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費率:歡迎來到資管行業的價格戰時代

零費率:歡迎來到資管行業的價格戰時代

上週基金業的一個大新聞,就是富達(Fidelity)宣佈,人類歷史首家零費率公募基金上線啦,無額度限制在線申購,陪您嗨翻天!嗯。。。(當我沒說)

總之就是富達開心地推出了兩隻分別覆蓋了每股和國際股票市場的基金,並且決定不收一毛錢的管理費。而且富達同時宣佈,它的其它核心公募基金的費用將會平均降低35%,並且同樣不設置任何最低投資額度。一時間整個金融圈都炸了,資管大佬貝萊德(blackrock)的股價直接垮了4.64%,景順(Invesco)也跌了4.3%。

零費率:歡迎來到資管行業的價格戰時代

萬萬沒想到,過去發生在家電、手機裡的價格戰,居然明明晃晃地出現在了高大上的金融業。但實際上,基金業界的費率之戰已經燃燒了40年。

最早挑起戰火的是先鋒基金(Vanguard),他們橫空出世的法寶就是在上世紀70年代取消了旗下基金經銷商和基金自己的銷售費用,並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截止2017年底,先鋒基金旗下產品的平均綜合費率只有0.11%,美國市場的平均費率是0.64%左右。而在先鋒基金誕生之初,行業的平均管理費要高於1.5%。

基金管理費這個詞對於大多數投資者來說,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坎,管理費率為什麼如此制定,也很少有人能說出所以然來。但是無論如何,基金費率的存在對每個投資者來說,都有潛在的利潤侵蝕。以下面這個表為例,基金A和B的費率分別為1.5%和0.5%,如果兩隻基金每年的回報率都是10%,我們分別投入等額的資金,那麼20年後的收益情況會是什麼樣呢?

零費率:歡迎來到資管行業的價格戰時代

從上面這個圖我們可以看到,只是1%的管理費用差異,20年後我們從兩隻基金獲得的收益之間就差了22%,從這個角度來說,先鋒基金展開的費率革命,堪稱一次大型的財富轉移,甚至有人計算指出,他們每年可以為投資者節約700億美元。

省到就是賺到

我們去買東西的時候總是難免貨比三家,質量和價格構成了商品的兩個維度,我們在這兩個維度上平衡取捨,最後刷卡買單。對於基金也是一樣,基金的過往業績是其質量的體現,而價格就是它的費率高低。

零費率:歡迎來到資管行業的價格戰時代

與晨星(Morningstar)等人一直強調的不同,實際上大眾投資者對費率的重視是最近幾年才開始的。因為歷史上市場中各類股票基金的回報往往都非常驚人,在一個投資者看來,如果一個基金能帶來每年20%的收益,那麼它從中收取1%的管理費好像也無可厚非。但是隨著基金業的廣泛興起,不同基金差異的逐漸模糊,很多基金難以再取得當年的駭人輝煌,如果基金每年能為你賺5%,卻又拿走了1%的管理費,這意味著你收益的20%已經沒有了。所以費率逐漸成為投資者關心,並且批判當代資管行業的痛點。

畢竟對於投資者來說,低成本本身就是一種高收益。

旱澇保收,寧有種乎?

我們用倍發科技投資研究系統(Betalpha BAR)的回測結果可以發現,假如A股跟蹤滬深300指數的基金無論賺錢與否,都收取固定的管理費(很多國內基金也是這樣做的),那麼我們可以看到,高管理費率的確會顯著地惡化每年的基金收益,儘管差異不大,但是架不住虧錢了都還要收啊!

零費率:歡迎來到資管行業的價格戰時代

數據來源:倍發科技投資研究系統(Betalpha BAR)

事實上類似固定管理費的詬病,也同樣發生在主動管理和被動管理基金身上。主動和被動究竟誰更好一直以來都是投資界津津樂道的話題,而主動投資宣稱能提供阿爾法的同時,也通常收取更高的手續費。不過根據晨星等機構的報告,2007年之後,被動投資方式的基金快速擴張,而主動基金的規模則裹足不前,主要原因就是許多主動基金風光不在,基金經理到底能不能持續地打敗大盤,再度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巴菲特那句“標普500一定會打敗所有的對沖基金”也被人們反覆咀嚼,而他提出這一論點的主要依據,就是主動基金的費用太高了。

在阿爾法難尋,主動投資不好做,基金整體收益率下降的情況下,從價格端入手增強自己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也成為大家共同的選擇了。

與美國的降費潮類似地,國內基金也在推出一系列的管理費用調整的產品。比如南方基金今年新推出的一隻產品,就表示封閉期結束後收益率為正時,才收取1.5%的的管理費,同樣也有一些基金根據基金業績(比如淨值是否高於閾值)來確定當年的管理費用,這樣的收費方式對投資者和管理者來說都是一種正向的激勵。一些國外資管巨頭,在進入中國市場後,也試圖使用低費率的方式吸引投資者,比如貝萊德發行的一隻A股私募,管理費用就是0.75%。儘管國內股票型基金市場的管理費率目前仍處在高位(1%-2%,同時債券類基金一般在0.5%左右),但可以想見,在各種衝擊之下,旱澇保收的好日子要結束了。

零管理費不是免費

如果我們把基金費用看作一座冰山的話,那麼管理費自然是海面上大家都看得到的部分,因為它和託管費等費用一道,被各國監管機構要求公開披露(尤其是公募基金)。

而在冰山之下,組成基金的費用也有不少,除開剛剛提到的兩個,比如申購費、贖回費、銷售服務費、指數授權費等等,都組成了一隻基金的運作成本,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便一隻基金的管理費完全免掉,投資者也不可能不繳納其他的費用。當然減去一部分總是好的。

零費率:歡迎來到資管行業的價格戰時代

這些非管理費的費用其實也很高,比如贖回費通常在1.5%左右,託管費低於0.25%,銷售服務費則依據基金公司與銷售渠道約定收取。最有趣的是指數授權費,它是指基金使用某一指數時向指數公司繳納的使用費,國內一般在萬分之二到萬分之三左右。這次富達推出的零管理費基金,使用的是自己編制的指數,這樣他們還能從中節省一部分成本。

實際上在管理費之外,其他的費用也有降低的空間,比如前面提到的先鋒基金當年成本砍下去的第一刀就是指向銷售費的,實際上基金如果從渠道方入手控制成本,這一塊依然有下降的空間,另外一些銀行其實也願意通過降低託管費來吸引基金進行合作。一些主動基金公司也希望能通過降低管理費但提升封閉期的方法,降低贖回衝擊對基金運營的壓力。業內自身如果在降低成本上都有多元的目的,那麼成本壓縮的能力就一定還有提升的空間,畢竟擠擠總會有的。

降費之後吃什麼?

對於投資者來說,我們當然樂見機構爭相降費,畢竟是基口奪肉,到手的都是真金白銀。古往今來價格戰都是為了搶市場,但市場到手瞭如何賺大錢其實更考驗手段。對於基金業來說也是一樣,降費用等於降利潤,他們不得不考慮這部分錢從哪裡掙回來,畢竟北京上海的房價還沒降不是?

縱觀最近10年以美國為代表的資管行業,降費一直是一道主旋律,而降費的另一端,是資管機構服務的多元化。這一點也是很多人對資管行業服務功能未來的期許,比如一些機構通過降低標準化產品的費用,為投資者帶來更多的收益,來樹立自己的聲望和信譽,進而吸引高淨值客戶,並提供給高淨值客戶定製化、專屬化的服務,來擴大得諮詢類的收入,這也是近幾年投顧業務如火如荼的一個原因。當一個市場真正進步到公開透明,那麼通過在費用上做手腳來牟利,也變成不可能和沒必要的事情,所以多元化,應該也應當會成為未來行業的主旋律。

另一方面,在降低投資者成本時,基金或者資管行業也在不斷降低自己的成本。實際上,在金融科技不斷進步的當下,資管行業自身的成本端也有非常大的改進空間,我們在之前的推送裡比較過過去和現在指數編纂的成本(他山之石 | 什麼是指數),而技術的改進也正是各類金融創新(比如Smart Beta之類的,富達願意且能夠自己編指數自然也拜技術所賜)層出不窮的原因,因為許多過去我們想做但礙於成本無法做的事情,在當下都可以以極低的成本實現,上一段提到的投顧如果變成真正的智能投顧,那麼顯然對於資管行業的質量和價格都有非常大的提升幫助。因此,成本降低的槓桿從基金端延伸到投資者端,也是技術進步的題中之義。

零費率:歡迎來到資管行業的價格戰時代

而隨著降費壓力的到來,不同類型基金管理模式差異的重要性就愈發凸顯,因為不同模式自然會帶來不同的運作成本,架構上的區分度最終會演變為費率表達上的區分度,對於現在費率大多一刀切的資管機構來說,其實產品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機會。管理零費率時代的來臨不會意味著資管行業將進入混沌的勒褲腰帶比拼,正相反,這是整個行業業務轉型的重要關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