尋找和相信科學的答案”。他又稱,誠信問題深深困擾著社會,始作甬者也是缺乏科學精神,因契約精神與科學精神是一對孿生兄弟。

劉亞東提出,科學精神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包括批判質疑,求真務實,不懈探索,勇於創新,兼容幷蓄,寬容失敗等。他強調,科學精神不能和科學成果劃等號,但缺乏科學精神的支撐,或可暫時取得一些科學成果,但註定不會走得久遠。

《科技日報》劉亞東再批缺失科學精神是創新能力低下最根本原因

中國自主研發芯片技術急需突破

對於科學在中國的實踐,劉亞東表示,科學是舶來品,中國一開始就水土不服,兩次“西學東漸”也遇阻。

第一次是明末清初,西方傳教士到華傳播基督教教義,也傳播科學和技術,但全社會不買賬,更把傳教士趕出中國,歷時150年的第一次西學東漸無果而終。

第二次是清末民初,從鴉片戰爭到洋務運動,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從推翻帝制到五四運動,在近80年的時間裡,東西方文化在中國劇烈碰撞,對中國思想文化影響之大,只有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可媲美。經過西學的洗禮,人們思想觀念改變、社會變革。

直至1978年,鄧小平強調了“中國的知識分子已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並重申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更於1988年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中國科學帶來了春天。

不過,劉亞東認為,科學和技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而生產力這個“筐”裡遠遠裝不下科學。今天人們更應超越對科學功利化的膚淺理解,科學能夠做的是,帶來人的全面發展、進而推動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

他強調,弘揚科學精神不僅是科學共同體的內部事務,它關乎國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科學精神指引下的創新活動,才是富有活力、充滿希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