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暉:英雄冢前的鬼斧神工

田暉:英雄冢前的鬼斧神工

田暉:英雄冢前的鬼斧神工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播出後,再次掀起國寶熱。其中一組造型古拙的石雕,引起了很多觀眾的關注。我們採訪了茂陵博物館館長田暉,讓他為大家解讀“霍去病墓石雕群”背後的故事。

田暉:英雄冢前的鬼斧神工

田暉

茂陵博物館黨支部書記、館長

在茂陵博物館,有兩排長長的廊房,廊房下放置著17組古樸逼真的石雕作品,其中有12件是國寶級文物,它們就是霍去病墓石雕群。

田暉:英雄冢前的鬼斧神工

其實,這並不是石雕群原來擺放的位置。田暉介紹說,“據史書記載,過去的石雕,全部是在霍去病墓冢之上。因為霍去病墓是仿祁連山的形狀,雕刻大量的動物造型,就是為了營造出祁連山山中的景象,展現牛、羊等動物在山中的自然狀態。所以,當時並沒有安置在神道兩側,而是安置在墓上。後來由於自然的破壞,地震等自然災害發生,有一些小的,輕一點的石刻,就從墓冢上滑落下來了。掉下來以後,由於歷代歷朝人為和自然的破壞,已經不是過去放的狀態,所以位置發生變化了。為了讓大家更好的觀賞,也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我們建有石刻廊房,把這17件作品移放到廊房裡”。

田暉:英雄冢前的鬼斧神工

霍去病墓

這些雕像都是用巨石刻成,長度一般不超過1.5米,有的還在2.5米以上,目前尚存的有十七件,包括馬、牛、象、虎、羊、豬、魚、怪獸吃羊、人與熊等題材。從保存下來的十幾件作品來看,其中的臥馬、躍馬和馬踏匈奴三匹駿馬的雕像,應該是這組雕刻群的核心作品。

田暉:英雄冢前的鬼斧神工

臥馬

田暉:英雄冢前的鬼斧神工

躍馬

田暉:英雄冢前的鬼斧神工

馬踏匈奴

霍去病墓石雕群原來是放置在霍去病墓上的,而霍去病墓只是茂陵的一座陪葬墓。茂陵,是西漢第五位皇帝漢武帝劉徹的陵園,修建時間長達53年,是西漢帝陵修建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墓,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興平市南位鎮,是咸陽塬上九座西漢帝陵中最西端的一座。茂陵陵區由茂陵陵園、茂陵邑、茂陵陪葬墓、修陵人墓地四大部分組成。茂陵陵園位於陵區的中央,以圍牆、圍溝形成平面,呈東西向的長方形。在茂陵陵園中部有主陵陵園、兩座墓園,八座陪葬墓,11處建築遺蹟,規劃合理,佈局緊湊,功能完備。茂陵邑合理分佈著居住區、手工業區等。陪葬墓分佈在茂陵陵園的周圍,經鑽探確認有113座,其中東側較為集中,墓葬等級較高。另外茂陵陵區還具有完備的道路系統,以及修陵人墓地等。據田暉介紹說,“霍去病墓在茂陵的東邊一公里處,屬於茂陵陪葬墓之一,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陪葬墓裡入駐茂陵陵區最早的一座”。

田暉:英雄冢前的鬼斧神工

漢武帝茂陵

霍去病是在漢武帝元狩六年去世的,其墓地的巨型石雕的創作年代,應當在此後數年之間,或者是在兩三年之內。目前,一共發現了17組石雕作品。田暉介紹說:“在我國古代文獻中,雖然記述秦代的宮殿和陵墓都曾安置有巨大的雕塑作品,但均已無傳。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紀念碑式的巨石群雕,就是西漢名將霍去病墓冢上的石雕群像。在西漢鼎盛時期,帝陵前並沒有樹立石雕作品的習俗。在東漢的時候才有,帝陵前比較多見,在西漢時期還是比較少。年輕的驃騎將軍霍去病以及身為大將軍的舅父衛青一起指揮漢軍,取得了當時對匈奴的決定性戰役的勝利,從而基本上解決了匈奴對漢的長期軍事威脅。可惜在這次戰役後的第三個年頭,霍去病就去世了,當時才24歲。漢王朝為了緬懷它的功業,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而且模擬祁連山形狀為他修築了巨大的墓冢,以永久紀念他短暫的在祁連山等地的戰功”。

田暉:英雄冢前的鬼斧神工

衛青、霍去病墓

仔細觀察霍去病墓石雕群,會發現,大部分的石雕作品都是臥姿。據田暉介紹說:“西漢時期,雕刻技術尚處於初創的階段,雕刻造型在相當程度上受到石材形狀的限制,當時缺乏足夠銳利的工具,無法將巨大的石尊鏤雕成型。因此在雕刻前選擇石材時,儘量選取與準備雕成的藝術造型輪廓大致相近的石材。這些石材進行最少量的加工,就可以雕出物象的輪廓。輪廓相近以後,將加工的重點放在刻畫動物頭部以及表現動物體態特徵的部位。比如說伏虎、臥牛、臥馬、臥象等作品,姿態均伏臥於地,巧妙的避免了腿與腿之間形成的空間、需要鏤雕的難題。大部分都是臥姿,就容易雷同,所以,雕刻的時候力求在雕刻對象形態方面有所突破,充分利用到浮雕、線刻等雕刻技法,讓它們具有不同的個性。所以,作品雖然雕工不多,但是他的大部分作品的造型可謂古樸傳神”。

田暉:英雄冢前的鬼斧神工

臥馬

田暉:英雄冢前的鬼斧神工

伏虎

田暉:英雄冢前的鬼斧神工

臥牛

田暉:英雄冢前的鬼斧神工

臥象

不過,就算再精美的石雕作品,經過2000多年的風雨沖刷,也會有一定的損壞。但是據田暉說:“整個石刻,運用圓雕、浮雕、線刻、寫實與寫意相結合的手法,雕刻刀法十分簡練,造型非常古拙。即便經過2000多年的風雨洗刷,大致的形狀基本上沒有受到毀滅性的破壞,並不影響大家對其形象的觀賞。”

田暉:英雄冢前的鬼斧神工

人與熊

為了使這批石雕藝術品不再損壞,茂陵工作人員採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據田暉介紹:“1933年在霍去病墓南邊的兩側,修建了兩座瓦房,將其中的9件石刻移到房內。1957年,通過清理又發現了七件石刻。1963年,我們當時叫茂陵文管所,兩邊陳列室的兩間舊瓦房,整理修繕以後,當時石刻就全部對外開放展出了。1989年,兩側建了石刻長廊。2017年,我們又按照國家文物局的安排,對兩側的石刻廊房進行了重建。用現在最好的保護方式,兩側建設了長廊,石刻已經全部搬到新建的長廊裡了。在目前的情況下,這已經是最好的保護了。這種保護不僅做到了防止地下水對石刻的腐蝕,還能起到避風雨的作用,同時,也加設了圍欄,防止遊客撫摸造成的破壞。”

田暉:英雄冢前的鬼斧神工

石刻長廊

“雖然茂陵博物館對石刻進行大量的日常維護和養護,但是由於現在技術條件的限制,風化破壞問題目前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對石刻的保護是用什麼樣的方式是最好的,目前也沒有一個確切的非常好的技術手段。所以現在我們只能利用現有的科學技術條件和措施來遏制其繼續風化,達到文物的保護利用和傳承的目的。” 田暉擔憂道。

霍去病墓石雕群,是我們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石雕作品,是里程碑式的一組雕塑作品。強烈地表現出稱頌英雄擊敗匈奴軍隊的主題。石刻的形成構思超凡,利用自然石塊的原始形狀稍加雕琢而成,題材多樣,手法簡練,附以圓雕、浮雕、線刻等技法,顯得雄健遒勁,雄渾有力。特別是在表現各種動物造型上,惟妙惟肖、生動傳神、蘊含著飽滿的胸襟。霍去病墓前的石刻,是中國雕刻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彰顯中華民族雄渾氣質的藝術傑作。

田暉:英雄冢前的鬼斧神工

點擊下面圖片即可查看

《國寶守望者說》

第一季、第二季人物專訪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