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硬碰硬的對台戲

抗戰勝利後的上海,京劇舞臺爭奇鬥豔,大打對臺。競爭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在這互不相讓,精彩紛呈的對臺戲中,言慧珠與馬連良、童芷苓的兩次對壘,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兩次硬碰硬的對臺戲

1946年冬,馬連良偕張君秋在中國大戲院演出《十老安劉》、《四進士》等馬派名劇。張君秋當時只有二十多歲,天賦一條金嗓,聽來張嘴似梅,收音似程,實已有張派唱腔的雛形,深受顧曲周郎歡迎。

兩次硬碰硬的對臺戲

為了與馬、張對壘,擁有近四千座位的天蟾舞臺,以重金邀請言慧珠登臺。言慧珠面對強勁對手,自然要挖空心思。就連劇場門口的演員廣告牌,都要想方設法,勝過對方。馬連良與張君秋在廣告牌上的名字,字大如鬥,還逐筆逐劃地鑲上霓虹燈。天蟾舞臺在言慧珠的名字上不但鑲上霓虹燈,還在廣告牌的正中,騰出一個圓圈,畫上言慧珠美麗的肖像。在戲碼安排上,更是精心佈陣,做到萬無一失。言慧珠先是與紀玉良、姜妙香、王泉奎等演出《大保國 探皇陵 二進宮》、《生死恨》等傳統戲與梅派戲;接著又貼出了《蝴蝶夢 大劈棺》,偌大的天蟾舞臺被觀眾擠得滿坑滿谷。《劈棺》一場,言慧珠滿臺翻滾,又飄又快的近二十幾個烏龍絞柱,博得觀眾雷鳴般的喝彩。到了演出後期,言慧珠一口氣連演十場時裝登臺的《戲迷傳》。言慧珠時而摹仿四大名旦,時而一趕三唱《二進宮》,時而"言"歸正傳唱言派老生《讓徐州》,時而學唱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妙趣橫生,轟動一時。對臺戲演滿一個月,雙方俱是場場爆滿,皆大歡喜。

兩次硬碰硬的對臺戲

言慧珠與童芷苓的對臺戲,發生在1947年秋。言、童對壘,有一個罕見的特色,那就是童芷苓通期不貼《大劈棺》、《紡棉花》;言慧珠也不演叫座的《戲迷傳》;雙方都以吃功夫的傳統戲與流派戲作全面的較量。童芷苓除了露演擅長的《紅樓二尤》、《誆妻嫁妹》等荀派戲,還演出了程派戲。言慧珠除了演出花旦、青衣戲《拾玉鐲》、《法門寺》、《玉堂春》等劇目,還與葉盛蘭合作演出刀馬旦戲《穆柯寨》、《破洪州》、《虹霓關》。為了發揮眾人之長,以整臺演出質量取勝,在演出全本《呂布與貂蟬》時,言慧珠的貂蟬只是個配角,由葉盛蘭扮演的呂布演至《白門樓》方終場。

兩次硬碰硬的對臺戲

如今的京劇舞臺是夠冷清的了,翻開全國各大城市的報紙,甚至都找不到一則京劇演出的廣告,上海更是難道聽到京劇鑼鼓的響聲。真希望經過各方努力,京劇藝術能儘早走出低谷,重現昔日輝煌。

兩次硬碰硬的對臺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