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美食溯根源:廣西壯族人尋祖記

壯族,舊稱僮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佈,主要聚居在南方,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佈區。

壯族人民以好唱歌著稱,每年的三月三都是廣西的壯族的歌節。除了唱歌,壯族人民在吃上也很有一套,每到節慶,巧手的壯家人都會煮上一大桌美食招待客人。

品美食溯根源:廣西壯族人尋祖記

壯族飲食十分有特色,因為壯族先民所居住地是稻作文化的故鄉之一,從古至今都盛產稻米,因此,壯族的飲食文化中,稻米和糯米是主角。壯族生食的傳統十分悠久。生食中即有植物,也有動物,甚至活的動物。而且壯族非常喜歡食用各種醃製食品,醃白菜、蘿蔔、芥菜、豬肉、魚肉等等,無所不醃。

下面小編就為您介紹廣西壯族有哪些好吃的美食:

【五色糯米飯】

品美食溯根源:廣西壯族人尋祖記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或清明節時節,廣西各族人民普遍製作五色糯米飯。壯家人十分喜愛五色糯米飯,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穀豐登的象徵。其主要食材是糯米、紫番藤、黃花、楓葉、梔子。這種風味食品與祭祖娛神活動融在一起,充滿著民族、地方情趣。家人、戚友、情人往往共嘗五色糯米飯,自然特別鮮香。

【壯族大粽子】

品美食溯根源:廣西壯族人尋祖記

在廣西區內,粽子的文化又各不相同。南寧及其周邊地區,過年往往會包重達兩斤以上的大型粽子。壯族粽子形狀也比較多樣,除了上述的“孕婦粽”和各地都有的三角粽,還有羊角粽、駝背粽等,在桂北還有因形狀得名的狗頭粽。選料也和其他地區不同,最大的特色就是使用綠豆和板栗入粽,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各種餡料。


【壯家血腸】

品美食溯根源:廣西壯族人尋祖記

血腸是壯族人的傳統美食,宰豬時,用大盆裝些鹽水接血,然後攪拌血液,使其不凝固,拌上剁碎的豬油和洋蔥末、鹽、姜粉、胡椒粉等調料後灌腸,紮緊捆實,放入鍋中煮制即成。切片趁熱食用,或作酸菜時血腸白肉同時放入,血腸味道濃香,油而不膩。

【魚生】

品美食溯根源:廣西壯族人尋祖記

魚生是壯族節日或待客的上餚。橫縣魚生享譽廣西,製作精巧,令人叫絕。盈尺之魚,出水欲飛。去鱗、脫皮、起骨,遊刃有餘,一氣呵成。魚生配料,五光十色,美輪美奐。姜、蔥、蒜、木瓜絲、蘿蔔絲、檸檬絲,絲絲入扣,一絲不苟。

壯族飲食文化很特殊,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由於壯族地區的動植物資源就非常豐富,副食品種更是包羅萬象。不管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土裡長的、水中生的各類可食動植物人們都會拿來烹製。這些副食品資源,主要分為肉和疏菜兩大類。壯族人民還利用糧食、薯芋和豆類加工製成粉絲、粉條、磨芋豆腐、豆腐等副食品。壯族喜食醃、生、酸、辣之物。

品美食溯根源:廣西壯族人尋祖記

壯族是廣西11個世居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約80%以上分佈在百色、河池、南寧、柳州等4市,其中靖西、德保、天等、大新、邕寧、武鳴等45個縣壯族人口占50%以上,廣西也被譽為壯鄉。那麼作為原著居民的壯族人,他們的祖先又是誰呢,廣西的壯族人從哪裡來呢?

品美食溯根源:廣西壯族人尋祖記

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歷史悠久。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是壯族最直接的先民,後來的壯族先民仍被稱為俚、僚、烏滸(烏武)等,南宋時始稱為僮人。新中國成立後改為壯族。

品美食溯根源:廣西壯族人尋祖記

而在壯族人的心裡,他們的祖先是布洛陀。從2005年以來,百色市每年都在田陽縣敢壯山舉行壯族始祖布洛陀祭祀活動。據壯族創世經詩《布洛陀經詩》記述,布洛陀是壯族的“祖公”,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創世神。


布洛陀是壯族先民根據自己對生活的認識,按照自己的理想和願望,把自己的一切智慧、知識、氣魄,都集中地概括在他的身上,使之成為寄託理想、人人擁戴、個個崇敬的民族祖先神。這與“布洛陀”這個名稱在壯語中“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祖公”的含義正相吻合。

品美食溯根源:廣西壯族人尋祖記

駱越是世代生活在嶺南地區的原住民族,是由前期即新石器時代生活在嶺南地區的原始人類發展而來。而布洛陀已被壯學界認定為珠江流域原住民族——壯侗語族諸民族及其先民的人文始祖。駱越起源於布洛陀文化產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並隨著其民族的不斷髮展而傳承下來。按此邏輯推定,布洛陀應是駱越族信奉的始祖;布洛陀文化是駱越文化之根源,駱越始祖王無疑就是布洛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