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課程」高三語文 第31講 現代文閱讀

第四部分 現代文閱讀

問題31. 怎樣鑑賞重要語句的豐富含義,

品味精彩語言的表達藝術

問題描述:高考常考的現代文文學作品中鑑賞重要語句的豐富含義,我們往往會出現淺層化和片面化的問題,如何避免呢?鑑賞重要語句的豐富含義和品位精彩語言的表達藝術經常是聯繫在一起的,即要求在體會了語句、句子含意之後,還要對這樣的好處加以品味賞析。

【複習範圍】

1.知識回顧重要句子的範疇,含義的內涵與外延。

2.結合具體的文本簡要說明作品的豐富含義和表達藝術。

3.近五年高考考查了哪些關於豐富含義和表現藝術的題目。以2017年高考浙江卷為例:“一種美味”有多重意蘊,試簡要分析。2017年新課標全國卷③卷為例:“本文語言充滿生活氣息,請結合全文對此加以賞析。”2016年高考語文天津卷:“賞析文中劃線句子”。2014年高考語文上海卷:“第①段劃線句子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動,請對此加以分析”為例。明確考查題型及方向。

4.常見題型應試的技巧總結。

知識儲備

重要句子的範疇及語句含義的層面:

一般文學類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多數是能夠表達作者所持的觀點或者是概括文章某一局部內容要點的句子,以及結構比較複雜而且能夠表達作者寫作意圖的句子。理解句子的含意有三個層面:

(1)理解句子的表層意義,即字面意義。一般說來,句子的字面意義理解起來並不困難,它不是高考的重點。

(2)理解句子的句內意義。所謂“句內意義”是指句子的語境意義,即在一定的語境中句子的臨時意義。這方面的理解,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內容。

(3)理解句子的句外意義,即“言外之意”,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所產生的意義。各種轉義的修辭手法,如反語、雙關、委婉等,表達的往往是句外意義,常常是考查的重點。

品味精彩語言的表達藝術

語言的品味賞析,包括含義理解、作用分析、語言技巧和手法的賞析。品味語言要抓住關鍵詞去品味語言的豐富內涵;品味語言,還要挖掘語言中的潛臺詞;品味語言,還要注意字句凝練,稱謂變化,注意個性化的語言等。

常見的表達藝術題分析方向

「問題課程」高三語文 第31講 現代文閱讀

【方法指引】

解答鑑賞重要語句的豐富含義,品味精彩語言的表達藝術試題必須要經過的步驟和解題的思路是:

從基礎層面來看,首先要把握修辭句。修辭句是指運用了修辭的句子。比喻、誇張、擬人、反語、排比、對偶是常用的修辭手法。理解這樣的句子要針對其所使用的修辭,結合語境努力探求其本義。比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關性,比擬的形象性,反語的諷刺性等。理解這類句子,第一步先確定句子使用的修辭格;第二步再將句子“還原”,也就是將句子的修辭手法還原成沒有使用修辭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是比喻,要透過喻體看到本體;是象徵,要透過象徵體看到象徵意義。只有探源返本,才算從根本上理解掌握實質性的內容。

其次主旨句是指能體現文章的中心,幫助讀者準確理解作品主題思想和脈絡層次的關鍵句,即“文眼”。對此,可以先概括文章的主旨,既要把握本句的字面意思,又要聯繫主旨,特別注意對感情、觀點態度的把握。

在具體答題方面:

審題方面

(1)分析語句含意題主要有下列類型:

①結合文意,簡要分析某句的深刻含意。②談談你對某句話意思的理解。③某句,作者為什麼這樣說?④談談你對標題的理解。

(2)審題時應注意:

句子含意題的審題一般要審清以下幾點:

① 位置特點(文頭、文尾、段首、段中、段尾),②相鄰句,③句中關鍵詞,④句子內部結構,⑤句子表達特點(有無用修辭手法或表現手法等)。

上面五個方面是體會時極好的切入點。

答題方面

(1)原則

忠實於原文。“現代文閱讀題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憑空去想”是我們做現代文閱讀題的一條基本原則,即 答案從文中找。即使有些題目找不出原詞句來組成答案,也要弄通語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髮,離“題”萬里,忠實於語言規則。閱讀題答案表述要依據題幹 要求和文中信息作答,做到要點全面,內容精確,用詞準確,語言簡潔,字數不超過規定數。

(2)模式

含意題答題沒有固定模式。一般說來,先說表層含意,再說深層含意;先說關鍵詞語含義,再說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和感情。

另外,針對不同的句子特點採取不同的答法。如概括抽象的句子具體化,生動具體的句子抽象化,表達有特點的句子(如用修辭手法等)還原化(或由虛變實),結構複雜、較長的句子切分成幾塊,分層體會。

【例題闡釋】

1.【2017年高考浙江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

一種美味

鞏高峰

他清晰地記得,六歲那年夏天的那個傍晚,當他把一條巴掌大的草魚捧到母親面前時,母親眼裡第一次出現了一種陌生的光。他甚至覺得,他在母親眼裡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這種感覺在隨後下地幹活回來的父親和兩位哥哥眼裡也得到了證實。

他有些受寵若驚。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滿村子躥,上樹掏鳥窩,扒房簷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飯都沒準時過,啥時肚子餓了回家吃飯,都要先捱上父親或母親的一頓打才能挨著飯碗的邊兒。

那天不一樣,母親把雙手在圍裙上擦了又擦。母親終於接過那條魚時,他忽

然有一點點失望,那條本來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魚,在母親的雙手之間動彈時,竟然顯得那麼瘦小。

準確地說,在那之前他沒吃過魚,唇齒間也迴盪不起勾涎引饞的味道。他相信兩個哥哥應該也極少嘗過這東西。在母親的招呼下,他們手忙腳亂地爭搶母親遞過的準備裝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聯繫在一起的東西了。天!為了那條魚,母親要舀一瓷碗的黃豆種子去換半瓷碗的豆腐來搭配。隱隱約約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還有慢慢濃起來的期待。

父親坐在灶前一邊看著火苗舔著鍋底,一邊簡單地埋怨了幾句,似乎是嫌母親把魚洗得太乾淨了,沒了魚腥味。這已經是難得的意外了,平日裡,父親一個禮拜可能也就說這麼一句話。父親

埋怨時,母親正在把那條魚放進鍋裡,她輕手輕腳,似乎開了膛破了肚的草魚還會有被燙痛的感覺。父親笑了笑,帶著點兒嘲意。母親嗔怪著說,你笑什麼笑!魚真的還沒死,還在鍋裡遊呢。說著,母親還掀了鍋蓋讓父親看。父親保持著笑意,不願起身。

母親拿著裝了蔥段蒜末的碗,就那麼站著等水燒開。

他則坐在桌前,看這一切時他是不是雙手託著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記憶都是那條魚和圍繞著那條魚而產生的夢一般陌生的氣息。那天什麼活都不用他幹,他是這頓美味的締造者,可以遊手好閒。父母的舉動讓他覺得他有這個資格。

在豆腐到來時,母親甚至都沒來得及埋怨一下一貫喜歡缺斤短兩的豆腐販子,因為豆腐馬上就被切成塊下了鍋。美味,讓他帶著很多的迫不及待,還有一點點的張皇。張皇什麼呢?魚都在鍋裡了,它還能游回村頭那條溝裡去?不過這種張皇讓他有點兒熟悉,在溝裡捉到魚時他也這麼心慌來著,因為連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條溝裡竟然會有魚。

來不及細細回味了,豆腐一下鍋,屋子裡頓時鮮香撲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魚的味道原來是這樣的,新鮮得讓人稍稍發暈。在魚湯從鍋裡到上桌之間,他拼命地翕動鼻翼,貪婪地往肺裡裝這些味道。他相信裝得越多,回味的時間就越長。

至於那鍋魚湯具體是什麼滋味,他倒完全不記得哪怕一點兒細節。因為全家吃飯喝魚湯的狀態都有些魯莽,只有嘴唇和湯接觸的呼呼聲,一碗接一碗時勺子與鍋碰撞的叮噹聲,還有一口與另一口之間換氣時隱約的急促。

那天飯桌上的氣氛也不一樣,一家人習慣的默不作聲完全沒了蹤影,父親開口談天氣了,兩個哥哥則說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親,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給大家盛湯。

最後,父親說了一句有點兒沒頭沒腦的話,父親說,三子該上學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來,對魚湯食不知味的原因應該就是這句話。兩個哥哥沒進過一天學校的大門。現在到了他三子,父親說他該上學了。

該,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兩個哥哥投過來的眼神的內容,他忘了魚湯是什麼味道,他忘了那個晚上的一切細節。

美味?美味是什麼味呢?當他終於能揹著書包從村頭牆角中出來,忸怩地走進學校的大門,他離美味的書面意思越來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並不是之後的上學,仍然是有魚的那天晚上——

兩個哥哥忽然就飽了,先後離開桌子回屋睡覺,可是魚湯每個人起碼還可以盛兩碗。他們沒解釋為什麼,也不用解釋,地裡的活要起早貪黑,否則這種魚加豆腐的美味只能還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親愣了愣,恢復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親端著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過父親別口不擇言,但是現在她卸去了笑容,朝著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進圈,牛要喂草,豬還要吃食。都這麼愣著不能解決一點兒問題。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還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豬食時,已經是最後一件事了。把火點著,添第二把柴火的時候,他就抓著了一個黏黏軟軟的東西,湊到灶前的火光裡一看,是那條魚!從鍋裡蹦到地面,它顯然已經超越了極限。現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裡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

(本文有刪改)

1.“一種美味”有多重意蘊,試簡要分析。

【答案】①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魚湯”,或僅僅是對“魚湯”的渴望,便成了滿足口腹之慾的一種“美味”。②圍繞“魚湯”的烹製,是一家人快樂、親情和希望的醞釀,這種處於生活重負下的情感“美味”彌足珍貴。③在此過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發現與成長,更是能夠滋養一生的特殊“美味”。

【解析】(1)找到表層義,本文的題目是“一種美味”,從表面看這裡的“美味”是指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魚湯”或僅僅是對“魚湯”的渴望,便成了滿足口腹之慾的一種“美味”。

(2)再說深層義,美味也指美好的事物,有象徵的含義,文章寫六歲的“他”為家裡帶來了一條巴掌大的魚,然後寫全家人一起烹製“魚湯”、喝“魚湯”,享受這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滿足口腹之慾的美味“魚湯”的同時,一家人的快樂、親情和希望,是處於生活重負下的情感“美味”。

(3)作者表達的意圖和情感,還有在這全家人一起烹製“魚湯”、喝“魚湯”的過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發現與成長,更是能夠滋養一生的特殊“美味”。

2.(2015·課標卷Ⅱ)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各題。

塾師老汪

老汪在開封上過七年學,也算有學問了。老汪瘦,留個分頭,穿上長衫,像個讀書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結巴,並不適合教書。也許他肚子裡有東西,但像茶壺裡煮餃子,倒不出來。頭幾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個月,就被人辭退了。

人問:“老汪,你有學問嗎?”

老汪紅著:“拿紙筆來,我給你做一篇述論。”

人:“有,咋說不出來呢?”

老汪嘆息:“我跟你說不清楚,躁人之辭多,吉人之辭寡。”

但不管辭之多寡,學堂上,《論語》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一句,哪有翻來覆去講十天還講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講不清楚,動不動還跟學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聖人指的就是你們。”

四處流落七八年,老汪終於在鎮上落下了腳。

老汪的私塾,設在東家老範的牛屋。老汪親題了一塊匾,“種桃書屋”,掛在牛屋的門楣上。老範自家設私塾,允許別家孩子來隨聽,不用交束脩,自帶乾糧就行了。十里八鄉,便有許多孩子來隨聽。由於老汪講文講不清楚,徒兒們十有八個與他作對,何況十有八個本也沒想聽學,只是藉此躲開家中活計,圖個安逸罷了。但老汪是個認真的人,便平添了許多煩惱,往往講著講著就不講了,說:“我講你們也不懂。”

如講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徒兒們以為遠道來了朋友,孔子高興,而老汪說高興個啥呀,恰恰是聖人傷了心,如果身邊有朋友,心裡的話都說完了,遠道來個人,不是添堵嗎?恰恰是身邊沒朋友,才把這個遠道來的人當朋友呢;這個遠道來的人,是不是朋友,還兩說著呢;只不過藉著這話兒,拐著彎罵人罷了。徒兒們都說孔子不是東西,老汪一個人傷心地流下了眼淚。

老汪教學之餘,有個癖好,每月兩次,陰曆十五和三十,中午時分,愛一個人四處亂走。⑧拽開大步,一路走去,見人也不打招呼。有時順著大路,有時在野地裡。夏天走出一頭汗,冬天也走出一頭汗。大家一開始覺得他是亂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亂走了。十五或三十,偶爾颳大風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會被憋得滿頭青筋。一天中午,東家老範從各村起租子回來,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門,兩人在門口碰上了。老範想起今天是陰曆十五,便攔住老汪問:“老汪,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個啥呢?”

老汪:“東家,沒法給你說,說也說不清。”

這年端午節,老範招待老汪吃飯,吃著吃著,又說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著說:“總想一個人。半個月積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這下老範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當年供你上學不容易。”

老汪哭著搖頭:“不會是他。”

老範:“如果是活著的人,想誰,找誰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搖頭:“找不得,找不得,當年就是因為個找,我差點丟了命。”

老範心裡一驚,不再問了,只是說:“大中午的,野地裡不乾淨,別碰著無常。”

老汪搖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又說:“碰到無常也不怕,他要讓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銀瓶。銀瓶不識字,但跟老汪一起張羅私塾。老汪嘴笨,銀瓶嘴卻能說。但她說的不是學堂的事,盡是些東鄰西舍的閒話。嘴像颳風似的,想起什麼說什麼。人勸老汪:“老汪,你是有學問的人,你老婆那個嘴,你也勸勸。”

老汪一聲嘆息:“一個人說正經話,說得不對可以勸他;一個人胡言亂語,何勸之有?”

銀瓶除了嘴能說,還愛佔人便宜,不佔便宜就覺得吃虧。逛一趟集市,買人幾棵蔥,非拿人兩頭蒜;買人二尺布,非搭兩綹線。夏秋兩季,愛到地裡拾莊稼,碰到誰家還沒收的莊稼,也順手牽羊捋上兩把。從學堂出南門離東家老範的地畝最近,所以捋拿老範的莊稼最多。一次老範到後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過來:“東家,把老汪辭了吧。”

老範:“為啥?”

老季:“老汪教書,娃兒們都聽不懂。”

老範:“不懂才教,懂還教個啥?”

老季:“不為老汪。”

老範:“為啥?”

老季:“為他老婆,愛偷莊稼,是個賊。”

老範揮揮手:“娘們兒家。”

又說:“賊就賊吧,我五十頃地,還養不起一個賊?”

這話被喂牲口的老宋聽到了。老宋也有一個娃跟著老汪學《論語》,老宋便把這話又學給了老汪。沒想到老汪潸然淚下:“啥叫有朋自遠方來?這就叫有朋自遠方來。”

(選自劉震雲《一句頂一萬句》,有刪改)

1.老汪對《論語》中“有朋自遠方來”一句的獨特理解,其實源於自身人際關係的體驗,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

【答案】 ①老汪自己孤獨不樂,所以從《論語》中讀出的也是孤獨不樂,反映的是其個人心境;②老汪通過曲解《論語》來證明“聖人”也有同樣的孤獨感,以此撫慰自己的孤獨;③結尾處老汪“發現”老範就是自己的朋友,雖常在身邊卻宛如遠來,這也照應了他此前的理解。(意思答對即可)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鑑賞評價文學作品的能力,著重考查學生體會作品中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並綜合起來賞析作品內涵、領悟作品藝術魅力的能力。

(1)忠實於原文,審題的重點是圍繞“其實源於自身人際關係的體驗”來分析老汪的獨特理解,第一步要忠實於原文,找到相應的老汪與人的對話,並深入思考。如老汪和學生們的相處,老汪自己孤獨不樂,所以從《論語》中讀出的也是孤獨不樂,老汪和老範的相處,老汪“發現”老範就是自己的朋友,雖常在身邊卻宛如遠來,都引發了老汪對這句話的獨特理解。

(2)第二步需要理解語句的深層義,老汪的語言體會出在內心的變化,體會人物情感的變化。由個人孤獨的心境、用《論語》來撫慰自己到發現身邊的朋友的感悟。

【拓展練習】

練習一【2017年蘇州高三模考卷】

後 娘

紅柯

暑假開學,爹給鏟子新娶的後孃和後孃帶來的那個圓胳膊圓腿兒圓肚肚圓腦袋圓臉盤圓眼睛的五歲小弟弟都走出院子送鏟子回學校讀高三,後孃很溫和地同鏟子再見,鏟子心裡就裝進了一個春天的太陽。

春天的太陽一直掛在鏟子心裡,所以鏟子的笑臉就多。老師同學都說鏟子變了一個人兒,鏟子忍不住抿嘴兒笑:當然!爹終於不再孤寂,鏟子能一門心思衝高考了!

可是,上半學期的一天上午,鏟子正由寢室去教

室,突見鄰居興堂叔找來。興堂叔看見他喊:

“鏟子——鏟子——”

鏟子忙跑過來:“叔,你來了?”

“我進城買農藥,你……你爹讓我順道看看你。”

“我爹好嗎?”

“好……好,你娘對他一千個好哩。”

“我……後孃好嗎?”

“好,好呀。可是……”

“咋?”

“你娘她……她不要你了。她不許你回家去。”

“可我想爹呀。”

“想也別回。你娘說你要回去,她就走。你爹讓你千萬別回家去。”

鏟子的眼一潮。他九歲上就沒了媽,他多想有爹又有媽呀。可是,鏟子得聽話,鏟子心疼爹。鏟子潮著眼說:“我不回家,一定不回。”

興堂叔的眼也潮。興堂叔叫聲“鏟子呀”,從兜裡掏出一沓錢說:“這是你爹捎給你的一千塊錢。省些用,夠到高考了。”

鏟子不由瞪大眼睛:“爹哪來這麼多錢?”

“他把你家的牛賣了。為這,你娘生了好大的氣吶!眼下總算好了。鏟子,一定好好讀書,一定考上呀。”

鏟子接過錢,喊聲“爹呀!”眼圈兒紅起來。

興堂叔小心地從兜裡掏出一張小照片兒捧給鏟子:“鏟子,這是你爹的照片。想爹了,就看上一眼吧。”

鏟子雙手接過照片,眼淚一下子淌下來。鏟子淌著眼淚對興堂叔深鞠一躬。

興堂叔重重拍下鏟子的肩:“孩子,一定好好讀書!一定考上呀!一定別回家去呀!”

興堂叔走了,鏟子一口氣跑回座位,淚水一下子打溼幾本書。他一時真有點兒抹不過彎兒呢,那輪太陽還在呢……可錢和照片實實

在在地揣在兜裡。他抽泣一下,狠狠把照片和錢捏一下,那輪太陽就被捏出了心窩兒。鏟子想:她不要我就不要吧,只要要爹就行。再抽泣一下,慢慢擦乾眼淚。可是,賣了拉犁的牛,爹該平添多少苦和累呀!他彷彿看見瘦削的爹在田裡彎成了一隻碩大的蝦。

鏟子拼命嚼書,每天都對自己說:只許勝不許敗。

高考後,鏟子在城裡打工,上大學不能再全指望爹了。

錄取通知書拿到手,鏟子突然有個大膽的想法兒:也許拿了通知書回家她不會罵的?這個想法兒一旦出現便難以剋制。他進村時正值晌午頭兒,正是人家各自坐在自家院子的樹陰裡吃午飯的時間。毒辣辣的太陽把沒樹陰的土地、房屋曬得白花花,灼死人。鏟子緊陣兒腳,走到自家院門口樹陰下。不灼熱了,舒服了許多,鏟子又害怕起來:萬一惹了她咋辦?只一會兒,鏟子就拿定主意:不管咋的都要看一眼爹。他壯下膽,幾步跨進院子大喊:“爹——爹——”

沒人應聲!

他這才覺出院子很靜,院子裡因少了那頭牛顯得很空落,在原來拴牛的地方坐著一個剝花生的小男孩。小男孩的臉瘦瘦的,胳膊細細的,乾癟的小手像是根本就捏不開花生殼兒。小男孩聽見喊,猛地抬頭。小男孩的臉怔怔的,兩隻眼睛格外大。

小男孩突然明白了什麼,哇地哭起來:“哥,哥……咱爹早死了……娘不許給你說。”

鏟子愣住了。看著破舊的屋子,看著屋子上升起的黑黑的炊煙,鏟子的淚湧出來。

1.小說開頭“圓胳膊圓腿兒圓肚肚圓腦袋圓臉盤圓眼睛”一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答案】運用了反覆的修辭手法。這句話寫出了小男孩的健壯與可愛,與結尾處對小男孩“臉瘦瘦的,胳膊細細的,乾癟的小手”的描寫形成鮮明對比,從而更加反襯出後孃

對鏟子的愛:後孃為供養鏟子讀書,奉獻了自己的全部,甚至不惜勞累親生兒子。

【解析】本題考查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

(1) 明確手法,就是運用了什麼技巧,本題為反覆,對比;

(2) 結合內容分析,這句話寫出小男孩的可愛,與健壯;考慮結構上的作用,主要為與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文章的主題;

(3)用術語答題。

練習二(南通市2017屆高三第一次調研測試)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習題。

一條街濃縮了一個時代

謝冕

①一條街,幾座坊巷,捲起了一個時代上空的漫天風雲,這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是一個奇蹟。

②這條街是福州的南后街,達些坊巷是福州的三坊七巷。坊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自古以來是出將入相的衣冠錦繡之地,是花團錦簇的文化名街。

③三坊七巷有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據統計,這裡先後出過十位尚書、十位總督、三位海軍總長、一百五十一位進士,以及眾多的詩人學者。衣錦、文儒、光祿、朱紫,但看這些命名,代表是淵博、儒雅、高貴和韻致。一首詩表達了這裡有別於一般城市的特殊風韻:“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舊弟兄。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幽幽墨香中,朗朗書聲裡,閩都遺韻,左海風流,唯此為盛。

④光祿坊有一座“光祿吟臺”,現在成了榕城詩人墨客命詩歌吹的場所。吟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熙宗年間。當時的福州太守程師孟,善文墨,有政績,修道山亭,曾請文豪曾鞏作《道山亭記》。程太守常小憩光祿坊,閩山保福寺僧人為此鐫刻“光祿吟臺”以彰其德。曾任光祿卿的太守有感賦詩曰:“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臺。無詩可比顏光祿(南朝顏延之,官至金紫光祿大大),每憶登臨卻自回。”睿智若此,謙恭若此,由此可見其風雅。⑤文儒坊舊稱儒林坊,是儒林學士匯聚之所。其實三坊七巷訴說的不僅是文士詩家,這裡也記述了那些守疆衛國、叱吒風雲的赤血男兒。遠去歲月的鼎盛,已是歷史的光榮記憶,就近代中國而言,從三坊七巷走出了一批仁人志士。甲午海戰、黃花崗起義,都有八閩男兒的淚痕與血跡。多麼難忘的的歷史印記!

⑥林則徐紀念館在宮巷。在那裡,我們不僅聽到他的華彩詩文,更聽到他臨陣一呼的氣勢。時勢艱難,他臨危受命,挺身而出,書寫了浩氣長存的一片心。可惜壯志不酬,謫遷萬里,他為此閱盡人間苦樂,卻是矢志不移。先後任職多地總督,幾度出任欽差大臣,屢進屢出,屢升屢降,實為常人所難承受。他是一個文人,卻充當了號令三軍的統帥;他有偉大的抱負,卻為時勢所不容。“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至今還激勵著萬千國人。

⑦粉牆黛瓦之間,花木掩映之下,那些亭臺摟閣,那些遊廊曲徑,無不充盈著、流蕩著一股浩然正氣。近代以來一批優秀人物從南后街的坊巷走出,走向廣袤的國土和世界,傳播新思想,引進新事物,他們一步步地前行著,改造著帝國的積弊,並引向新的開端。為開發民智,為改變國運,他們無所保留地貢獻著自己的智慧、青春乃至生命,譜寫並傳播著一曲為挽救民族危亡的慷慨悲歌。一條街、幾座坊巷,燈影梧桐,碧血斜陽,這裡的沉思和吶喊幾乎托起了一個時代。

⑧舊時的南后街並不寬敞,很窄,街兩旁都是店鋪,那是一條繽紛燦爛的文化街。這裡的繁盛,有人將之與北京的琉璃廠相比擬:“正陽門外瓏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客裡偷閒書市去,見多未見還開懷。”

⑨近時讀到一組竹枝詞,其中一首談到福州燈市:“中亭列炬耀如繩,橋北橋南最不勝。猶是春江花月夜,十年夢斷後街燈。”記得幼時,每年的元宵和中秋,看花燈總是首選南后街。那裡燈月交輝,流光溢彩,極盡一時之盛。而且那裡不僅是展出,還有銷售,那裡的燈綵做工考究,保持了悠久的工藝傳統。

⑩這是一條讓人感動並引為驕傲的街道,這是我們的心靈系之的家園。一條街,濃縮了半部中國近代史。

(有刪改)

1.請結合文章第⑦段內容,理解“托起了一個時代”的內涵。(4分)

【答案】①傳播思想,開發民智;②激濁揚清,弘揚正氣;③勇赴國難,挽救民族;④改寫歷史,影響巨大。評分建議: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

【解析】理解這句話的內涵,只要從本段中找出原因即可。

(1) 忠實於原文,找到答題的區間,在文章的第七段。

(2) 結合文章內容作答,通過篩選第七段的內容得出:充盈浩然正氣;傳播新思想,引進新事物;改造帝國積弊,引向新的開端;開發民智,改變國運;為國效力,挽救民族。

(3) 依據分值,整合答案。

練習三(南通市2017屆高三二調)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習題。

房 東

廬隱

①我們坐著山兜,停在一座山坡上,那裡有一所三樓三底的中國式洋房。這種幽麗的地方,我們城市裡燻慣了煤煙氣的人住著,真是有些自慚形穢,雖然我們的外表強於他們鄉下人,但是他們鄉下人至少要比我們離大自然近得多,他們的心要比我們乾淨得多。就是我那老房東,雖然她的樣子特別的樸質,然而她卻比我們這些好像知道什麼似的人,更知道些自然的趣味。

②她已經五十八歲了,她的老伴比她小一歲,可是他倆所做的工作,真不像年紀這麼大的人做的。他們的兒媳婦一天到晚不在家,早上五點鐘就到田地裡去做工,到黃昏的時候,她有時肩上挑著幾十斤重的柴就來家了。在他們家裡,從不預備什麼鍾,他們每一個人的手上也永沒有帶什麼手錶,然而他們看見日頭正照在頭頂上便知道午時到了,除非是陰雨的天氣,他們有時見了我們,或者要問一聲:師姑,現在十二點了罷!據他們的習慣,對於做工時間的長短也總有個準兒。

③住在城市裡的人每天都能在五點鐘左右起來,恐怕是絕無僅有,然而在這嶺裡的人,確沒有一個人能睡到八點鐘起來。說也奇怪,我也喜歡上了早起,朝旭未出將出的天容和陽光未普照的山景,實在別有一種情趣。

④我們的女房東,天天閒了就和我們說閒話兒。他們家有上百畝的田,據說好年成一年僅糧食就有幾百塊錢的裕餘。另外還有一塊大菜園,還有白薯地五六畝,豬牛羊雞和鴨子,一樣不缺。並且那一所房除了自己住,夏天租給來這裡避暑的人,也可租上一百餘元。老母雞一天一個蛋,老母牛一天四五瓶牛奶,倒是純粹的好汁子,一點不攙水的,我們天天向她買一瓶。他們吃用全都是自己家裡出的,每年只有進款加進款,卻不曾消耗一文半個,可說是“外幹中強”。我們卻是“外強中乾”只要學校裡兩月不發薪水,簡直就要上當鋪。

⑤有一天夜裡,月色佈滿了整個的山,青蔥的樹和山,更襯上這淡淡銀光,使我恍疑置身碧玉世界,我們的房東約我們到房後的山坡上去玩,她告訴我們從那裡可以看見福州。我們越過了許多壁立的巉巖,一帶的松樹被風吹得松濤澎湃。東望星火點點,水光瀉玉,那便是福州了。那福州的城子,非常狹小,民屋壘集,煙迷霧漫,與我們所處的海中的山巔,真有些炎涼異趣。

⑥日子飛快地悄悄地跑了,眼看著就要離開這地方了,又要到那充滿塵氣的福州城市去了。那一天早起,老房東用大碗滿滿盛了一碗糟菜,送到我的房間,笑容可掬地說:師姑!你也嚐嚐我們鄉下的東西,這是我自己親手做的,這幾天才全曬乾了,師姑你帶到城裡去,管比市上賣的味道要好,隨便炒吃燉肉吃,都極下飯的。我接著說道:“怎好生受,又讓你花錢。”那老房東忙笑道:“師姑!真不要這麼說,我們鄉下人有的是這種菜根子,哪像你們城市的人樣樣都須花錢去買呢!”我不覺嘆道:“你們滿地的糧食,滿院的雞鴨和滿圈子的牛羊豬,是要什麼有什麼,……這怎不叫人佩服!再說你們一年到頭,各人做各人愛做的事,舒舒齊齊地過著日子,地方的風景又好,空氣又清,為什麼人不羨幕?!……”

⑦那老房東聽了這話,點頭笑道:“可是的呢!我們在鄉下寬敞清靜慣了倒不覺得什麼……去年福州來了一班耍馬戲的,我兒子叫我去見識見識,我一清早起來帶著我大孫子下了嶺,八點鐘就到福州,我兒子說離馬戲開演的時間還早咧,我們就先到城裡各大街去逛,那人真多,房子也密密層層,弄得我手忙腳亂……師姑!你就多住些日子下去吧!……”

⑧我笑道:“我自然是願意多住幾天,只是我們學校快開學了,我為了職務的關係,不能不早下去……”

⑨我們的房東聽了這話,只點了一點頭道:“那麼師姑明年放暑假早些來,再住在我們這裡,大家混得怪熟的,熱剌刺地說走,真有點怪捨不得的呢!”

⑩可是過了兩天,我依然只得熱剌剌地走了,不過老女房東的印象卻深刻在我的心幕上;還有她的家庭,她的小雞和才生下來的小豬兒……

(有刪改)

1.請簡要賞析小說第⑤段的寫景藝術。(4分)

【答案】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和對比的表現手法,從視覺、聽覺、內心感受等角度,遠近結合(變 換視角),動靜結合,描寫了優美迷人的山中美景,使人如臨其境,表達了喜愛之情。

【解析】(1)明確賞析的角度,多角度描寫,修辭手法,表達技巧,本題為比喻和對比,手法上有多角度描寫及動靜結合等常規手法。

(2)結合內容進行分析,結合內容分析,描寫了優美迷人的山中美景。

(3)表述手法達到的效果,使人如臨其境,情感上體現了作者的喜愛之情。

(4)用術語答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