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寧「番薯縣」溯源,闡述了潮汕地區人物的品德和修養

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潮汕各縣市各主攻一項農作物的育種繁殖。如汕頭農科所猛攻花生品種的繁殖,澄海縣農科所著力水稻的育種種植,潮陽縣農科所承擔著蔬菜種子的優育,而普寧縣(現市)則專門研究番薯的培養種植。

普寧“番薯縣”溯源,闡述了潮汕地區人物的品德和修養

大面積種植番薯

番薯,學名叫甘薯。果實類似花生,隱藏在土裡,皮色有的發紅,有的發白,有的發黃,有的發紫。有的地方也叫它紅苕、甜薯、朱薯、玉枕薯、地瓜。在普寧,都叫它番薯。上世紀80年代以前,在普寧,番薯的地位,絕不亞於前蘇聯的馬鈴薯。它成為民生的主要象徵,收成多少,吃了多少,曾經都是衡量家庭貧富、年份興衰的標準。

至上世紀80年代初,普寧的番薯年種植面積達20多萬畝,約佔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的25%。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普寧因番薯種植規模大、水平高而有“番薯縣”的美稱。

曾記當年番薯情

番薯有減肥、通便、降低膽固醇、防癌、防止動脈硬化、延年益壽和改善睡眠等食療保健功能。除此之外,番薯還與“清官”有關係,這恐怕就鮮為人知了。

上世紀70年代末,普寧縣有一公社幹部下鄉調查民情社意,他謝絕宴請,不吃山珍海味,執意在被訪問的農戶家中,吃著鹹菜、普寧豆乾和熱氣騰騰的番薯粥,邊談邊記,密切了幹群關係,為民辦了不少實事。當他離開該村莊時,鄉人揮手相送,連稱“難得,這是一個清官,這樣的官越多,普甯越有希望”。

“走,吃番薯粥去。”這話風行於著名的僑鄉普寧縣,別以為吃“番薯粥”寒酸,事實上,在普寧招呼親朋好友吃番薯粥,既便宜經濟,又體現一種濃厚的鄉情,對於旅居在外回鄉探親的人來說,更是一種純樸的鄉情。

普寧“番薯縣”溯源,闡述了潮汕地區人物的品德和修養

當年普寧,無論是路邊的攤檔還是飯店,一碗2角錢抑或5角錢的番薯粥,都是一種美食。不食番薯粥,會成為遺憾。

序易時異番薯種

據普寧市農業局記載,舊時番薯品種更換的週期很長,產量不高。1949年,平均畝產鮮薯只有150公斤。上世紀60至80年代,普寧先後培育出普薯6號、8號、10號、125號、17號、221號、24號等20多個品種,在縣內外推廣,其中普薯6號在全國推廣種植面積達50萬畝。

當年普寧各級黨政十分重視選育番薯,幾十年來,普寧農科所致力於番薯良種的選育,取得較為顯著的成效。至上世紀90年代初,共選育出番薯良種24個,有12個品種被列入《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志》,8個品種列入《全國甘薯品種資源目錄》。“普薯”系列甘薯品種聞名於省內外,累計已推廣種植面積8000多萬畝,可創產值160億元以上。

談起“普薯家族”的繁衍培育,當年的科技人員十分興奮:選育一個新品種有許多環節。首先是要廣泛徵集品種資源,包括各地農家種、育成種、國外品種、野生種等,並加以科學的鑑定、研究,篩選與利用。其次是雜交,一年要選育三次以上,並要進行抗病性鑑定,多地點多適應性鑑定。經過長達兩年的種植、選育,還要進行室內考種,即幹物率測定、食味鑑定、耐貯性觀察等,才能初步選出一個新品種,以後再進一步推薦參加全省各地產區進行多種比賽、拔優,才能成為一個可推廣的新品種,故選育一個新品種一般需要四五年的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