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先養水,培藻是基礎,養底是關鍵——警惕改底風險

現象和特徵:

1.養殖過程中,隨著投餵量增加,殘料和排洩物越來越多,塘底的負荷逐漸加大。這些有機物如不及時採取正本清源的措施進行處理,造成底部嚴重缺氧(有機質的腐爛至少要耗掉總溶氧的50%以上)。

2.關於底改產品的選用,養殖戶易被概念炒作所迷惑。比如增氧型底改、清涼型底改、解毒型底改。這類底改多是以低質石粉為材料做成的吸附型產品,用戶僅憑表面直觀感覺判斷其作用效果,比如用了這類產品後表面看起來水體中的懸浮顆粒少了,水清爽了些,殊不知這些懸浮顆粒被吸附沉積到塘底,就會加重塘底的“負荷”。

弧克 第五代消毒劑 滅弧菌有特效 含有50%過硫酸氫鉀 殺菌消毒改底調水全能王

風險和隱患:

1.塘底有機物耗氧嚴重,容易發生底部泛酸、發熱、發臭、腐敗,滋生致病原和寄生蟲,引起爛鰓、腸炎、缺氧浮頭和各種寄生蟲病等等。

2.概念性底改治標壞本,這些底改用得越多,各種病害、蟲害不僅得不到控制,反而會越來越嚴重!所以使用產品時,理智的選擇是關鍵,不要被“概念”迷惑。否則用了產品,花了成本,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還有副作用。

對策和措施:

1.走出養殖前期底質不髒的誤區:很多養殖戶認為養殖前期投料少,底質不髒,不要養底,其實是錯誤的。雖然前期投料少,但藻類不穩定常大量死亡,沉積塘底,形成大量有機汙染物。同時,魚類多在池塘中下層活動,而中下層正是寄生蟲、病原菌和有毒有害物質最集中的地方,所以魚極易產生慢性中毒和感染病害。所以說前期底質養護不容忽視。

2.養殖中後期,隨著剩餘飼料、糞便、動植物屍體的日積月累,更應清理底部隱患。避免底質腐敗產生很多有害物質,還可抑制病原菌的生長繁殖。將有害物質轉化成營養鹽供藻類吸收,促進藻類生長。增強藻相新陳代謝和產氧能力,穩定pH值和溶氧。實踐證明,採取上述措施行之有效。反之,我們不注重養底,任塘底有機物腐敗,前面所講的因底質腐敗引起的危害,自然而然會發生。特別提示: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的耗氧是暫時的,是可以防控的(補充外源氧降解靈),是變害為益(有機物通過生物合成,可轉化成促進有益藻類生長的營養鹽)。但有機物腐爛耗氧是長期的,是極其有害的隱患,是致病源。

3.中後期改底每10~15天進行一次;高溫天氣(水溫超過35℃)每7~10天1次,但底改產品用量稍減,因塘底水溫偏高,有機物腐爛要比平時快2~3倍,所以使用改底產品應少量多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