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指標開年遇冷 「信任危機說」是否危言聳聽?

成交量、活躍借款人、活躍投資人等反映網貸行業冷熱度的數據在今年1月全線下滑。據數據統計,1月P2P網貸行業成交量為2081.99億元,比上月下降7.39%,創近11個月成交量新低。活躍投資人數、活躍借款人數分別為423.83萬人、444.17萬人,下降至半年以來的最低值。其中,1月借款人數量較2017年12月下降6.73%。分析人士指出,網貸行業疲軟的數據與備案有關,一方面,備案在即,超標資產消化使得平臺業務發展越來越謹慎;另一方面,節前資金迴流,投資者在備案結果揭曉前謹慎投資。

網貸指標開年遇冷 “信任危機說”是否危言聳聽?

指標遇冷的背後

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月底,P2P網貸行業貸款餘額為12493.9億元,1月P2P網貸行業成交量為2081.99億元,比上月下降7.39%,創近11個月成交量新低。從1月成交TOP 100平臺看,有61家平臺成交量出現環比下跌,報告分析,主要原因在於監管政策不斷落地,有些平臺部分項目暫停發標或下線,導致成交量下降。

活躍投資人數、活躍借款人數分別為423.83萬人、444.17萬人,下降至半年以來的最低值。其中,1月借款人數量較2017年12月下降6.73%。麻袋理財研究院總監路南表示,這是行業規律,每年春節前都是網貸行業的業績低谷。臨近春節人們消費集中,資金量需求大,容易出現“資金荒”。

網貸整改驗收進入倒計時,網貸行業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大部分業務量集中在北上廣地區,而這些地區的投資者越來越成熟,在備案登記這種大事未落定之前,謹慎投資在所難免,後續,不排除月度成交量增長緩慢甚至乏力。

是否信任危機待觀察

部分分析人士指出,1月份網貸成交量下降的同時,部分平臺存在流標現象,反映了網貸平臺在備案未卜的情況下,投資人對平臺能否持續經營產生了疑慮。

對於流標情況的出現,一般網貸平臺較少披露,分析人士指出,一來是擔心流標披露較多會顯得資金流不足,二來是害怕暴露平臺所發的借款標的吸引力較弱,三是顧慮一旦流標披露較多,會導致更多流標的出現。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稱,就當前市場狀況來看,投資者的離場背後反映的是投資人對於中小平臺認可度和信任度的下降,隨著行業的繼續分化,這一趨勢還會增強。就單個平臺而言,若這一趨勢得不到遏制,可能會爆發更為嚴重的流動性問題,引發平臺的經營危機。

路南指出,平臺如果持續出現流標較多的情況,極易引起連環的負面效應。

對於近期出現的流標現象,站長認為,謹慎投資是否引發信任危機還有待觀察,不過,行業分化應不會太遠,優質資產支撐的平臺將會獲得更多的市場關注與資源,未來投資會更集中在首批備案登記的平臺中。

關注行業演變

1月21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根據銀監會發布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信息披露指引》、協會出臺的《互聯網金融信息披露 個體網絡借貸》團體標準以及《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信息披露自律管理規範》,披露了全國互聯網金融登記披露服務平臺相關會員機構接入情況以及對2017年信息披露情況進行公示。

根據公示,截至目前,累計已有五個批次117家網貸類會員機構接入上述登記披露平臺,其中:試點批次10家、第一批18家、第二批22家、第三批39家、第四批28家。“我國境內還有接近2000家P2P網絡借貸平臺,合規情況不一,有人預計約有100家企業在備案後可以生存下來。我們的態度略樂觀,能夠備案的企業也許比100家要多,但是會分批分階段進行。”中國科技金融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估計,網貸行業將可能最終剩下200家左右,即現在行業中的10%。

之前的網貸資金銀行存管、信息披露、小額分散等政策如今看來只是淘汰賽的開幕式,若真的如一些業內人士預測未來只有200家平臺存續下來,那麼,是不是殘酷的淘汰賽還在後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