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兵英雄張春玉的故事

鐵道兵英雄張春玉的故事

時間:2015-07-23 轉載自“老生常談妙筆生花” 作者:佚名 鐵道兵戰友網

編者:謹轉載發表此文,以悼念鐵道兵英雄張春玉戰友。

鐵道兵英雄張春玉的故事

所知道的張春玉(一)

1964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轉了林業部、鐵道兵《關於開發大興安嶺林區的報告》,並指示:“開發大興安嶺林區是發展我國國民經濟的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也是一項十分艱鉅的工作。鑑於過去幾次試圖開發,進去都沒有站住腳。這次既然我們下決心進去,就一定要站住腳,一定要取得全勝。”為了打開“綠色寶庫”的大門,來自祖國各地的林業和鐵路戰線的2萬多幹部職工、科技人員,鐵道兵三、六、九師8萬官兵彙集到祖國最北部的“高寒禁區”大興安嶺,在高寒奇冷、人跡罕至的莽莽林海中,開始了大興安嶺開發建設“大會戰”。

嫩林鐵路嫩江至塔河段,於1964年8月17日開工。嫩林鐵路首先修建嫩江至塔河436.34公里的鐵路,爾後逐步向前發展。鐵道兵3個師的部署,從南向北依次是:第九師負責嫩江至大楊樹段,第三師負責大楊樹至大楊氣段,第六師負責大楊氣至塔河段。這條鐵路最北部地處北緯53°,每年冰凍期達7個月以上,最低氣溫達零下57攝氏度。有終年冰雪不化的永凍層。

由於該區氣候極其嚴寒,人跡罕到,長期被認為是難以生活的高寒“禁區”。鐵道兵作為開路先鋒,在荊棘叢中開路,在雪嶺冰峰上鋪軌,特殊的歷史使命賦予了人民鐵道兵極度艱苦、緊張、昂奮的生活旋律,譜寫下一曲曲英雄的讚歌。“鐵道兵硬骨頭戰士”張春玉就是其中一個典範。

張春玉,1963年3月從河北石家莊入伍。1965年的6月30日凌晨,在加(格達奇)嫩(江)段朝陽山1號隧道施工中,參加朝陽隧道進口處施工的張春玉,已經是鐵道兵第三師13團16連副班長。在與戰友們進入隧道後,直奔施工前導坑,決心以更大的幹勁拿下新的進度,迎接黨的生日。剛進工作區,就發現有碎石下落。突然,一塊鋼盔大小的石頭從頂部掉下來,砸在戰士郭鳳堂的頭部,郭鳳堂當即昏倒在地。頃刻,雞蛋大、拳頭大的石塊像密集的冰雹壓了下來,一場塌方將要發生!張春玉和戰友臨危不懼,捨生忘死,不顧個人安危,急忙衝上去,剛將戰友郭鳳堂推出險區,伴著塌方的轟隆隆巨響,一塊重1萬多斤的巨石將張春玉和戰友王物件壓倒在地。戰士王物件當場壯烈犧牲,張春玉被巨石凹處罩住了上半身,凸處把腰卡住,人已昏迷不醒,聞訊趕來的衛生員馬上撕開張春玉滿是泥土的肩頭注進兩針強心劑。經過兩小時四十分鐘的全力搶險,終於把巨石支起來了,張春玉得救了!他醒來時的第一句話就是“小郭怎麼樣了?”當聽說戰友王物件犧牲時,他悲痛地說:“我是副班長,我沒有照顧好他。”

張春玉因傷勢過重被送往哈爾濱住進了211醫院。他的右胸三根肋骨骨折,左腿粉碎性骨折,左胯骨脫臼。住院後腿部先後經過5次大手術,終於重新站立起來了。

鐵道兵機關給張春玉記了一等功。在那個年代,張春玉的精神曾經感染和鼓舞了大批參加大興安嶺會戰的年輕人,成為軍隊和地方學習的榜樣。”

1967年5月15日,新華社報道:國防部發布命令,授予鐵道兵某部副班長張春玉以“鐵道兵硬骨頭戰士”稱號。

座落於加格達奇北山上的“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紀念碑”,兩根沖天的鋼軌中鑲嵌著鐵道兵兵徽,碑後為介紹鐵道兵開發建設大興安嶺歷史的圖文牆,牆高3米、寬10米、厚1.5米,正面兩側為體現鐵道兵當年奮鬥情況的玻璃鋼浮雕,背面為大興安嶺地委、行署鐫刻的碑文,摘要如下:“1964年遵照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三、六、九師8萬官兵進軍會戰大興安嶺,至1983年,共修建鐵道792公里,橋樑124,隧道14座,為銘記他們的豐功偉績,緬懷英勇獻身的烈士,特立此碑”。

8萬鐵道兵將士用手鋪就了大興安嶺的發展之路,有300多位戰士為了嫩林鐵路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我所知道的張春玉(二)

鐵道兵英雄張春玉的故事

大興安嶺氣候寒冷,“滴水成冰,吐痰成釘”。我記的是1969年的5月10日,天空飄起雪花;越南黨政領袖胡志明逝世的9月3日,又是滿天飄雪。我們曾經實測過冬季的氣溫,最低為零下56攝氏度。站一個小時的崗,穿上絨衣褲,棉衣褲,再加發的棉背心,套上皮大衣,登著毛皮鞋,戴著皮手套,十幾分鍾後,就會覺得寒冷透過肌膚向心裡滲透。要不斷的溜達,搓手,跺腳,才能驅趕一些寒意。如果手溼,碰到槍的金屬上,會立即粘住,硬拉就會扯下一塊皮來。更討厭的是,扣緊的的皮帽子,不帶上護鼻墊,鼻子會發白凍傷;戴上護鼻墊,呼出的哈氣,會使嘴的周圍,眼睛周圍結滿霜,下巴長滿白花花的鬍子;眉毛和睫毛上都是冰凌。

帳篷的周圍,傾倒的洗臉水等,把白瑩瑩的雪變成亮晶晶的冰,一不小心,不是狗搶屎,就是老頭鑽被窩。就是小心翼翼,摔跤也是常事。凍實的河道,冰面上少有坑窪,成了最好的公路。載重4、5噸的解放牌傾卸車,難得跑個痛快!只是一腳剎車,汽車會像陀螺旋轉不停,感覺還真是爽極了。

當時連隊的文化生活相當枯燥,連部配發的手搖中波三唱機,除了能收到幾個聽不懂的俄文臺,什麼都收不到;革命歌曲的塑料薄膜唱片,也是很少的幾張。相對政治生活還真活躍。雖然已經取消了天天向偉大領袖的早請示,晚彙報,但政治學習很多,在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鼓舞下,在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的目標激勵下,高唱著“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哪裡需要到哪裡去”,“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革命戰歌,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面前無困難”的英雄氣概,把滿腔熱血傾注在建設大興安嶺的偉大事業上。 “鐵道兵硬骨頭戰士”張春玉是我們提的最多,學的最多的英雄。

加格達奇是大興安嶺地區的首府,也曾是鐵道兵第三師機關所在地。比起呼中,三榮崗(現名林海),塔河暖和了許多,冬天只有零下三、四十攝氏度,高寒補貼也從55%降到33%。也能看到逐漸縮小的的原始森林,最養眼的是,這裡能看見女性。

已經是1976年,我們司令部機械科的幾個單身,入住未被分配的隨軍宿舍,與當時任政治部組織科副科長的張春玉做鄰居。機關大樓設在加格達奇北山坡上,機關宿舍一直延伸到半山,有著不小的坡度。

張春玉負傷後,被送進了哈爾濱211醫院,左腿直至左胯都被打上了石膏,由於當時沒有發現左胯骨的脫臼,造成英雄的更大痛苦。鐵道兵機關聽說此事,立即派衛生處的助理員趕到哈爾濱,準備把張春玉接到北京解放軍總醫院治療。瀋陽軍區知道了此事,立即與鐵道兵協調。請英雄到瀋陽軍區總醫院治療,表示英雄在東北出的醫療問題,我們希望在東北解決!

瀋陽軍區總醫院專門成立了一個三人小組,負責張春玉的治療和護理。治療康復中的張春玉,經過了5次大手術,終於站了起來!邊治療,邊工作,不斷改寫著到各地講演的文稿,不斷地到各地鐵道兵部隊,兄弟部隊和地方介紹著英雄事蹟。

三年過去了,張春玉終於要出院了。作為國防部授予“鐵道兵硬骨頭戰士”的英雄,一等功榮立者,組織決定要把英雄留在鐵道兵部隊。組織出面詢問並不知情的張春玉,家中是否有對象?組織出面開始安排英雄的婚姻。三人護理小組中的護士楊鳳燕,是個美麗苗條的上海姑娘。與張春玉相處三年雖有敬佩,但沒有其他想法。英雄需要照顧,鐵道兵政治部和瀋陽軍區政治部協商,促成了這段姻緣。

按張春玉自己的話:我生長在農村,兄弟姐妹10個,家境貧寒,生活困難。我有傷殘,又是戰士,楊護士家在上海,又是幹部,能選擇我,我心裡是感動的。

英雄的妻子楊鳳燕是值得讚美的,家在上海,工作在瀋陽,已經是部隊幹部,能夠下決心嫁給一個傷殘的英雄,併到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常在深山老林戰鬥的鐵道兵部隊安家,就是表明決心:要用一生照顧好英雄,承擔工作家庭的兩副擔子,承諾終生的奉獻!

“吃水用麻袋,開門用腳踹,男女同穿戴,五方六月吃乾菜”,是當時大興安嶺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雖然張春玉下令任三師組織科幹事,後任副科長,楊鳳燕被任命司令部門診部護士,生活在大興安嶺的最大城市加格達奇。可加格達奇這個新興城市,市政設施基本沒有,雖然一些乾打壘的房屋替代了白花花的帳篷群,夏天汙水橫流,冬天到處垃圾,混合汙水結的冰烏黑鋥亮,條件真是太差了。

按時上下班,普通人走幾百米的坡道問題不大。可對於張春玉,拖著一條僵硬的左腿,溜滑的坡面是多大的挑戰?我常看到楊護士攙扶著我們的英雄上下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看到英雄下部隊,雙手緊抓著北京212吉普車的上橫樑,吃力的把僵硬的腿和身體挪進車門,再輕輕的挪動身體,找好坐姿,放開雙手。如廁成了英雄難以解決的問題,一定要在蹲坑上擺好專用的如廁椅,才能方便。為此,英雄會視情況節制自己的飲食。但英雄的臉上老是笑容滿面,忘我的工作著,工作著……

後來張春玉調塔河師醫院任副政委,我調後勤部裝備科任助理員,雖然經常有他的消息,只能偶爾見面,他那樂觀、頑強的精神我永遠難忘。

身殘志堅,積極工作的張春玉,努力拼搏的張春玉,幾十年如一日,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我所知道的張春玉(三)

自從1982年轉業回到北京,1984年鐵道兵併入鐵道部,曾多次打聽過英雄張春玉的下落,只知道張春玉和夫人回到上海定居,是國家民政部門安排的。我也曾出差到過上海,向曾任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上海辦事處副主任的同連隊戰友詢問,仍然沒有英雄的消息。

2008年下半年,我有幸參與在北京解放軍總後勤部京豐賓館召開的“紀念鐵道兵成立60週年暨全國鐵道兵戰友第四屆經濟協作大會”的籌備工作,又詢問了一些戰友,還是沒有打聽到英雄的消息。我代表大會組委會,分別登門邀請健在的鐵道兵老首長參加大會,老首長的熱情,也表現出老領導們對鐵道兵部隊的戰友情!參加大會的有原鐵道兵副政委王貴德,副參謀長王功等老首長,遺憾的是鐵道兵三個有稱號的英雄:“登高英雄”楊連第;“雷鋒式的好乾部”梁忠孟;“鐵道兵硬骨頭戰士”張春玉,健在的只有張春玉同志,沒能請他參加大會,是一個遺憾。

2009年6月21日傍晚,我和戰友去“鐵道兵豐碑頌”會議代表下榻的,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電氣化工程局所在的北京京燕飯店看望廣東來的戰友。由於我在承辦“鐵道兵之家”網站,希望通過網絡,帶給鐵道兵戰友和關心鐵道兵的人們一些有關鐵道兵的消息,努力為“發揚鐵道兵精神,傳承鐵道兵文化”作些貢獻。為採訪英雄楊連第的兒子楊長林,我敲開一個房門,當我看到一個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我愣住了。短短的定格,我快步搶上前去,拉住一個已經兩鬢花白的戰友雙手,聲音顫抖的問:“你還認識我嗎?我是小郭,郭京生呀。”張春玉夫婦倆呆呆的看著我:“不認識了,變化太大了,我們有幾十年沒見面了?”“快三十年了!”我回答說。是呀,從1981年到2009年,時光已經度過了漫長的28年。

楊護士說:你胖了。我回敬“是呀,比在部隊長了50斤。你不是也發福了嗎?”那個年代,楊護士的苗條身材,在全師女兵中也是拔尖的。

我們又回憶起大興安嶺,加格達奇。追憶那戰鬥的歲月,尋找著青春的往事。

知道了英雄夫婦的現狀,看到戰友身體健康,真是由衷的高興。我們談到了師首長,師機關,提到了戰友,往事。我提出第二天邀請三師的北京戰友和英雄聚聚,張春玉夫婦告訴我,當會議秘書長打電話希望能來參加一個緬懷鐵道兵豐碑的會議,為能有這麼一個戰友相聚的機會我們很高興。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這隻英雄鐵道兵的延續隊伍,聽說我們來了北京,一定要招待我們。我的時間不好定,但我們一定抽時間。

23日下午,我沒能聯繫到張春玉夫婦,到了將近5點,才得知石家莊鐵道學院(原鐵道兵石家莊工程學院)聽說英雄到了北京,一定請英雄到學院看看,第二天就要啟程去石家莊了,今晚專門留出點時間。我匆忙通知了一些能通知到的戰友,參加這難得的聚會。

因為英雄的腿腳不太方便,我們把聚會的地點選在離英雄住地較近的地方。中鐵建安排英雄住在長風假日酒店的行政客房,戰友姜海龍開車在車上守候,我和關麗蓉戰友請出了英雄夫婦。沿途我想攙扶英雄,被英雄謝絕了。看著我們“鐵道兵硬骨頭戰士”張春玉一瘸一拐,但堅定踏實的步履,我又被深深感動,人生是應該靠自己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丈量。我打開車的右前門,張春玉伸出雙手,緊握車門上樑,引體向上抬起僵硬的左腿,艱難的把腿和身體挪入車中。顯然轎車的上頂不如吉普車的上樑好抓,我用右手支撐著上樑,生怕英雄不小心撞到頭部。

車到中鐵五棵松飯店,張春玉立即認出:這不是原來鐵道兵第一招待所嗎?我回答是的,這裡現在還是中鐵建物資公司的辦公地點。前來和英雄相聚的,除了英雄原下屬,三師醫院的衛生員薛錦英戰友,其他是喜歡上網的鐵道兵戰友,有網名沙通仙女,九師格格,湧泉百會,我最行的北京鐵道兵女戰友。

我向英雄夫婦贈送了為紀念鐵道兵60週年,大會組委會專門訂做的鐵道兵戰友紀念章;還贈送了兩瓶“鐵道兵酒”,張春玉夫婦非常高興。我端起酒杯代表全國鐵道兵戰友祝福我們的英雄。老英雄笑談到,我不喝酒,但今天的鐵道兵酒,我一定要喝一杯!薛錦英戰友見到昔日的老領導,老戰友,興奮地熱淚盈眶,熱情的和曾經的同事,戰友,張春玉的夫人楊鳳燕緊緊擁抱。

英雄張春玉仍是那麼笑容滿面,談笑風生,雖然69歲的年齡接近古稀,身體還很健壯。眼見英雄夫婦談論帶著聰明調皮孫子的幸福表情,感悟我們當年的鐵道兵戰友艱難困苦,流血犧牲,除了為了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獻身祖國的國防事業,不也是為了我們的子孫萬代過上好日子嗎?記得1975年,在煙(筒山)白(山)鐵路工地,11團上工時由於江中翻船,一個連隊一下就犧牲了十幾個戰士;加格達奇烈士陵園,就長眠著我們連隊的四個戰士。銘心刻骨的軍營經歷;永遠不了的鐵道兵情懷。

戰友們頻頻舉杯,詢問英雄的近況,祝英雄身體健康,長壽!三女一臺戲,酒桌上不時響起歡樂的笑聲。戰友們調侃道:戰友情,兄弟情,我們不好稱呼政委、科長;也不好直呼其名或稱老英雄,就叫我們稱呼你們鐵哥、鐵嫂吧!英雄夫婦欣然同意,看起來我們真是親密的一家人。鐵弟鐵妹們表示要把今天的相聚寫成文章,發到網上,讓更多的鐵道兵戰友分享和英雄零距離接觸的感受。

英雄張春玉自從傷殘以來,一直無法自己給僵硬的左腿洗腳,穿襪子,是我們英雄的妻子幾十年如一日的為英雄洗腳,穿襪子,盡心盡責的照顧。我再次舉杯代表全國的鐵道兵戰友敬我們鐵道兵戰友,英雄的妻子,謝謝她偉大的愛,無怨無悔的辛勞,幾十年如一日的呵護扶持我們的英雄。

鐵道兵豐碑永存!“鐵道兵硬骨頭戰士”張春玉光榮事蹟永存!

鐵道兵英雄張春玉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