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幕破圈,青年亞文化逆襲,彈幕比正片精彩的背後需警惕無序亂象

文丨沐漁

“高貴妃穿的是豬八戒同款吧”

“純妃在玩冰桶挑戰嗎”

“皇帝怕是群主吧,成天踢人”

“附鳳是真的,攀龍,皇上您想多了”

網劇《延禧攻略》熱播,彈幕的精彩程度也絲毫不亞於正片劇情。

彈幕破圈,青年亞文化逆襲,彈幕比正片精彩的背後需警惕無序亂象

#延禧攻略 彈幕#甚至一度登上了微博熱搜,彈幕這一原本屬於青年亞文化領域的社交現象正在掀起一場公共傳播領域的全民狂歡潮,彈幕文化得以成功破圈,但小眾文化進入大眾視野的適應性調整也應受到重視。

從“宅文化”到全民社交狂歡,彈幕實現亞文化出圈

彈幕一詞最早出現在STG遊戲(射擊遊戲)中,形容子彈過於密集,以至於像一張幕布一樣。2008年,“彈幕視頻”開始興起,人們在視頻網站瀏覽視頻時,大量的吐槽評論從屏幕飄過,效果看上去就像是飛行射擊遊戲裡子彈飛過的效果,因此被稱為彈幕。

國內最早的彈幕網站要數AcFun與bilibili,但剛進入中國市場的彈幕散發著濃郁的“御宅族”氣息,並未在主流文化中獲得認可,僅侷限在青年亞文化群體,甚至形成了屬於“彈幕族”的獨特語言體系。

彈幕破圈,青年亞文化逆襲,彈幕比正片精彩的背後需警惕無序亂象

因此,彈幕作為一種“宅文化”的衍生傳播機制,最初只是一種未進入公共傳播空間的線上互動模式,話語模式的產生機制和效應範圍都侷限在部分垂直類社區網站中。而隨著彈幕在主流視頻網站流行開來後,直播彈幕、電影彈幕、閱讀彈幕等,正在不斷刷新彈幕的應用領域。

發展至今,彈幕早已不再侷限於在網上對原生視頻內容的交流、解讀,而是跳脫出了視頻本身,被賦予了更廣泛的社交意義。即時性、互動性、娛樂性、匿名性,這些都是彈幕文化能夠成功破圈的重要因素。

彈幕破圈,青年亞文化逆襲,彈幕比正片精彩的背後需警惕無序亂象

此番《延禧攻略》彈幕內容在社交網絡中引發如此巨大的反響,無疑是一次彈幕文化從“宅文化”語境範疇向公共傳播空間語境破圈的成功演繹。

內容生產者可以通過彈幕內容第一時間收到用戶反饋;大數據研究可以將彈幕關鍵詞進行提煉收集,從而精準分析視頻內容;彈幕一旦進入社交網絡持續發酵升級後,更能像滾雪球一般為原作品帶來巨大流量……

彈幕破圈,青年亞文化逆襲,彈幕比正片精彩的背後需警惕無序亂象

一款原本為滿足小範圍觀眾吐槽需求的屏幕互動功能,在互聯網社交媒體的持續醞釀下,進入到了公共話語空間,成為一場全民參與的社交狂歡,並正在對內容的再生產、再解構產生重大影響。

那麼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互聯網媒介環境孵化了這樣的彈幕文化呢?

彈幕成“快樂源泉”,網絡文化與亞文化的互動

彈幕誕生之初便帶有一定的社交互動性,通過彈幕觀眾可以盡情發表自身的意見看法,不必在乎專業性、邏輯性,甚至達到與趣味相投的陌生人隔空交流的目的,而當這種社交不再侷限於固定的社區網站,進入到更為廣泛的社交空間後,其社交互動性也變得空前活躍起來。

視頻彈幕可以在用戶社交互動的過程中不斷得到豐富和補充,在反覆傳播擴散中,視頻的長尾效應也在得到無限延長和放大。正如NEW MEDIA RESEARCH雜誌中就將這一社交傳播過程總結為:

在一輪傳播中,原視頻是不含有任何彈幕文字的視頻本身,接收原視頻的第一批受眾中包含著彈幕“一級用戶”。在觀看原視頻的同時,這些“一級用戶”開始加入對原視頻的解讀和評論,視頻內容變成“原視頻+一級彈幕”;隨後,彈幕“二級用戶”經過接收和評論,使其再度豐富為“原視頻+兩級彈幕”,完成二輪傳播……在不斷傳播與接收之間,更多的用戶相繼參與其中。

彈幕破圈,青年亞文化逆襲,彈幕比正片精彩的背後需警惕無序亂象

來源:NEW MEDIA RESEARCH

當彈幕進入公共傳播領域後,原本的每一次社交互動也被再次放大,而在這一過程中原本屬於“彈幕族”的獨特語言體系也在逐漸弱化,呈現出更為大眾化的內容演變。如“阿姨洗鐵路”“查水錶”“地球君又便當了”等早年彈幕圈層中的特色詞彙早已銷聲匿跡,目前的視頻彈幕內容多為片中通俗易懂的“萌點”“笑點”與“槽點”。

如《延禧攻略》中,視頻彈幕內容多集中於高能預警、服化吐槽、人物內心OS等理解無門檻的大眾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彈幕內容正與網絡文化相互影響,《延禧攻略》中時常能看到“皇上就是大豬蹄子”“愛是一道光”“隨便一跪,都是愛你的形狀”“糟了,是心肌梗塞的感覺”等讓人哭笑不已的彈幕內容早已成為網友“每日快樂源泉”。

彈幕破圈,青年亞文化逆襲,彈幕比正片精彩的背後需警惕無序亂象

彈幕內容接地氣的同時,許多彈幕還賦予了老劇新的生命力,《還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上錯花轎嫁對郎》等經典老劇在網友彈幕的二次解讀下,視頻內涵得到豐富與擴展,這樣充滿時代化特徵的再解讀讓經典煥發生機,“時隔多年,竟像是在看一部新劇一般”掀起許多老粉絲回憶潮。

劇透、刷屏、碎片、低俗,小眾到大眾還需規範化

彈幕從一開始出現在垂直社區、遊戲視頻到幾乎所有的主流視頻網站,再到如今影響力蔓延至社交網站,其精彩程度甚至絲毫不亞於正片,儼然成為了看劇必選項。

但彈幕這一亞文化在跳脫出固定屏幕,走向大眾文化的過程中,同樣充滿了諸多問題。首先,彈幕中的一大類別便是劇透彈幕,這極大的傷害了原作品的藝術性,不少彈幕的資深用戶表示:看到彈幕劇透就會把彈幕關掉,這樣才能好好欣賞後面的內容。

彈幕破圈,青年亞文化逆襲,彈幕比正片精彩的背後需警惕無序亂象

而在流量至上的時代,粉絲們有預謀有組織的惡意刷屏行為同樣為人所厭惡,彈幕上鋪滿了粉絲們千篇一律的彈幕刷屏內容,使得彈幕失去了原本溝通交流的意義。

同時,彈幕還很可能會分散用戶觀看視頻的精力,使觀看更為淺表化、碎片化,因為受眾的注意力始終是有限的,當彈幕內容反客為主,成為觀眾注意力核心的時候,對視頻內容本身的關注便會受到影響,傷害作品的完整性、流暢性。

彈幕破圈,青年亞文化逆襲,彈幕比正片精彩的背後需警惕無序亂象

彈幕在劇透、刷屏、碎片方面的侷限性尚屬中性,而彈幕中時有充斥的低俗調侃、汙穢謾罵則充分顯示了彈幕缺乏正確規範、有效過濾的無序化亂象。

彈幕在從小眾到大眾的發展道路上引發的爭議不斷,遇到的障礙和困難不可忽視。彈幕發言的自由並不等於恣意和無序,作為一種特殊的網絡行為,同樣需要他律和自律。

彈幕破圈,青年亞文化逆襲,彈幕比正片精彩的背後需警惕無序亂象

對於視頻網站而言,在利用彈幕讓用戶積極互動的同時,還需加強對彈幕內容的管理,充分認識到在將小眾文化帶入大眾視野所應有的責任感,對其中會引發不適的內容做到有效淨化,是身為大眾媒體的應有之義。

未來,彈幕的意義也不應當侷限於在線跨時空社交互動,通過彈幕研究視頻內容、研究用戶畫像、提供個性化觀影需求、優化彈幕呈現機制,都將是今後可以發展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