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巨頭集體上市,製造業布局IoT的最佳時機已到

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消費升級,還是製造業轉型,都與IoT密不可分。跳出“唯技術”的視角,IoT帶來得更多的是消費者或者製造業解決各種問題的深度和效率的改進。

多家巨頭集體上市,製造業佈局IoT的最佳時機已到

在物聯網圈浸泡已久的各位,料想都會非常關注IoT的整體動向,最近的一批事件將迷霧層層撥開,主流動向的輪廓似乎漸漸清晰:

●小米在港IPO發行價最終定在17港元/股,小米上市估值約為540億美元,將於明天(7月9日)正式掛牌。

●經由“綠色通道”快速過會的工業富聯,在上市3天便開始一路下挫,走出巨大的下跌拋物線,跌幅超過30%。

●收購了摩拜之後的美團同樣啟動了赴港IPO,公開信息顯示,美團上輪融資是2017年10月,估值300億美元。

●在三大運營商卯足了勁佈局5G的同時,中國鐵塔已獲得港交所上市委員會的正式批准,最快預計7月26日掛牌,高盛對其的估值為2690~3400億元。

小米、富士康、摩拜…都是IoT領域的重點企業,上述公司引發的連鎖反應仍在持續,並由此在業內引發了頗多討論。尤其在小米估值“減半”和工業富聯股價“暴跌”之後,物聯網領域是否還值得投入,接下來如何進行合理佈局,這一略顯沉重的話題引發了業內不同的思考和意見。因此,通過本文分享一些我的粗淺思考:

●這些公司的集體上市對IoT意味著什麼?

●IoT未來的走勢該如何判斷?

●為什麼當下是佈局IoT的最佳時機?

1 大批企業將與IoT發生關係

從整體趨勢上來講,物聯網是由一個技術與需求構成的合力推動,具有自身發展週期限制的螺旋式漸進領域,從物聯網概念誕生至今,業內已經迎來了一波接一波的上市浪潮。

1991年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了物聯網這個名詞,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發佈《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2009年IBM提出智慧地球,同時,物聯網這一新興趨勢在國內逐步升溫,迅速發酵。

在技術大刀闊斧發展的同時,相伴的是一批批傳感器、RFID、智慧城市企業的先後上市。如今RFID和智慧城市企業均已步入成熟期,涉及RFID相關業務的上市已達30餘家,涉足智慧城市的上市公司更是多達近百家。

在隨後的發展歷程中,產業的迭代速度明顯提升。未來幾年,我們很有可能見證一批創立於2010年之後,圍繞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消費端IoT平臺進行佈局的IoT企業進入上市階段。小米已經在追逐自己的硬件巔峰夢,歐瑞博、艾拉物聯、博聯們的IPO計劃還遠嗎?

無疑,二級市場對於這批物聯網企業的估值,直接影響著尚在蹣跚學步階段的IoT初創企業的生存狀態。當下的智能家居、工業物聯網,隨後的低功耗廣域網、物聯網安全、AI芯片、邊緣智能、工業大數據等領域,都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

通過近期二級市場對於小米和工業富聯的冷靜反饋,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雖然二級市場有更多資源可以支持企業的長期發展,但也要求企業必須按照二級市場的固有規則和價值觀行事。

一方面硬套概念和密集炒作不一定是加分項,還有可能適得其反;另一方面,二級市場不會承擔來自一級市場的估值壓力,企業要用“真槍實彈”的事實數據與合法合規來打“赤膊戰”。

與其在迷茫和多變的行情中焦慮,不如緊緊抓牢萬變中的不變來堅定信心。無論市場對於物聯網企業的現有估值如何認定,IoT作為技術與需求雙重驅動型賽道的本質不會變化,IoT為市場持續輸出全新方法論的本質也不會變。

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消費升級,還是製造業轉型,都與IoT密不可分。

跳出“唯技術”的視角,IoT帶來得更多的是消費者或者製造業解決各種問題的深度和效率的改進。以製造業為例,早在2010年,我國就已成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未來,這一地位不會變化,但當國內勞動人口出現劉易斯拐點之後,製造業“大而不強”的問題勢必要正面應對。

根據官方數據,2010年美國製造業總產值僅僅比中國低0.4%,中國製造業從業人數為11444.5萬人,而美國製造業只僱傭了1150萬名工人,約為中國的十分之一。

在這一龐大的“存量”市場中,蘊含著巨大的“增量”機遇。工業機器人、工業雲平臺、兩化融合技術以及各種垂直行業APP,都是為了更好的解決製造業現有瓶頸問題、提質增效服務。

從產業環節的角度來看,IoT的演進帶來了方法論層面的變革。

以目前炙手可熱的芯片為例,原有通用性芯片的發展思路顯然不能滿足萬物互聯的需求。現有產能根本無法滿足IoT的大量部署,同時,IoT芯片需要為不同場景的應用量身定製,算法更優化、功耗與成本更低都是顯而易見的細化方向。

因此,IoT為下一代芯片的演進帶來了全新的方法論,就是針對不同場景研發針對不同垂直領域的芯片。與之相應的事實是,你看到越來越多的IoT公司正在自行研發芯片,滿足智能家居、智能音箱、智能攝像頭、自動駕駛汽車等特定場景的應用。

從大國博弈的角度來看,中國不可能在高科技方面讓步,IoT作為智能化的重要抓手,事關未來諸多層面的話語權。

在此前的文章《從IoT視角解讀中美貿易之爭,守住生態命門,重構全球化版圖》中,我曾經分析過,美國對華貿易戰的理論基礎之一,就是經濟學家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提出的關於兩國貿易模型的思考。

他提出,當一個國家在以前並沒有比較優勢的行業(比如高科技),突然取得生產力的巨大進步時,貿易未必會再是雙方受益的,(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進步)有可能永久的損害美國利益。

所以,美國對於“中國製造2025”尤其緊張,在美方清單中包含的某些高科技產品,中國根本還沒對美國出口,比如中國自己的大飛機還沒造出來,美國就已經開始加徵關稅。正如上文提到,作為製造業轉型的翹板和AI等技術落地場景的重要支撐,IoT領域的持續變革對於產業結構優化尤為關鍵。

看到了中國在IoT領域的發展潛力與勢頭,最近知名市場研究機構IDC與GSMA均給予中國物聯網市場正面評價。

IDC報告名為《2018年上半年全球物聯網支出指南》,GSMA報告名為《大中華區引領全球工業物聯網發展與創新》。

多家巨頭集體上市,製造業佈局IoT的最佳時機已到

據IDC分析,到2022年全球物聯網支出將達到1.2萬億美元,2017年至2022年期間複合年增長率CAGR為13.6%。其中,中國物聯網支出規模將達到3千億美元,在全球的物聯網市場中佔比超過1/4,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物聯網市場。

多家巨頭集體上市,製造業佈局IoT的最佳時機已到

GSMA預估,到2025年,全球工業物聯網連接數將達到138億,其中大中華地區的連接數約為41億,約佔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一。

2 能見度提升,IoT無懼真實

再來說說由小米與工業富聯等公司扎堆上市所激起的漣漪。

我們都知道,對於早期企業進行估值是很困難的一件事,而且經常是一個主觀的過程,需要在數據不充分的情況下根據假設進行判斷。

小米與工業富聯的上市,對於物聯網領域的最大意義在於,提升了IoT企業估值的能見度,並且褪去噱頭和炒作的把戲,讓IoT在資本市場洗盡鉛華,以真實的面貌被對待和評價。

先從小米說起。早先各種市場傳言則稱,小米的估值為700-1000億美元,雷軍曾說“總不致於550億美元都不值”,沒想到一語成地。小米在上市前通過媒體過度炒作公司估值,這一涉嫌有違“靜默期”法律要求的做法,不禁讓人擔憂其長期發展的底氣。

多家巨頭集體上市,製造業佈局IoT的最佳時機已到

對於小米的估值,爭論的焦點在於如何定義小米公司。雷軍和公司管理層對外傳達的是,小米是一家純正的互聯網公司。

但從小米披露的實際業績中,報告期內,互聯網服務業務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4.8%、9.6%和8.6%,主要來自於廣告推廣和移動遊戲業務。來自智能手機的銷售收入分別為537.15億元、487.64億元和805.64億元,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0.40%、71.26%和70.28%。

小米是互聯網公司的這一定位很難達成共識,畢竟金融是一門科學,企業估值更是一項以數據為“準繩”的技術活。

把小米定義為IoT新消費與新零售公司恐怕更為準確。根據國金證券研究所預測,3年內小米超過50%的營業利潤有可能來自於消費IoT業務線。

小米的宏偉目標是促進各種智能家居產品間的互聯互通,利用IoT平臺構建豐富的生活場景,用大數據實現用戶間的交叉引流。但從數據監測的結果來看,當前消費者購買智能家電主要仍是嚐鮮心態,使用一段時間之後便迴歸到產品的基本功能,不再為廠家引導的智能聯網能力貢獻興趣和有效數據。

因此,判斷小米生態鏈的業務發展,不得不暫時拋開“智能互聯”的概念,迴歸到消費電子產品的本質。

小米的核心優勢在於通過前期積累的大量消費者數據,精準進行用戶畫像和反向產品定義,打造隨意購買而不會出錯的科技消費品。

相較於傳統消費品公司,小米已積累了超過230PB海量的用戶數據,其中既包括了性別、年齡、地域等用戶畫像數據,也包括興趣愛好、上網行為等用戶行為數據,以及體型、運動量、睡眠和基礎代謝等健康數據。

多家巨頭集體上市,製造業佈局IoT的最佳時機已到

小米通過積極利用自有的數據資源,把握消費者喜好逆向設計產品,並在線下店選址、商品組合和配貨上進行探索,做到外觀、配件、包裝等風格一貫,功能與型號精簡。儘量選擇不冒風險,不需要教育消費者的產品,以滿足中低端大規模普適性需求為目標,確保能有一個足夠大的用戶池,減少試錯成本,提高底層基數。

基於這種發展路線,小米不太可能引起IoT消費電子產品的創新與變革,而是通過“降維攻擊”,促進製造與銷售環節的效率提升。

對於部分傳統小家電和生活耗材產品,製造端市場份額分散,分銷渠道層級複雜、終端加價率高,採用小米思維進行革傳統模式的命,很容易切得一塊市場蛋糕。

對於新型IoT電子消費品,包括智能手環、智能音箱、平衡車等,因為產業鏈較新,小米從一開始便運用在手機供應鏈端積累的資源優勢,以低價切入市場,培養消費者使用習慣。79元智能手環,299元智能音箱,小米成功的把千元定位的智能新品拉低到百元接地氣的售價。

但低價佔領現有市場,並不意味著就能擁抱未來。消費電子產品具有天然的用戶圈層,在低價嚐鮮之後,很大一部分消費者仍將回到自己所在的圈層,購買品質和價格與其口味相符的產品。若想改變用戶的“固有圈層”,其難度相當與抵抗科技圈的“階級固化”。

在小米的盈利模式尚未完全成型與驗證之時,想獲得1000億美元市值,至少還需要2-3年。作為登陸國際資本市場的身先士卒者,小米的經歷為我們合理判斷IoT在消費端的發展現狀以及二級市場的評判標準,建立了清晰的認知。

目前很多IoT企業還難以找到適合的可比對標公司,而在資本市場中,公司定位和行業歸屬問題的判斷,並不取決於管理層的一廂情願,而是要用事實和業績來說話。

與小米的情況頗為不同,經由“綠色通道”快速上市的工業富聯,在上市交易前,多家機構在測算其估值時,認為總市值有望達到6000億元,上市後工業富聯市值的確也曾一度高達5000億元。

好景不長,在其上市3天后,工業富聯股價開始一路下挫,從6月13日的最高點每股26.36元下跌到了7月6日的每股17.23元,跌幅超過30%,市值下跌接近1600億元,有媒體調侃稱已經跌去了整整一箇中國聯通。

上市之時,工業富聯對自身的定位有了全新的解讀,她對自己的認知已經脫離了“當下時刻”的純粹代工廠和製造商身份,而是昇華到了“面向未來”的綜合方案提供商的高度,提供工業互聯網IIoT方案與服務。

2017年,工業富聯跟隨著大批工業互聯網操作系統的腳步,開發了自有IIoT平臺BEACON,探索將數字技術與其3C設備、零件、通路等領域的專業優勢結合,向行業領先的工業互聯網公司轉型。

但實現可供自身使用的IIoT平臺,和實現可供3C電子製造行業使用的IIoT平臺,是徹底不同的兩件事。實現可供3C電子製造行業使用的IIoT平臺,和實現可供其它垂直行業使用的IIoT平臺,又是徹底不同的兩件事。

從實際情況來看,工業富聯顯然距離工業互聯網平臺型企業的願景尚遠,整體上難以擺脫一箇中低端加工企業的窠臼,加之受到蘋果訂單量全球銳減20%,以及整體市場環境的影響,在當前階段出現暴跌並不意外。

根據香港某證券公司測算,工業富聯還要從當前股價下跌近30%才能吸引到投資者。

在此前的文章《GE撞得頭破血流的工業互聯網之路,富士康試圖走到底?》中,我曾經提到,就工業互聯網自身而言,其平臺化發展的可行性尚未充分自證。

雖然工業互聯網雲平臺看似成為了各家制造企業的必選項,開展得如火如荼,但是不同企業所處環境和自身情況有很大差異,發展階段和實際痛點也有不同,導致各個企業之間的成功經驗和模式難以快速複製。加之各個企業對自身數據安全性與私密性的考慮,目前IIoT平臺仍舊以項目式定製化的方式推進IIoT的部署,並未形成整合所有應用的通用型能力平臺。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製造企業用實踐證明了相反的結論,工業數字化是垂直的、碎片的。

無論是對於消費物聯網還是工業物聯網,除了要有耐心,還是要有耐心。

3 為什麼IoT in All的時機已到?

我認為當下是佈局IoT的最佳時機,原因有二。

首先,從產業基礎設施升級的角度來看,往往當底層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全新的機遇會逐漸顯現出來,當下觸發這一變革的正是5G。

各大運營商對於5G基礎設施的佈局已經啟動,根據愛立信、GSMA等機構預測,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製造業…僅僅是5G應用的開始,她將帶動智能設備的爆發,進而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

如果說此前的移動通信主要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通信問題,隨著5G的到來,大家徹底將目標指向了萬物互聯,預計千億量級的設備將接入5G網絡。比如,5G一個重要行業應用就是面向工業物聯網IIoT的5G NR專用網URLLC。

GSMA與GTI共同發佈的《中國5G:典型行業應用》報告顯示,國內三大運營商正在大規模地進行5G外場試驗,工業應用需求的滿足首當其衝。據預測,到2025年中國將擁有4.3億個5G連接,佔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

多家巨頭集體上市,製造業佈局IoT的最佳時機已到

全球第一個5G商用網路預計最快2018年底,或是2019年初即將推出,《愛立信移動趨勢報告》顯示,從2017至2023年,全球移動網絡流量預計將成長8倍。

流量的快速增長釋放了數據應用的更多可能性,這為依託於大數據資源進行智能決策的物聯網、人工智能、商業智能等應用,挖掘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多家巨頭集體上市,製造業佈局IoT的最佳時機已到

其次,從人才湧動流向的角度來看,來自智能手機企業、傳統諮詢公司、系統集成公司的人才正在湧入IoT領域。

根據Canalys發佈的中國手機市場報告,2018年第1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為9,100萬部,較上年同期下滑了21%。中國信通院的報告則顯示,今年1-3月,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8,737萬部,同比下降26.1%。

智能手機銷量的下行趨勢,導致大量擁有智能手機設計、加工與研發能力的人才進入IoT消費電子領域,他們憑藉早期在手機端積累的各類資源和管理能力,在IoT消費產品端發展可謂駕輕就熟。

另一方面,面對製造業升級轉型的需求,傳統諮詢公司、企業服務公司、系統集成商、設備製造商的大批人才進入工業互聯網賽道,為整個行業帶來了充足的專業知識和配套設施,形成正向循環。

這些人才的入局,導致物聯網企業的能力進一步分化。面向未來,我更看好那些具備“一線一面”能力的企業,“一線”是指能夠在垂直行業做深做透,具備產品形態和製造工藝的縱向技術壁壘,“一面”是指在垂直行業能力的基礎上,具備生態視野和開放心胸,致力打造橫向賦能平臺。可以判斷,下一波BAT一定會在IoT領域的某個隱性賽道誕生。

當然,在沿著IoT之路前進的過程中,困難隨時都有。尤其在整個中國處在“至暗時刻”的階段,大家面臨的困難是普遍性的,很難獨善其身。

首當其衝的便是資本寒冬,雖然這個說法過去年年有,但今年似乎特別冷。根據投中研究院統計,今年一季度,中國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VC/PE只有103家完成募資,同比減少54.82%;募資規模為110.3億美元,同比下降74.85%。4月情況更糟,完成募資的VC/PE數量同比下降69.41%,募資規模同比下降85.78%。

投資人正在變得空前謹慎,相應地,比投資人更為謹慎的,正是物聯網領域的一線從業者們。IoT企業的發展,普遍都具有較長的週期,只有具備深度產業智慧、深刻認知、眼光長遠、足夠耐心的專業投資人才具備陪伴物聯網企業一直走下去的特質和能力。

資本寒冬的到來並不是偶發性事件,這是市場整體降噪的必然過程。私募股權,無論是風險投資還是槓桿收購,都起源於美國。回顧歷史,美國投資界則早已見慣了繁榮與蕭條的多次潮起潮落,分別在1970年代,1990年代早期,千禧年前後,和2010年代後期經歷了多次募資規模的急劇下降,但歷次均已繁榮終結。

多家巨頭集體上市,製造業佈局IoT的最佳時機已到

凡事一體兩面,早在1998年巴菲特在演講中就曾提到《對我而言,市場下跌是利好》。真正有價值的好東西從來都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對產業的方向感和整體規劃具備深刻認知,又有強烈使命感的物聯網從業者最為善於把握風險中蘊含的機遇。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無論是人才、資源還是資本,最終都會找到出路,進入到本該進入的科技格局與業界地位之中。

本文小結:

1.無論市場對於物聯網企業的現有估值如何認定,IoT作為技術與需求雙重驅動型賽道的本質不會變化,IoT為市場持續輸出全新方法論的本質也不會變。

2.小米與工業富聯的上市,對於物聯網領域的最大意義在於,提升了IoT企業估值的能見度,並且洗盡鉛華、重現真實。

3. 當下是佈局IoT的最佳時機,原因有二。首先,從產業基礎設施升級的角度來看,往往當底層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全新的機遇會逐漸顯現出來,當下觸發這一變革的正是5G。其次,從人才湧動流向的角度來看,來自智能手機企業、傳統諮詢公司、系統集成公司的人才正在湧入IoT領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