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樹馨與江上青的詩文之交(揚州江都大橋鎮)

孫樹韾(1886-1969)字香谷,號澹遠,江都大橋鎮人。

孫香谷自幼聰慧好學,十歲考中秀才,辛亥革命後就讀於民國法政大學,畢業後回鄉從亊教育事業,曾與他人合辦競化小學,開大橋鎮辦學之先河。

從此,開始了他一生教書育人的生涯,先後在大橋鎮第六高等小學,江都縣立中學,揚州平民中學等校做教師。

民國二十二年(1933),孫樹馨應其弟子李靜(李當時任平民中學校長)邀請,特至揚州平民中學任教。其時,江上青(後為我黨皖東北根據地創始人之一,烈士)、顧惠生(後名顧風,莫斯科中山大學畢業,曾任我蘇北二分區專員,解放後首任無錫市長)、江樹峰(江上青之弟)等均在該校任教。孫雖年已半百,但仍孜孜以求,虛心向他們學習,耳濡目染,思想上受到很深影響。

孫樹馨與江上青的詩文之交(揚州江都大橋鎮)

江上青

江上青在學生時期即從事革命活動,曾兩次被國民黨政府逮捕。非人的牢獄生活,使他身心俱受到嚴重摧殘,落下病痛,不得不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回到家鄉揚州,一面治病養病,一面教書育人。由於孫薌谷和江上青兩人同為國文教師,又同住一宿舍,對文學的共同興趣與愛好,使他們很快有了共同語言,而自甘淡泊的瀟灑胸襟,又使這兩位年齡相差25歲的一老一少很快成為忘年交,江上青甚至親切地戲稱孫薌谷為孫大薌谷。他們朝夕相處,融洽友好,教學之餘常常斗室篝燈,從容鬥韻,月夜連床,促膝論詩。江上青覺得從孫薌谷那裡學到了不少古典詩詞方面的知識,使自己在詩詞創作上有了長足進步,而孫薌谷也從江上青那裡潛移默化地接受了革命思想的影響與教育。他們相得益彰,交誼日深,曾共同相約今日塗鴉互贈,為他年留下雪泥鴻爪,故兩人常有詩詞唱和。孫薌谷有一首贈江上青的詩:“萍梗漂流喜乍逢,篝燈促膝罄幽衷。構思久擅生花筆,舉目遙瞻隔岸峰。大地同文資冥討,深閨鬥韻任從容。他年留得鴻泥爪,不惜塗鴉墨倍濃。”江上青亦有《步孫大薌谷賜韻》的詩:“老少何緣一室逢,連床月夜論詩衷。花開花落成知己,江北江南仰岱峰。瀟灑胸襟甘淡泊,輪囷肝膽最雍容。幸隨驥尾登騷雅,情到他年應更濃。”從中可見兩人情誼之一斑。

1937年抗戰開始後,江上青同志奔赴抗日前線,孫香谷亦離開揚州平民中學,回到家鄉大橋鎮設立家庭私塾,服務桑梓,使莘莘學子不致中斷學業。

孫樹馨與江上青的詩文之交(揚州江都大橋鎮)

孫香谷

也許正是在揚州平民中學任教期間,受到了革命思想的薰陶,加之孫香谷本人的知識分子的正義感,所以,在日偽時期,當有人為裝璜門面要他出任偽職時,他寧可自縊以明志,也絕不出山,表現了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民族氣節。然而,當抗戰勝利後,他卻愉快的擔任了新四軍創建的江都中學大橋分校的校董,並多方奔走,四處求援,於1946年初建好校舍,順利辦學。(朱毓麒)

孫樹馨與江上青的詩文之交(揚州江都大橋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