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用盡全力製造中國金融危機,我們還能買房嗎?

美國正用盡全力製造中國金融危機,我們還能買房嗎?

如果大家對初中歷史還有那麼一丁點印象的話,這裡我想套用初中歷史課上學習美國近現代史的一句話來作為此篇的開頭:

(資本主義制度下)危機只能夠被處理,而不能被消滅。

時光機轉回2007年底開始,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在想盡各種辦法來應對那一場金融危機,政府普遍的做法就是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

美國降息並實行量化寬鬆;

日本實行QQE;

中國4萬億投資計劃;

歐洲大規模降息;

……

後來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貌似只有美國開始走出泥潭,而且大背景仍然是股市接連突破歷史信號、市場最沉重的負債和接連不斷走強的匯率。當然,很明顯地是美國只是爬出一個坑,緊接著又要掉進另外一個坑裡。

沒錯,如首段說到的"危機只能夠被處理,而不能被消滅"。

那麼我們迴歸到眼前。

目前國內其實一直在應對金融危機,捏掉泡沫,努力的不使他發生。而政策方面是我們熟悉的——去槓桿。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去理解金融危機爆發的邏輯和根源,我們來舉個栗子:

GDP = C + I + G +(X-M),即:GDP =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進口;

(用大白話講,就是:老百姓花費的總數+存到銀行的錢+政府的花費+出口到國外總值-從國外進口貨物總值)

但當GDP做為參照數據去衡量經濟情況時,有一個較大的缺陷,用會計學角度來說,就是存貨的問題。簡單來說,我們生產的產品即使沒有出售,也沒有進入流通環節,卻也仍然進入了GDP的核算範圍。

換句話說,這其中是有泡沫的。當這種泡沫達到了無可挽救的地步的時候,其結果可能就是——金融危機。

那麼應對危機的方法也很簡答,既然是通過負債起來了,那麼我們就想辦法降低負債成本就可以了——降息。

中國從2014年11月開始降低基準利率,很多房奴一度還款壓力下降了。

但是大家心裡都明鏡似的——這沒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呀!為啥?"存貨"太多了唄,直接導致資金空轉。

於是乎,咱們開始著手去除"存貨"。2016年,房地產市場又再次迎來一輪價格翻倍狂潮,在"去庫存"的帶動下,三四線城市的房價也開始輪番上漲。

可降低負債成本的速度趕不上負債總規模擴大的速度呀!沒辦法,為了控制總規模,那麼就進行一系列限制。

"提高首付比例""提高購房門檻""限制新房交易週期"……

大夥都在不斷的想辦法抑制負債總規模的擴大,這時就出現了我們最熟悉的——去槓桿

但是市場總是能想出辦法來應對,既然限制了一手房的成本,那就提高二手房價格。於是出現了現在二手房和一手房價格倒掛的怪象。

實在沒有好辦法了,這些手段都無法有效控制負債規模放大,就只能走回當初的老路——基建

稍微看看新聞的知友都知道,最近關於繼續擴大基建投資的想法依舊在。

美國正用盡全力製造中國金融危機,我們還能買房嗎?

不過經濟情況如何,我始終還是相信人的積極能動性的,不斷前行,也不斷改正優化。

曾經,國際金融巨鱷索羅斯在他的著作《金融鍊金術》當中提到了美國經濟中的"里根大循環":

①對富人減稅(發現富人有錢了,但是沒有去消費,邊際消費增長太弱)

②公共事業單位私有化(水,電,石油,刺激消費)

③打壓工會(刺激就業)

④放鬆金融監管,市場化,自由化,私有化(進一步刺激消費)

⑤消減福利支出,醫保和養老保險交由私人管理。(給市場注水)

詳細的就不解釋了,詳細的說完可以寫成一本書。

那麼換成中國的大循環,就是:

①投資(投資基建)

②降息(負債成本過高,降低成本)

③去庫存(消滅過剩資產)

④去槓桿(抑制負債)

⑤再投資(基建)

當然,不同歷史時期,面對的經濟狀況不同,處理手段也不同。

2008年的投資,目的在於刺激生產,維護經濟穩定,結果都跑到房地產上去了,產能激的有點過剩了;

2018年的投資,為了不走老路,提出了"堅決控制房價上漲""引導資金流向實體""去虛向實"的口號,這就是進步。

所以,中國目前的應對方式,預計會和十年前的方式方法相似,只不過細節方面,可能會有所不同,這次應該不會在房地產上留下漏洞了。

但是實際情況如何,我們也只能觀望了。

有才君友情提示:本文禁止轉載到其他平臺,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你們激情轉發~

有才金銀頭條號,為你解讀身邊正在發生的財經大事!

金融圈裡無小事,風裡雨裡,有才等你,老闆,點個關注再走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