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先爲別人著想|什麼是「社會位階」?

不要先為別人著想|什麼是“社會位階”?

我的家庭從小給我的教育就是:你要成為一個懂事的好孩子,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所以我和別人交往的時候都很有禮貌,很客氣,也很能為別人著想。

小的時候我很以自己的“懂禮貌”為豪的。因為周圍的大人都會因此而誇獎你。

但是後來慢慢的我發現,我的這種“不給別人添麻煩”的處事方式,越來越令我感覺很不舒服。

首先是你很容易成為群體中的那個被忽略和輕視的對象。

因為覺得你好說話,沒要求,所以什麼事情和你都好商量。

如果需要犧牲某個人的利益,你也最好說話,還不會鬧事。

其次是你很難獲得別人的尊重。

因為你的“為別人著想”,會令你在與人相處時,習慣性的將別人擺在你自己之上。

會覺得什麼事情都要以別人為先、以別人為主。

這種無意識的將自己的地位放低,一定會在你和別人相處的細節中表現出來。

其實任何的群體之中,一定會有一種潛在的“地位”意識。

就像狼群會通過進食的順序等細節來體現個體的地位,下位狼會對上位狼抱有尊重,並服服帖帖。

其實在人的關係中也是這樣,我們會通過比狼群更復雜的方式和細節來體現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

比如飯桌上的座次,走路時的前後位置,交流時的態度等等,這些無數的細節都在不自覺間形成我們在他人心中的“位次”。

你對別人的每次態度都會形成對方判斷你是他的“上位”還是“下位”的依據。

如果你是“上位”,他就會尊敬你;

如果你是“下位”,他就會輕視你;

這絕對是一定的。而且是客觀存在於每個人的潛意識判斷之中。

不管我們這些希望一切和平、人和人之間不要有那麼多的地位衝突的“老好人”對別人是多麼的平等,那些將我們判斷為是“下位”的人仍舊只會輕視你。

而且,如果你因為“尊重”別人,而對一個在客觀層面和組織水平上處於你“下位”的人,施以了“上位”的待遇,那麼這個人絕對不會因此而感激你。

而是一定會因為你對他施以了“上位”的待遇,而不自覺的將你視為他的“下位”,並因此輕視你。

這樣的事情在我身上發生了很多次。次數多了之後,坦白講,令我有些惱火。

本質上是因為:之前我的家庭教育,給我建立的對社會關係的認知是“平等”的,但客觀的現實並不是這樣。

只要是一個群體,就必然存在“位階”。

無差別的尊重別人,這並不是在存有客觀的“位階”屬性的群體中生存的好的方式。

過去我一直不理解“下馬威”這個概念的意思。

我說的“不理解”指的是完完全全的不明白這個概念的內涵和作用,就是我不知道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

同時我對一切人際關係中的技巧也幾乎都是這樣的“不理解”。

但是隨著我接觸的形形色色的人越來越多,我才發現原來其實這一切的技巧本質上都是圍繞著“位階”這個概念展開的。

之所以要給別人下馬威,就是令他明白,你不是他的“下位”,他不能視你;

酒桌上讓別人喝酒,拒絕別人的喝酒,揶揄別人,這些所有的小手段本質上都是“位階”的博弈。

過去我認為這些小動作很無聊,本質上是因為我的生活情境過於的單調和簡單。

“酒場”只是一種特殊化、極端化的“位階博弈”的情境。因為它過於的極端化,反而令我過去對它敬而遠之,從來沒有好好的思考過它的本質。

但其實“位階博弈”的情況,在各種生活情境中無處不在。

別人是否尊重你,和你對他有沒有禮貌、你為人處世好不好,你會不會為別人著想等沒有任何的關係。

別人之所以會尊重你,本質上是因為在“社會位階”中,你處於他的上位。

只有上位對下位的有禮貌、為別人著想之類的才是有價值的。

舉個誇張點的例子:你隔壁劉二麻子對人非常有禮貌,但你並不會因此對他這個醜男有絲毫的感覺;

但那些男明星,“有禮貌”會成為無數粉絲都會誇讚的優點;甚至是他的缺點在粉絲的眼中也是優點。

如果一個人很有錢,但是他很自卑,在人際交往中總會因為低自尊而把別人放在第一位,什麼事情都生怕得罪了別人。

那麼雖然他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這也不會讓身邊人尊重他。因為他的所作所為在告訴別人的是:“我是一個你可以隨意對待的下位”。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社會位階”是一種十分複雜的、難以量化的、由多種因素共同組成的認知概念。

我們很難說世俗成就、個人心態、自尊水平、智慧層次等這些因素哪些起決定性作用。

因為這些因素會相互影響,就像有錢的人會因為低自尊令別人覺得他是下位,一個原本低自尊的人也可能因為有錢了而建立高自尊成為上位。

一個人可能世俗成就很失敗,但他的人格結構非常穩固,這就會導致即便已經是很高位階的人也不敢輕視他。

總結而言:“社會位階”是由自尊水平,世俗成就,個人心態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形成的一種存在於群體中的關係地位。

幾乎在所有的生活情境中,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位階博弈”,多數個體都會希望提升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階。

但是低自尊的人例外,低自尊的人會習慣於在關係中抬高別人,貶低自己;或者在任何人際關係中都習慣性的將自己定義為“下位者”。

他們之所以會採取這種方式,一方面是因為無意識的關係模式,另一方面這是一種他們在關係中自我保護的策略。

通過主動將自己定位為“下位者”,來避免和別人的衝突,避免有可能來自別人的、自己無法應對的傷害。

但是無論基於何種原因,主動降低自己的位階並不是一種很好的生存方式。

渴望獲得別人的尊重,渴望成為社會關係中的高位階者,這是社會動物的本能。

如果強行壓制這種本能,很容易令我們的內心無意識之中產生很多的衝突。

當然,像佛教徒等這樣的修行者,要磨去的就是我們這些無意識的本能,這是另一種路徑,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內。

對於一般人來說,合理的滿足自己的這種慾望才是成長之道。

那麼我們要如何運用對於“社會位階”這個概念的理解,來更好的指導我們的生活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一個前提是:世俗成就對於社會位階的提升一定是有加成的。

反過來也可以理解為:提升自己的社會位階,是我們追求世俗成就的動機之一。

因此追求世俗成就絕對是合理的,是符合人性的。渴望擁有更多的金錢,更多人的關注,這並沒有什麼不對。

這是第一點,也就是在認知上對世俗成就追求的合理化。

而不要把這種追求給羞恥化、妖魔化。每個人都有權利大大方方的承認:我就是愛錢,我就希望獲得別人的關注和讚美。

但是世俗成就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命題,而且人各有命,基因和原生家庭的階級對一個人成就的影響非常巨大,所以我們點到為止。

然後是在基於我們已有的世俗成就的前提下,來談談、不說是能夠提升我們的社會位階,但最起碼能夠令我們不至於被別人輕視的一些方法。

1、你一定要有點“脾氣”。

所謂“脾氣”的本質是什麼?

它的本質是我們對自己生活的要求。

因為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是負責任的,有要求的,並且我們要讓自己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所以我們會有自己的底線和規則,同時我們會去維護自己的規則。

所謂的老好人,其實就是缺乏“維護自己生活要求”的勇氣的人。

因為不敢維護自己的要求,所以什麼事情都順著別人,以別人為主,將別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發脾氣”是一種典型的維護自己生活要求的手段。

當我生氣的時候,不僅僅是在告訴別人我有情緒了,同時更重要的是給別人傳達這樣一個信息:我是一個會維護自己的生活要求的人,你不能輕視我。

如果你從沒向你的任何一個朋友發過脾氣,從沒指責過別人,那麼你一定是一個任別人隨意欺負的軟蛋。

但是有脾氣絕對不等同於任性。其區別在於:你是真的生氣了,還是清醒地意識到,生氣只是你達成手段的目的。

我所說的“人要有點脾氣”的意思,指的是我們要意識到,有自己的脾氣和底線,是一種維持人際關係中地位的手段。

它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意味著我們無意識的去認同自己的情緒。

其實從我的生活經驗來看,如果你想交到真正的朋友,你們的關係一定不是一種“客氣”的關係,而是非常放鬆,絕大多數的情緒都能自然地表達的。

對別人過於的尊重和客氣,這並不是一種能夠和別人獲得“交心”關係的方式。

我是直到今年、已經24歲了才意識到,我過去之所以連一個能交心的朋友都沒有,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我太想和別人成為“好”朋友了,所以總是表現的對別人很客氣,很有禮貌,但這樣反而在無形之中推遠了你和別人的距離。

對於正常人來說,好的關係一定不是“相敬如賓”,而是“嬉笑怒罵”的。

2、學會用“平靜而堅定”地方式維護自己。

在我的答疑社中,有不少的成員表示總是因為擔心得罪別人,害怕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而總是委屈自己,去滿足別人的需求。

其實這種對自己的委屈,本質上只是因為“拒絕別人”的經驗的缺乏。

因為早年的經歷中,沒有給我們留下對於人際關係充滿“安全感”的認知,所以我們會將和別人的衝突,將拒絕別人當成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越是覺得拒絕別人很可怕,很不好意思,我們就越是會不敢去做這件事。於是經驗就越是缺乏,越是隻能畏畏縮縮的去討好別人。

但是一旦你開始嘗試了拒絕別人幾次,你就會發現事情並沒有你想的那麼複雜,也沒有你想的那麼可怕。

拒絕別人,不滿足別人的需求,並不是你想象中的一種會給你帶來和別人的衝突的事情。

恰恰相反,這只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人際交往中會發生的常態罷了。

你要做的只是考慮清楚自己的立場和想法,用溫和但是堅定的態度告訴別人:“不”,僅此而已。

3、從現在起,不要再做任何一件“下位”的事。

包括且不限於:對別人表露出討好的態度,在集體事件中說“我無所謂,別考慮我”,主動做不屬於你分內的事向別人表達善意,為和你無關的、不在你責任範疇之內的事而感到抱歉。(實際上,我更想建議你不要為任何事情感到抱歉。)

可以列舉的事例有很多,但是這些所有的事例,本質上只圍繞著一點:就是你必須徹底的從自己的心態上、不再將自己視為一個“下位”的、無足輕重的人。

你需要意識到,放低姿態、討好別人只是你的一種錯誤的認識:你認為這種方式能夠令你或的人際關係中的安全。

但事實上你根本不需要這種安全。你不是一個很容易就會被別人傷害的嬰兒,你不是被別人罵了只能哭鼻子的小屁孩,你是一個成年人,你有手有腳,你可以應對人生中的任何問題,而且這些問題本來就是你應該去應對的。

你過去一直討好別人,只是因為你覺得這些問題你應對不了而已。

改變自己的心態,是這個世界上最簡單、也是最困難的事情。

困難的地方在於,如果一個人始終不敢面對問題,那麼再多苦口婆心的勸慰、再多的痛苦和損失,都沒有任何卵用。

簡單的地方在於,你只需要一個念頭的轉變,就完全可以成為一個不同的人,過上不同的生活。

不妨試試吧。

從今天開始試著尊重自己,試著堅定自己的內心,維護自己的利益。你可以擁有另一種更放鬆、更自在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