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選貨幣基金,掌握這4個技巧就夠了!

數據顯示,受制於A股市場低迷、投資信心不足等方面影響,二季度我國股票型、混合型公募基金,分別鉅虧665.48億元和911.84億元,以分散風險著稱的FOF基金,也微虧了1.04億元。但這“萬綠叢中”,貨幣基金卻成為了“一點紅”,以盈利820.8億元的盈利一騎絕塵。

2013年餘額寶的崛起,帶動了貨幣基金的火爆。貨幣基金具有投資門檻低、手續費低、每天有收益、安全性高、靈活存儲等特點,養一隻“貨基”,幾乎成為了大眾理財的必備技能。

挑選貨幣基金,掌握這4個技巧就夠了!

雖然貨幣基金每天都有收益,但並不是每天的收益都一樣。貨基主要的投資方向是短期國債、央行票據、銀行承兌匯、大額存單等,這些本質上都是期限在一年以內的貨幣市場工具,屬於短期債。所以說,市場中如果缺錢,貨基的收益率就相對高,反之則較低。

針對上述這個特點,我們可以歸納出4條貨基投資的技巧。

1、期末階段,收益躥升

每個季度末,尤其是半年末、年末階段,貨幣基金收益往往較高,業內稱之為“期末效應”。我們可以觀察一下6月下半月這段時間,很多貨基的每萬份收益都會出現突然的上漲,有些甚至能竄到2元、3元以上,如圖:

挑選貨幣基金,掌握這4個技巧就夠了!

挑選貨幣基金,掌握這4個技巧就夠了!

這是因為,央行會在每個期末(季度末、半年末、年末)對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流動性、風險控制等方面的綜合考核,銀行一般都會回籠資金,因此市場會比較缺錢,借錢利率就高,貨幣基金的收益自然就水漲船高。

知道這個規律,我們就可以提前做一些資金規劃。比如我想在年底買輛車,但如果不是那麼著急的話,可以先把購車款買成貨幣基金,博取年末階段的高收益,等年初之後再買,沒準就能賺一臺導航儀出來。

2、央媽緊縮,收益變高

央行被稱為金融機構戲稱為“央媽”,其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市場資金的流動性。

“央媽”一旦採取加息、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這兩項措施,意味著“收緊銀根”,市場中的錢會變少,貨幣基金的收益就會相應提高。反之,降息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是釋放流動性的舉措,市場中的錢會變多,貨基的收益率則會降低。

當然,央行調整市場流動性的手段不止上述兩種,比如近期展開的5020億“中期借貸便利(MLF) ”操作,也可視為向市場“放水”的行為,但作為普通人,我們沒必要關注過多,只需要留意財經頭條新聞就好。

挑選貨幣基金,掌握這4個技巧就夠了!

3、股債低迷,貨基有戲

很多普通投資者只盯著股市和債市,但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這兩個市場都沒什麼好的投資機會,比如最近兩年的4、5月份,一方面央行收緊流動性,另一方面監管要求去金融槓桿,所以市場都很缺錢,導致股市、債市表現不佳。

我們前面說過,市場流動性收緊,對貨幣基金而言是利好,從過往數據來看,這段時間貨基的“七日年化”大多都達到了4%甚至4.5%以上。所以,當你發現這段時間股市、債市沒什麼機會,不如去看看貨基,沒準會有驚喜。

4、期末階段,以大換小

有研究機構發現,規模在2億元~5億元的貨幣基金,平時的收益不如5億元以上的基金穩定,但“期末效應”卻更加明顯,也就是季末、半年末、年末的收益更高。

基於這個規律,建議平時可持有規模在5億元以上的貨幣基金,以求收益的穩定,到了期末時,可以考慮暫時換成規模在2億~5億元的貨基,博取更高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規模更小的貨基,比如1億元以下的“迷你”貨基,期末階段的收益可能更高,個別甚至能達到每萬份收益5元之多,但這類基金易遭受擠兌風險,且被清盤概率較高,建議慎買。

挑選貨幣基金,掌握這4個技巧就夠了!

最後提醒大家,貨幣基金雖然安全、靈活、收益穩定,但並不適宜做長期的投資,而只適合作為零錢、活錢的理財方式。長期投資,還需要選擇潛在回報較高,或者本身收益相對較高的金融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