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球迷慶祝奪冠爲什麼一定要去凱旋門?

想做個每日精選一篇書摘的小欄目

從譯文社的書中,摘一些有趣或無趣的內容

今天了第一百六十七篇

也歡迎看到您發來的個人建議

告訴我想讀哪位作家的作品

- 167-

法国球迷庆祝夺冠为什么一定要去凯旋门?
法国球迷庆祝夺冠为什么一定要去凯旋门?

當地時間 7 月 10 日晚,當法國足球隊在俄羅斯世界盃半決賽擊敗比利時,成功躋身最後的決賽後,激動的法國球迷又一次聚集到了香榭麗舍大街,在凱旋門下的戴高樂廣場慶祝勝利。而明天晚上,藍軍又能否在自己的第三次世界盃決賽中擊敗大黑馬克羅地亞隊,隊史第二次奪取世界盃冠軍呢?

不管如何,可以想象,明天晚上的香榭麗舍大街必將又一次被為國家隊助威的球迷擠滿,如果法國隊成功奪冠,戴高樂廣場和凱旋門又將成為球迷們狂歡的最佳背景。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法國人喜歡在這裡慶祝?前幾天和譯文社法語編輯小黃兔聊天的時候正說到這個問題,小黃兔說:豈止是慶祝勝利慶祝國慶,法國人不管搞什麼事,比如鬧革命啦,比如遊行示威啦,必去的地方就是戴高樂廣場、凱旋門。

正好在最近出版的新書《地下巴黎》中,有一章正好解釋了這個問題。今天與大家分享這篇文章。

法国球迷庆祝夺冠为什么一定要去凯旋门?

同時,既然講到世界盃決賽,總得有點彩頭啊,歡迎在文末留言,告訴我你覺得法國和克羅地亞誰能最終奪冠?譯文君將從兩隊的支持者中分別挑選兩位讀者,各送這本美貌的《地下巴黎》一本。留言有效期至 2018 年 7 月 15 日晚 24 時。

為什麼法國人總是在凱旋門前“搞事”?

文|洛朗·多伊奇譯|施珂

摘自|《地下巴黎》之《第二十個世紀:權力大道》

法国球迷庆祝夺冠为什么一定要去凯旋门?

香榭麗舍-克列孟梭①地鐵站……我們還可以在站名上加上“戴高樂”和“丘吉爾”的名字,因為這兩位二戰中的傑出人物的雕像也屹立於此,和一戰中人稱“法蘭西之虎”的克列孟梭的雕像放在一起。儘管香榭麗舍大道的盡頭曾經發生過最為血腥的紛爭,但那裡也肩負了和諧與融洽的使命,位於附近的大小皇宮②便是最好的見證。它們是 1900 年萬國博覽會時建成的,後來成為了來自各國人民交流與溝通的象徵性建築。

法国球迷庆祝夺冠为什么一定要去凯旋门?

左上紅圈為戴高樂廣場,右下紅圈為香榭麗舍-克列孟梭地鐵車站

在這條大道的起始點,不僅僅有代表拿破崙光輝戰績的凱旋門(Arc de triomphe),還有這條大道本身,也因為 1914 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被載入了 20 世紀的史冊。

1920 年,向犧牲的無名將士致敬的風氣大行其道,國民議會建議將這些戰士的墓碑建在先賢祠。然而政府和當時共和國的總統亞歷山大·米勒蘭③似乎對這一建議大為不快。因為他們正在精心籌備另一項計劃:他們想在這一年的 11 月 11 日在先賢祠隆重地奉上萊昂·甘必大④的心臟,這位前總理在第二帝國沒落後曾親手重建了國家防線。同時,這也是為了紀念停戰兩週年和共和國誕生五十週年。

法国球迷庆祝夺冠为什么一定要去凯旋门?

凱旋上的雕塑

一個是當權者的想法,另一個是國民議會的主張,這兩個完全不同的計劃導致了兩個政治派別的出現:左派支持對甘必大的頌揚;而右派則想宣揚對一戰中犧牲士兵的尊重。為了避免正面衝突,米勒蘭總統想到了一個折中的方法:將甘必大的心臟供奉於先賢祠,而在同一天將無名士兵的屍骨葬於凱旋門前的星形廣場下。而事實上,這樣的方法沒能讓任何一方滿意:左派中的極端分子拒絕參加一場“軍人的節日”;右派中的反動分子則叫囂著反對向“非宗教人士”甘必大奉上敬意。

於是,八具來自一戰各個戰場上的法國士兵的遺體被運送到了凡爾登大本營,然後人們隨意選定了其中的一具。這名無名士兵的遺體最終被轉移到了巴黎,並在丹費爾羅什洛廣場舉行了一場晚上的葬禮。

1920 年 11 月 11 日早上,一支由戰爭中的受害者——殘廢軍人、一位寡婦、一位母親和一名孤兒組成的莊嚴的送葬隊伍伴隨著一具放在炮架上的棺木穿過巴黎城。送葬隊伍一行在先賢祠前象徵性地停了一會兒,那裡同一時間正在供奉甘必大的心臟。然後,這支隊伍一路前行,來到凱旋門前,將棺木放了下來。

儘管實際上只有一具士兵的棺木被安放在凱旋門下,然而這一充滿象徵意義的舉動卻緩和了正集體沉浸在哀痛中的法國人民的情緒,也讓那些失去了父親、兒子或是兄弟,且不知道他們的屍體是消失在戰壕、沼澤地還是轟炸中的家庭有了聊以慰藉的寄情之地。

這一極具政治手腕的兩全之策不僅將凱旋門變成了一處莊嚴的墓地,還產生了另一個具有強烈象徵意義的結果:這一無名戰士的墓地的設立促成了凱旋門徹底的關閉。從此以後,所有的遊行隊伍都無法從凱旋門底下經過。那一年的送葬隊伍可能是人們看到的最後一次通過凱旋門的遊行了!

1940 年 9 月,一支德國軍隊在香榭麗舍大道上列隊行進,他們早就希望能有一天從凱旋門下走過,但是這一願望被殘酷地打擊了,最後不得不失望而回。

1944 年 8 月 26 日,巴黎人民看到他們敬愛的戴高樂將軍滿臉喜悅,步履輕快地從香榭麗舍大道的這一頭一路下行至協和廣場。

“這真是一片人的海洋!”戴高樂將軍看著歡慶勝利的遊行人潮自言自語道。

法国球迷庆祝夺冠为什么一定要去凯旋门?

慶祝巴黎解放的法國民眾

站在窗戶前、陽臺上、屋頂上,還有爬在梯子上、路燈上的巴黎人民都想在這個陽光普照的日子裡,伴著飄揚的三色旗,參與這歷史性的時刻。槍炮聲在協和廣場齊鳴,象徵著最後一場戰役的迴響,引發了一陣小小的騷動。但很快,市民們就恢復了鎮定,向著拉響最後一聲炮響的巴黎聖母院進發。

1970 年,人們將星形廣場更名為剛剛故去的戴高樂將軍的名字(戴高樂廣場,Place Charles de Gaulle),而政府也將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無名士兵的紀念和對這位自由法蘭西創建者的懷念結合在了一起。

法国球迷庆祝夺冠为什么一定要去凯旋门?

如今,儘管最後一批戰死沙場的士兵們的遺體已不知去向,但是在戰爭中犧牲的所有戰士每天晚上都會被人們懷念和追憶。墓碑前燃起的火焰象徵著對他們永不磨滅的記憶。

每年的 7 月 14 日國慶節那天,法蘭西共和國都要在香榭麗舍大道舉行代表著國家、榮譽和軍隊的遊行。所以法國人民總是要聚集於此來慶祝歷史上最重要的時刻嗎?1944 年洶湧的人潮在這裡慶祝戴高樂將軍為巴黎贏得了自由;1968 年 5 月 30 日(是指法國“五月風暴”,即 1968 年 5 - 6 月在法國爆發的一場學生罷課、工人罷工的群眾運動。5 月 30 日戴高樂發表講演,宣佈解散議會,重新舉行全國選舉。至此,各地風潮趨於平靜。6 月下旬戴高樂派在選舉中贏得大多數席位。),幾十萬巴黎人民聚集於此表示對戴高樂總統的支持;1998 年,又有大批市民在這裡慶祝齊達內帶領的法國足球隊獲得當年世界盃的冠軍!儘管每次在這裡歡慶的事件和人群不同,然而這條大道至高無上的地位卻始終不曾改變。

法国球迷庆祝夺冠为什么一定要去凯旋门?

慶祝法國國慶的隊伍

法国球迷庆祝夺冠为什么一定要去凯旋门?

法國獲得 1998 年世界盃冠軍當晚,凱旋門上

投射的“感謝藍軍”、“感謝齊祖”的影像

當然,位於星形廣場和戰爭紀念地圓形廣場之間的香榭麗舍大道也兼容幷蓄了歷史的記憶與現代的面貌。如今,奢侈品貿易成了這條大道上的鮮明標識。我們可以跟隨薩沙·吉特里(法國演員,劇作家)的腳步,在他導演的著名影片《回到香榭麗舍》中一睹這條富有傳奇色彩的大街……

註釋 1:克列孟梭(1841 - 1929),法國政治家、新聞記者,第三共和國總理,法國近代史上少數幾個最負盛名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政治生涯延續了半個多世紀,與法國多次重大政治事件緊密相連。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的勝利和凡爾賽和約的簽訂作出重要貢獻,被當時歐洲人稱為“勝利之父”。

註釋 2:巴黎大皇宮和巴黎小皇宮都曾是 1900 年世界博覽會展覽場。如今大皇宮變成了一個公共展覽廳,並且還會舉行各式各樣的大型節慶活動;而小皇宮則成為了一座美術館。

註釋 3:亞歷山大·米勒蘭(1859 - 1943),法國律師和政治家。1920年出任法國總理。後來以溫和派聯盟領袖的資格當選共和國總統(1920- 1924)。

註釋 4:萊昂·甘必大(1838 - 1882),法蘭西第二帝國末期和第三共和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他為粉碎舊王朝復辟陰謀、建立和鞏固第三共和國作出了貢獻。

(完)

相關圖書推薦

法国球迷庆祝夺冠为什么一定要去凯旋门?

(點擊上圖即可購買,隨書附贈四張明信片和一張景點貼紙)

《地下巴黎》

[法] 洛朗·多伊奇|著

施珂|譯

名叫新橋的橋卻是塞納河上最古老的橋。巴士底獄先後關押過大文豪伏爾泰和薩德爵士。巴黎的第一個證券交易竟然誕生在一座橋上。巴黎的源頭不在市中心的西岱島,而在楠泰爾市。埃菲爾鐵塔底下長眠的是 2000 年前和愷撒軍隊作戰的高盧將士。這些你萬萬想不到的歷史小八卦全都彙集在這本非典型性旅遊手冊中。

作者洛朗·多伊奇帶你乘地鐵,遊小巷,發現一個與眾不同的巴黎。21 個地鐵站,21 個世紀,暢遊古今巴黎!

戳以下標題可跳轉至最近五期的篇目

每日讀第162期

不公開者的出版

每日讀第163期

遊戲成癮是“精神疾病”?重讀了一遍福柯《精神疾病的歷史構成》

每日讀第164期

在中國,恐怕很少有地方娶老婆的成本會比上海更高。

每日讀第165期

卡夫卡誕辰的這一天,來聽聽納博科夫如何解讀他的代表作

每日讀第166期

克勞德·朗茲曼,他記錄了人類歷史上最墮落的

法国球迷庆祝夺冠为什么一定要去凯旋门?

海譯文

文學|社科|學術

名家|名作|名譯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