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穀日記:狄更斯節

如今五十歲上下的讀書人,大概都知道狄更斯這個作家,知道他的《雙城記》,《遠大前程》,還有《霧都孤兒》,也會略知十八世紀英國倫敦的一些風情,和喬爾布亞的生活。大概是懷舊吧,每年的十二月初到聖誕節之間的這段時間,舊金山旁就會舉行幾個星期的狄更斯文化節,吸引了周邊的居民和來自歐陸諸國的遊客。

硅谷日記:狄更斯節

這是一個很大的空間,裡面的所有陳設都是十八世紀倫敦的情景再現。劇場、舞廳、郵政所、議政廳、印刷設備、監獄、警察、妓女、乞丐、行人,都是一百多年前人們的妝扮。更難能可貴的是周邊居民也身著百年前的服裝前來趕節,禮帽,手杖,深腰皮靴,小墨鏡,八字鬍,豐腴的美女,大擺裙的少婦,一個個笑顏逐開的從現代的車子上下來,走進十八世紀的情景。

硅谷日記:狄更斯節

真的,走進狄更斯節,讓人恍若隔世,又親切陌生,新奇與感動,嚮往與夢境,難分虛實。我去劇場看了一會兒節目,是舞劇《胡桃莢子》,聽到那邊舞廳的音樂,又去觀看一群十八世紀的男女在樂隊伴奏下,如痴如醉地跳舞。正看得來勁,忽然一個三十多歲的白人女性邀我跳舞。我一怔,旋即就下了舞池,不能讓女子尷尬。好歹三十多歲時在縣裡當文化局長時曾陪領導跳過舞,慢三快四的,步子不會錯。只是腳下的旅遊鞋,跳起舞來,顯得笨重。一曲終了,已是滿頭大汗。恐被再邀跳舞,慌亂告辭走了。

硅谷日記:狄更斯節

走到那邊,議政廳燈火通明,幾個議員正用英式英語議事,街上的犯人在警察押解下走過,妓女髒兮兮的從你身邊走過……買一份報紙,是十八世紀的某一天的;端起一杯咖啡,杯子也是舊物,只有十八世紀才有的器形,要一百六十多美金。走的久了,覺得自己就走在十八世紀的倫敦街頭,英倫風情浸淫著你的感覺和意識。

硅谷日記:狄更斯節

記得在灣區還看過一個希臘文化節,在灣區工作生活的希臘人,都喜歡參與。有一個我們熟悉的舞臺,前邊擺滿了椅子,我想這肯定是為領導官員預留的,結果表演開始了,是從教堂裡出來的居民坐在了最好的位置上。文化節除了在教堂做法事,表演節目,還有美食,商品銷售,特別表演一項,後來坐在前排的幾乎都起來去跳舞。那種近乎狂歡的節日,讓人們真正地高興。

硅谷日記:狄更斯節

硅谷人辦節很有一套,有文化內涵不說,主要是有活動,居民參與度很高。它不是政府官員和明星的節日,它是屬於大眾的。


2013.12.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