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批「一團和氣」:一旦失了原則就容易突破底線

人民日报批“一团和气”:一旦失了原则就容易突破底线

前不久,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紀委監委通報了三都水族自治縣委原常委、縣委辦公室原主任違紀違法的消息。2017年9月,其明知三都縣委沒有貫徹落實州委糾正三都縣嚴重政治亂象的“約法三章”,不僅在彙報材料上籤了“審核”,還向州委調研組吹捧時任縣委書記(已於2018年1月落馬)的“政績”……

對問題視而不見,給同事“打掩護”,對組織不老實……現實中,像這樣的幹部並非個例。有的在民主生活會上將批評與自我批評變成表揚與自我表揚,或是隔靴搔癢,說些不痛不癢的話。有的在組織考察干部時,明知被考察對象不合格,或怕得罪人、或想“送瘟神”,反而為其淨說好話。還有的幹部在工作中遇到矛盾當“和事佬”,對一些不良現象不敢抓、不敢管,對違紀現象不批評、不制止……凡此種種,都是無原則的一團和氣,最終導致一個地區或單位軟弱渙散,紀律鬆弛。

搞這樣的“一團和氣”,丟的是原則、缺的是擔當。少數幹部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栽花,少栽刺”,看似與世無爭,實則明哲保身,重“烏紗”、謀晉升。然而,這種看上去“高明”的做法,並非為官“護身符”。習近平同志曾指出:“一團和氣、好好先生、你好我好大家好,這不是團結,而是渙散,也是一種麻痺。”同志間搞“一團和氣”,往往會掩蓋問題、掩飾矛盾。比如,一旦民主生活會走過場,搞一團和氣,就燒不旺黨內政治生活的“大熔爐”,鍛造不出“好鋼”;一旦幹部犯了錯誤沒人願意“咬耳扯袖”“猛擊一掌”,犯錯幹部就不能及時“懸崖勒馬”。

實踐證明,“一團和氣”盛行,就難免把黨性原則、紀律規矩丟在一邊,黨員幹部一旦失了原則、沒了堅守,就容易突破底線,在各種誘惑、“圍獵”面前難保不敗下陣來。

陳雲同志說過,要正面地坦率地辨明是非,這是應有的原則態度,不是得罪人。否則,就會助長混亂,不能解決問題。“老實的態度,是則是,非則非”,這是老一輩革命家留下的好傳統,也是黨員幹部應有的原則和立場。對黨員幹部來說,心中有黨、對黨忠誠,從來都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那些逢人只挑好話說,動不動就違心誇讚,搞無原則一團和氣的幹部,說到底就是對黨的不忠誠、不老實。如此“同乎流俗”,混淆是非善惡,絕非共產黨人該有的樣子。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明確規定,黨員領導幹部對違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等錯誤思想和行為放任不管,搞無原則一團和氣,造成不良影響的,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撤銷黨內職務或者留黨察看處分。可見,黨員幹部只有對黨絕對忠誠,永葆赤子之心,“眼裡揉不下沙子”,對黨和人民的事業高度負責,既直言他過,也聞過則喜,才能確保黨組織的肌體健康而有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