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20歲開始「流浪」,窮游22國,徒步翻越珠峯大環線

94年出生的陳泳斯是一個對世界、對旅行上癮的廣東姑娘。

剛剛24歲的她一人一揹包,已經走過了22個國家,120座城市。2016年,大學一畢業,她就隻身前往印度,開啟了屬於她的間隔年之旅。

間隔年期間,她周遊了印度和尼泊爾大部分地區,並自主負重完成了珠峰徒步路線,最重要的是,她找到了自己的職業方向。

正如她所說“世界是最好的大學,不做觀光客,我是邊玩邊成長的旅行家”。

她20歲開始“流浪”,窮遊22國,徒步翻越珠峰大環線

▲Jamie陳泳斯

自述 | Jamie陳泳斯 編輯 | 北野呢

一開始去冒險多少出於叛逆,父母不讓做的事情偏要去做。

大三上學期期間,我去德國做了半年的交換生。

利用閒暇的時間,揹著揹包周遊了歐洲12個國家,一圈下來,我發現自己可以走得比想象中遠,世界也比想象中大。

她20歲開始“流浪”,窮遊22國,徒步翻越珠峰大環線

▲在德國認識的第一個Airbnb房東

大三的那個時候,我就有過休學去間隔年的想法,純粹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真正地認識自己。

但被一位老師阻止了,“間隔年可以讓你更優秀嗎?留下來好好實習、找工作,畢業就進500強不更好嗎?”於是,我猶豫了。

一直拖到畢業,我拿到了月薪五位數的offer,比同齡人高出一截。

可我還是快樂不起來,如此著急的成長,到底是為了完成他人的期許、得到某個光環,還是更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我的身後是全世界

於是我決定,在正式工作之前一定要給自己一個間隔年。

放棄offer的那一刻,前所未有的釋放感襲來,因為我看到,我的身後是全、世、界。

既然決定了在間隔年探索更多職業可能性,我便通過國際學生組織AIESEC進行了半年的項目申請,最後決定去班加羅爾一家創業公司實習,做市場營銷,月薪3000RMB。

16年8月,我抵達班加羅爾,開始了一邊工作一邊旅行的生活。

實習公司是一個不到20人的團隊,充滿幹勁和人文關懷。

半年後,我申請了遠程實習。

因為工作內容是負責對接美國客戶,所以晚上工作即可,白天可以自由安排。

她20歲開始“流浪”,窮遊22國,徒步翻越珠峰大環線

▲Jamie實習的團隊

這一年時間,我幾乎走遍了印度和尼泊爾。

有人問我:間隔年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不想給收穫論大小,但有一點感悟想分享給大家,那就是——獨立判斷、追隨內心

除了實習,其他都是隨心而動的。

我喜歡極限運動,就去亞洲最高滑翔點滑翔;喜歡寫作,就一路上記錄奇人趣事;好奇人之將死是怎樣的狀態,就去特蕾莎的仁愛之家服務;喜歡徒步,就眾籌了1萬多元爬珠峰大環線…

她20歲開始“流浪”,窮遊22國,徒步翻越珠峰大環線

▲滑翔

她20歲開始“流浪”,窮遊22國,徒步翻越珠峰大環線

▲參加印度灑紅節的Jamie

感謝自己年輕時能有一股傻勁,為喜歡的事情奮鬥,回想起來也是無悔了。

不可救藥地愛上徒步

我的徒步之旅開始的莫名其妙,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

17年4月,朋友約我去週末徒步,我當時連徒步是什麼都不知道。一次之後就不可救藥地愛上了徒步。

5月,一時興起去挑戰了4300米的雪山,我差點“死”在上面。

當時,還有幾公里就要登頂的時候,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雪,路面變得很滑,手也被凍僵,加上我的登山鞋磨損嚴重,每走幾步就會滑倒。雖然不能登頂心有不甘,但還是聽從嚮導的話沒有繼續前進。

她20歲開始“流浪”,窮遊22國,徒步翻越珠峰大環線

▲在岩石下躲雪

下山的時候,有幾次要不是同伴及時抓住我,可能就掉下懸崖了。

最後我都不敢站起來,直接坐在地上,抓著石子一層層地滑下去。當時心裡很害怕,只想著一定要活著走下去。

這次驚險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不要作死,要量力而行,挑戰極限的同時也要敬畏極限

有些目標不是單靠強大的意志力就能抵達的,比如受惡劣自然條件的影響。

總結教訓後,一直有再出發的念頭。

6月份,我進階完成了8天的安娜普爾納大本營線(ABC),這也是送給自己的23歲生日禮物。

她20歲開始“流浪”,窮遊22國,徒步翻越珠峰大環線

▲魚尾峰

最自豪的還是8月份暴走22天完成了世界頂級徒步路線——珠峰大環線,自主負重並打卡了5550米的新高度。

大部分人的珠峰徒步,都是從加德滿都飛去盧卡拉開始的。因為承擔不起我和嚮導兩個人的飛機票錢,我選擇了徒步四天到盧卡拉。

她20歲開始“流浪”,窮遊22國,徒步翻越珠峰大環線

▲珠峰大環線

她20歲開始“流浪”,窮遊22國,徒步翻越珠峰大環線

▲我和我的嚮導

8月份的尼泊爾還在雨季,降水多,我們冒著雨前進,道路泥濘,水蛭也多,加上我揹著十幾公斤的登山包,所以走的很緩慢、很吃力,經常被同行的夥伴落下很長一段距離。

當地的一個小夥子看我在平地上都這麼幸苦,覺得我肯定到不了高山口。

被“嫌棄”了幾天,我也是要臉的。

第三天開始,我下意識的不拖後腿,不再像剛開始那樣邊走邊想“好累”“下個村莊在哪”“什麼時候休息”,其實這些亂七八糟的想法都在消耗著能量。

她20歲開始“流浪”,窮遊22國,徒步翻越珠峰大環線

▲繼續前進

別人休息的時候我也專注腳下的路,悶頭繼續走。想停下的時候,哄著、騙著讓自己再多走一百步、幾十步。

漸漸地,反倒變成我丟下男孩好長一段距離。

雨季的天氣變化莫測,經常起霧、下雪,我們甚至一度在高山中找不到方向。

珍貴的是,我們都沒有互相埋怨,而是信任彼此,直到脫險。

她20歲開始“流浪”,窮遊22國,徒步翻越珠峰大環線

▲登上第一個高山口

她20歲開始“流浪”,窮遊22國,徒步翻越珠峰大環線

▲Gokyo湖

登頂後,360度被雪山包圍著的感覺很爽。那時,我又悄悄種下了一個登山夢(Peak Climbing),憧憬著有一天能夠躺在6000+的白雪之上。

她20歲開始“流浪”,窮遊22國,徒步翻越珠峰大環線

她20歲開始“流浪”,窮遊22國,徒步翻越珠峰大環線

▲在Chukhung

最美的年紀最貧窮

其實,慢慢長路最難的不是抵達終點,而是邁出第一步。

很多朋友羨慕我在朋友圈到處浪,但他們不知道,為了省錢,我經常做沙發客、以勞換宿,有時揹著十幾斤的登山包暴走幾公里,有時連續幾天都啃麵包和麥片。

她20歲開始“流浪”,窮遊22國,徒步翻越珠峰大環線

▲沙發客的新年派對

去印度的時候,我只帶了自己攢下的兩萬塊錢,再沒問父母要過錢。

除了固定實習外,我還同時做著兩份兼職。

徒步珠峰前,我在公眾號上眾籌路費,收到了200多位朋友的祝福和支持。

回國後,我按約定分別給他們寄去了回禮。

最美的年紀,也最貧窮,但有些體驗不能等。

在路上的經歷讓我更有韌性、更勇敢的獨自面對各種風險;跳出了舒適圈,在“世界大學”中,重拾起求知慾和獨立精神。

走慢點,風光背後的故事更有趣

相比於觀光打卡,我更愛挖掘風景背後的故事,更愛在當地人的推薦下靈活安排行程,很多有趣的小細節都是在尋常街道里或者與當地人的對話中發現的。

她20歲開始“流浪”,窮遊22國,徒步翻越珠峰大環線

▲在當地朋友家做客

去過亞洲最大的紅燈區,發現她們是做愛最多的人,也是最缺愛的人。

在恆河邊上與偶遇的苦行僧對話,瞭解了這些向死而生的使者的自由與灑脫。

在沒落的中國城還原了印度華人的辛酸史;還探尋了印度6千萬流浪兒童在過著怎樣的生活。

她20歲開始“流浪”,窮遊22國,徒步翻越珠峰大環線

▲親愛的孩子們

旅行最重要的還是,打開你的眼,用心體會。

12歲時,我寫下人生夢想——環球旅行,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我仍為此激動著、踐行著。

她20歲開始“流浪”,窮遊22國,徒步翻越珠峰大環線

▲Jamie

安全,比什麼都重要

一直認為,女孩子上路,智商、情商比防狼器更重要。我有試過隨身攜帶防狼設備,但危機關頭根本沒時間拿出來使用。

安全上路,比什麼都重要。

尤其是女生!前些天看到女生徒步遇侵害的新聞,十分震驚!我們要相信人性的善意,但也要永遠多個心眼

1、提前查好目的地的安全狀況,熟悉當地的報警和急救電話

2、及時跟家人、好友彙報行蹤

3、在路上保持警覺(例如儘量不要在路上聽耳機,這樣覺察不到周邊的聲音;永遠要穿舒適的旅行鞋,跑得快…其實都是些小細節)

4、相信自己對人性的第六感,有任何不舒服的苗頭,都直接say no.

5、提前做好plan A、plan B、plan C來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危險,而不是想著會有好運氣或者他人的幫助來躲過危險,因為人不可能會一直幸運下去。(VX關注:人生的第二種可能,結識更多有趣的人)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