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的「內容創業」,會不會引火上身?

互聯網技術平臺公司的清純“科技”小肚兜,已經兜不住內容的無限春光

相當詭異,當 Facebook 因為其信息流平臺上的“假新聞”被特朗普政府、國會、媒體聯手圍攻而決定將 News Feed 的新聞比重從 5% 下降為 4%,同比增加朋友、家人發佈內容之際,谷歌卻知難而上,開始測試一個獨立於 Google News 、Google Feed 的無門檻本地新聞發佈平臺Google Bulletin,以吸引人們用手機隨時發佈身邊的新聞。難道“本地新聞”是安全區,可以不怕“假新聞”嗎?

谷歌的“內容創業”,會不會引火上身?

另一個對比就更有戲劇性了,當著名原生數字媒體《赫芬頓郵報》關閉其由用戶生成內容的 UGC 博客新聞平臺,把在中國被稱為自媒體,在美國被稱為公民記者或者博客的免費內容提供者關在門外之時,谷歌正在測試的 Bulletin ,恰好是一個眾籌式的由用戶生成內容的 UGC 新聞平臺,邀請所謂公民記者或者博客、自媒體提供新聞。當然,這些內容提供者象《赫芬頓郵報》一樣仍然是無償的,谷歌不發稿費。

出現這種東邊日出西邊雨的的場景,基本的原因是什麼?臉書在知難而退,谷歌偏向虎山行;赫芬頓郵報棄如敝履的東西,谷歌卻深情地攬入懷中?

回答這些個問題,目前還只能靠猜。谷歌的這個小動作,包藏著什麼禍心,有什麼戰略企圖,抑或只是興之所之,任性的遊戲?現在還很能判斷。

Bulletin 一點不神秘。

它就是中國讀者十分熟悉的所謂自媒體平臺,美國人十分熟悉的所謂博客平臺。只是,它比所有此前的自媒體平臺或者博客平臺門檻更低。它幾乎沒有門檻。你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發表圖文,視頻也行。你完全不必進行什麼註冊,不必去應用商店下載專門的應用,只要使用原有的谷歌賬號,就可以在 Bulletin 平臺上發新聞。Bulletin 會把你發表的所有東東,集中羅列在你的主頁中。這和任何一個基本的內容管理系統(CMS)沒有什麼區別。

當然,區別是有的,谷歌希望你在 Bulletin 發表聚焦於本地的新聞,注意,是新聞,而不是其它什麼別的,以服務於社區。簡單地說,谷歌希望通過某社區中人發表有關某社區的新聞,來服務於某社區,從而建立起與某社區相對應的網絡社區。而這個網絡社區絕不是孤立的島嶼,它的所有內容均可以在谷歌搜索、谷歌新聞中呈現,社區中人可以共享,社區外人也可以分享。也就是說,這個網絡社區與其他的社區,其他的人,是無縫鏈接的,無數個相對獨立的網絡社區互相鏈接,構築起一個無遠弗屆的網絡社區集群。

目前,谷歌選擇了田納西州的納什維爾和加州的奧克蘭兩個城市進行 Bulletin 測試。 Bulletin 的信息最早就是從納什維爾傳出的。這兩個區塊的實驗結果,會傳遞出更多更準確的信息。

谷歌的“內容創業”,會不會引火上身?

Bulletin 沒有渲染馬克∙扎克伯格式的“連接所有人”的願景與野心。但它絕不是帶圍牆的社區,它是開放的。你可以為每一條貼子點贊,也可以轉發每一條貼子到任何一個你想要的社交媒體。

基於上面的描述與理解,你可以說 Bulletin 根本沒有什麼創意。它只是幾十年前的博客,十幾年前的微博客,以及幾十年後今天的自媒體平臺“某某號”。

不同之處僅僅在於,Bulletin 的新聞聲稱將通過谷歌搜索、谷歌新聞,可能,以後還會通過 Google Feed 分發。不要小看這一點區別,當巨人看清楚你手中的牌的時候,就憑這一點,他們分分鐘可以湊出一手更大的牌來,秒殺你。

谷歌在社交媒體的建設上,一事無成,他可能永遠無法建起象 Facebook 或者 Twitter 那樣的社交媒體平臺。但是,谷歌對於社交媒體平臺的認知,一定比此前更深刻了。它可能從未放棄過建設自己的社交媒體的計劃,而且這種願望比此前只會更強烈,傻瓜才不會有這樣的念想。Bulletin 會是這個方向的小動作嗎?

Bulletin 顯然不是瞄向 Facebook 或者 Twitter 的社交媒體平臺,Google Plus 沒有做成的事情,Bulletin 想都不用想,但是,Bulletin 要做的事情,正是 Facebook 或者 Twitter 正在做的最重要的那個部分:匯聚用戶、匯聚內容,匯聚因具有共同關注內容而聚合的人群(不一定同城),匯聚因同城而聚合的內容。

也就是說,谷歌通過 Bulletin 要建設的可能是一個基於同城新聞的具有共同興趣的同城社區?別逗了。

谷歌的 Bulletin 產品經理傑姆斯∙莫爾黑德 (James Morehead)留了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們很有興趣看看,用戶會利用我們的這個平臺乾點什麼。

其實,谷歌並不確定大夥會如何使用這個工具。這個工具的設計初衷,與其最終的產品形態與功能,不總是一回事,或者說,總是兩回事。很少有什麼新聞平臺,在創辦時已經構思成熟了。邊走邊唱,邊唱邊改,唱紅了就唱紅了,唱衰了就認賠。

這是一個長相十分普通的創意。但是,如果這個普通創意的小目標實現了呢?一個具有自然聚集的用戶與自然聚集的內容的網絡社區?有點搞頭。

傑羅姆比較喜歡在《新媒體金字塔》中討論過的網上“城市綜合體”模式。網上“城市綜合體”的建設,具有一定的解釋力。

Bulletin,顯然是一個網絡平臺(Platform),一個做本地新聞的“平臺型媒體”,非常接近現代城市規劃中的商業“綜合體”。綜合體的規劃者通常是市政當局,建設者是具有雄厚財力與招商能力、運營能力的開發商巨頭。這些綜合體的開發商,可以自持物業並在綜合體中做些生意,比如埃文威廉姆斯早期的 Medium,也可以根本不參與做具體的生意,只提供一個做生意的平臺,只擔當市場管理者的職責,比如微信公眾號。

“他們的責任,或者說,他們的盈利點是確保這個綜合體人流如織,人氣如潮。做到了這一點,各種商號不請自來,做不到這一點,八抬大轎也抬不來一個人。做到了這一點,他們就擁有了生殺予奪的權力。”

Bulletin 顯然有可能是一個這樣的“網上城市綜合體”,谷歌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資源來建設並營運這個綜合體,谷歌選擇將“地鐵上蓋”(谷歌搜索、谷歌新聞)這樣獨一無二的流量中心位置無條件劃撥給 Bulletin 。要知道,除中國外的幾乎所有新聞媒體通過谷歌搜索、谷歌新聞導引而來的流量,仍然是最大的一塊,Facebook 曾經超越過谷歌,但由於其作天作地、三天兩頭地不斷地操弄算法算計媒體,谷歌在2017年間,再次反超了,而且距離在拉大。

谷歌什麼也不必投入,只需要把 Bulletin 的新聞內容,完全導入谷歌搜索與谷歌新聞,就可以了。Bulletin 正是這麼設計的。與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與算法新聞平臺無縫對接,並在結果呈現上具有優先權這一點,Bulletin 就立起了夠高的門檻,形成了強大的賣點。歐洲人在歐洲指控谷歌濫用其市場地位,不公平競爭,所例舉的案例,就是這樣子的。只不過,歐洲人指控的是谷歌搜索將流量優先引導至其電子商務平臺,從而損害了歐洲人的生意。

為什麼,谷歌不可以在新聞、內容方面也來這麼一出呢?

有人把 Bulletin 與鄰里社交平臺 Nextdoor 相比較。 傑羅姆沒有玩過 Nextdoor ,惡補了一下,發現這是一個需要認證的帶圍牆的花園,Nextdoor 的內容在谷歌搜索上也無法呈現,象Facebook 一樣 。拿中國的產品對標,就象微信公眾號上的內容,在百度上一般是無法檢索到的,只有在騰訊生態體系中的搜狗可以搜到。自成體系,沒有什麼不對的,Facebook 也是一個帶圍牆的花園,也拒絕谷歌爬蟲的檢索,只要你足夠大,愛咋玩咋玩。 Bulletin 作為谷歌的親生兒子,玩法與 Nextdoor 完全不同,兩相比較,缺乏合理性。

Bulletin 與騰訊主導的“大某網”系列,倒是可以有一比。“大某網”是與各地的主導型主流媒體合作的,有報道指,大部分投入運營第一年就處於贏利狀態。有騰訊的強大流量加持,“大某網”要不盈利都難。

但Bulletin 與“大某網”在模式上有兩個根本的不同點。

其一,Bulletin 是開放的,Bulletin 主要的訴求是UGC,而非PGC,Bulletin 也在與當地的專業新聞媒體合作,直接導入其本地新聞內容,但主要賣點是UGC ;

其二,Bulletin 面對的城市,其本地媒體衰退得十分厲害,而“大某網”面對的市場,雖然本地媒體也在走下坡路,但是其合作對象仍然是當地的主導型媒體,仍然具有統治力。

傑羅姆不知道谷歌在做 Bulletin 的時候,有沒參考“大某網”,除了共同強調本地、本土新聞,兩者的不同之處遠遠大於共同之處。但是,作為絕對領先的互聯網巨頭,他們在營建本地網上“城市綜合體”方面的能力,是相同的。

有趣的是,谷歌與騰訊眉來眼去,有結盟的趨勢,最近,他們在專利互換許可方面進行合作,據說合作價值高達5000億美元,騰訊市值不久前突破5000億美元。

這兩個互聯網巨頭的第一假想敵,都不是對方。谷歌在美國的第一敵人,是 Facebook,在中國的頭號對手是做搜索做AI 的百度。而騰訊在中國的頭號對手是阿里巴巴,在美國的頭號假想敵是做社交起家的 Facebook。谷歌與騰訊在互換互聯網專利,難道他們還在交流建立地方新聞網絡的心得嗎?開個玩笑。

Bulletin 會做成什麼模樣,很難說,甚至,Bulletin 到今天為止,還沒有正式發佈。

谷歌根本不屑於為 Bulletin 造市。谷歌測試、發佈 Bulletin 沒有招搖,他們只是悄悄地進行了一個小型特邀用戶演示會。從現場視頻看,規模很小。大牌科技記者沒有一個在場,他們只是事後看到了相關消息,才圍追谷歌,谷歌因此才提供了簡單的資訊,及一個極簡版的 Bulletin 主頁。

谷歌的“內容創業”,會不會引火上身?

但是, 谷歌 Bulletin 的推出,的確是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它的意義就是傑羅姆一直在討論的,具有統治地位的互聯網科技平臺,越來越重視內容,甚至自己也情不自禁地來“內容創業”了。

谷歌為代表的西方互聯網技術平臺,為了迴避平臺責任,常常十分自覺地與內容,尤其是新聞保持距離。他們通常以內容分發的技術平臺自居,相當謹慎地表現自己做內容的興趣。

但是,傑羅姆早就預言,他們最終會來做內容,無論是自己做,還是請人來做,他們都會邁出這樣的步子。 Bulletin是請鄰居們來做新聞,並不是谷歌自己做新聞,但谷歌從來沒有這麼主動地與新聞親密接觸過,以眾籌的方式來做新聞。谷歌已經跨越了自己劃定的紅線,這在其旗下的最早的博客平臺 blogger.com (Blogspot)以及其旗下的新聞平臺“谷歌新聞”(Google News)上,都是看不到的。

Facebook 早就在這麼做了。Facebook 這些年,每年各花300萬左右美金請《紐約時報》、 BuzzFeed 等主流媒體做短視頻做直播,就是這樣的動作。Facebook 每年花在請一流媒體機構在其平臺上做視頻做直播的投入數以千萬美元計。對於擁有約21億用戶、2017財年廣告總收入達 400 億美金的超級媒體帝國而言,這點投入是小兒科,但這僅僅只是開始。

谷歌 Bulletin,載體、產品不同,性質是一樣的。

Bulletin 新聞內容提供者的變現方式,谷歌目前沒有具體說明,但是,其旗下 Youtube 模式的運作,提供了足夠成熟的激勵方式,中國同行們的先例,也都可以援引。硅谷的人學習中國同行,早已經不是新聞。

當然,不要忘了,谷歌在經營本地、本土內容方面,早就有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成熟的案例:“谷歌本地嚮導”。谷歌是做本地、本土內容的老司機,新鮮的只是老司機要來做新聞。

2017年10月中旬,谷歌“本地嚮導”在硅谷舉辦了“2017峰會”,這也是谷歌舉辦的第二屆本地嚮導峰會。

來自62個國家的150位頂尖“本地嚮導”被請到舊金山灣區。2016年,有來自37個國家的75人與會。

這些所謂的本地嚮導所做的工作其實相當簡單,他們向谷歌地圖、谷歌搜索提供“商務方面內容”,比如為谷歌地圖上呈現的本地化服務打分、寫作評論,為谷歌地圖添加新的地址、添加圖片視頻等等。有機會參加峰會的都是其中的積極分子,佼佼者。

2016年,谷歌在全球範圍內大約有500萬個“本地嚮導”;2017年,本地嚮導數驚人地增長為5000萬,沒錯,增長至2016年的10倍,5000萬。

谷歌的“內容創業”,會不會引火上身?

本地嚮導根據其貢獻內容的數量與質量獲取積分,評定星級,5星級以上的本地嚮導,有機會申請參加硅谷峰會,星級一共為10級。

世界各地的同城本地嚮導們,不僅積極地添加內容,他們還不斷地在網上互動,組織同城聚會,形成了一個真正的覆蓋網上網下的社區。

按照這個速度發展,2018年的谷歌嚮導在5000萬這個基數上,將會躍升到一個什麼高度?

而這支UGC大軍,除了本地商務內容之外,還會貢獻點別的什麼?本地新聞?這在邏輯的延長線上,可以有。

谷歌在做“本地新聞”方面的低調是有道理的。Bulletin 不是純商業導向的本地嚮導,對於“假新聞”免疫力低下。

谷歌顯然明白,Bulletin 也可能成為其“假新聞”噩夢。

並不清楚谷歌是否會編輯 Bulletin新聞,從 Bulletin新聞可能被濫用角度講,在新聞被平臺推送之前,很可能會有某種形式的過濾與審核安排。

谷歌Bulletin有明確的規定,違反Bulletin操作指南者,其作品將被清除,屢次違規者的發表權限將被吊銷。如此這般的對於騷擾與仇恨言論、虛假信息的限制,Facebook、推特等各大新媒體平臺,都有,但效果並不理想。UGC模式的缺陷,是與生俱來的。

谷歌的算法和Facebook一樣,無法自行判斷什麼是準確的新聞信息,什麼是不實的言論,以及什麼是被有目的兜售的虛假信息。為此,谷歌也和Facebook一樣,引來了廣泛的批評,只是,這一輪輿論風暴,炮灰是Facebook,谷歌遭受的攻擊較少。谷歌可能不會總是這麼走運。

新聞導向的產品與服務是有風險的,哪怕只是提供平臺,幫助他人內容創業,也是有風險的。但是,谷歌必須做內容,而且必須花大力氣做內容。

因為,互聯網的平臺建設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已經相當成熟了,基本格局成形。不是說這種格局已經不可更改,不,有算命先生已經在說,區塊鏈技術,將徹底改變這種格局。那是後話。

渠道與內容之間的鐘擺,總是來回遊走。技術的發展,可以催生新渠道建設;新渠道的崛起,會形成內容的真空;在新的內容分發渠道顛覆既有內容分發渠道的過程中,渠道對於內容的渴求前所未有的強烈。當這種顛覆完成之後,新渠道之間的競爭成為主戰場,新渠道對內容的集體渴求只會更為強烈。

在這一階段,對於內容生產、內容消費兩端的控制,更是兵家必爭之地。

Facebook 願意每年出300來萬美元讓一系列媒體來為他做視頻做直播,是因為他要內容,要高品質的獨有內容。相對而言,這樣的付出,是不是相當便宜?

谷歌面對的問題是一樣的。

傑羅姆原意冒險作一個預言:平臺幫助他人做內容(包括新聞),甚至,自己做內容的積極性會進一步高漲。最終,他們會自己下場或者上場來做內容。因為,他們的矜持,並不能讓他們置身事外,事實上,他們自己下場或者上場,可能還更有利於內容品質控管。

在這方面,傑夫貝佐斯不僅早就做了新聞,買下了《華盛頓郵報》,而且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亞馬遜在影視製作與流媒體分發平臺建設方面,也都是卓有建樹的。傑夫貝佐斯在“內容創業”這個方向已經走得很遠了。

在中國,BAT 也早已經出發。

流媒體平臺 Netflix 則是另一個更有解釋力的案例。

Netflix 是一個影視內容的聚合、分發平臺,是一個十分純粹而成功的技術平臺;但是,就是這個平臺公司,也情不自禁地在做內容,做獨播內容。抱個小金人、小金球什麼的玩藝兒回家,對於 Netflix 、亞馬遜來說,都不過是個小目標。

在美國,有一個和中國的BAT類似的指代,FANG:臉書、亞馬遜、Netflix、谷歌。傑羅姆一直覺著 Netflix 還不夠分量,更喜歡另一個組合 FAGA:臉書、蘋果、谷歌、亞馬遜。但是,在這裡,Netflix 的實踐顯然是最有說服力的。

在不久的將來,Facebook 或者谷歌直接收購某家媒體機構,不是不可以想象的。從某種角度講,那是必然。在幾乎所有人都要把媒體責任強加到他們身上的時候,他們最終將無法拒絕。傑羅姆也一直認為,平臺責任、媒體責任是他們的固有責任。

“我們是技術公司,不是媒體公司”這樣的清純小肚兜,已經兜不住平臺型媒體的無限春光。

“內容創業”也許會讓谷歌引火燒身,但是,這是必由之路。對於平臺型媒體來說,持續加碼新聞、內容,是無法迴避的選項。Bulletin 只是谷歌的一小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