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很精彩,但爲什麼輸錢的總是我?

世界盃既是球迷的節日,又是賭徒的節(劫)日。看著朋友圈曬出的中獎單,你是不是感嘆為什麼贏錢的總是別人,而輸錢的總是我?

世界盃很精彩,但為什麼輸錢的總是我?

猜球賽輸贏是件很奇妙的事情。一條只對海草感興趣的章魚,竟能成為最後的大贏家;而對各個球隊如數家珍的球迷,到頭來可能虧得一塌糊塗。

為什麼在賭球這件事中,受傷的總是我?小金要從心理和博弈的角度,為大家解釋一下虧錢的原因。

損失規避:為了回本,越虧越多

“損失規避”是消費心理學中的概念。這個概念指出,人們對“失去”比對“得到”要敏感得多。

比如,你撿到100元的開心,可能遠不及丟掉100元的鬱悶來的明顯。再比如你炒股,如果賺了5000塊,你當然會開心,但整體感覺談不上興奮;而如果炒股賠了5000塊,卻往往虧的“肝兒疼”?

曾有研究人員表明,人們損失1萬元時產生的鬱悶,基本相當於賺到2萬元時產生的快樂,也就是說對同一件事物而言,失去的痛苦幾乎等於兩倍得到時的快樂。

這是因為,人們在面對潛在的收益或損失時,會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決策狀態。

世界盃很精彩,但為什麼輸錢的總是我?

最典型就是買彩票和賭博。很多賭徒之所以深陷賭局,不能自拔,就是因為剛開始只輸了一點錢,為了撈回本錢,結果越輸越多、越輸越賭,最後輸的只剩條內褲。這本質上,也是”損失規避的心理在作祟。

阿根廷、德國、巴西三場大冷門,可能令你小組賽就“損失慘重”,但千萬不要為了回本,押更多的錢——在賭球中,經常有人這麼玩:如果押錯了球隊,輸了錢,下一場就把賭注翻倍,如果再輸了就再翻倍,以求最後一把回本。但實際的情況是,這麼玩可能讓你賠的更快,除非你有無限多的資金。

另外,我們散戶炒股時喜歡做短線,股票如果漲了往往立即賣掉落袋為安,所以真正賺錢的股票,小散是拿不住的;而如果賠了則不願止損賣出,而是被動持有。有統計顯示,股民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遠比持有獲利股票的時間長得多。這也是“損失規避”的外在表現。

賭徒謬誤:賭徒總愛“想當然”

咱們先做個拋硬幣的小遊戲:假設你押的是硬幣的背面,但我連續拋了10次,結果每次都是正面朝上,那麼我在拋第11次時,你還會繼續押背面嗎?你會去賭自己真就這麼“背”嗎?

表面上看,連續10次都是正面,那麼接下來拋出背面的概率應該越來越高。但事實上,雖然連續10次都是正面,並不會提高第11次是背面的概率。真相是:無論同一面連續出現了多少次,每一輪拋硬幣正反面的概率,都各是50%,這個概率永遠不會改變。行為經濟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賭徒謬誤”。

為什麼在我們身上會出現“賭徒謬誤”?因為人們會把概率學上的“隨機”,錯誤地等同於“均勻”。

世界盃很精彩,但為什麼輸錢的總是我?

如果在一段時間內,某件事的結果不按均勻排列,我們就會想當然的認為,未來這件事會盡快往“抹平”的方向發展,但其實,每次的結果都是相對獨立的。

比如這次世界盃,德國隊小組賽第一場就輸了,那我們會想當然的認為下一場球,德國的贏面會變大。但真實的情況是,德國隊的每一場球,都是一場相對獨立的比賽,不會因為上一場輸了,就一定會增加下一場贏球的概率。

再舉個足彩的例子。有的人會認真記錄每期的開獎規律,畫出趨勢圖;也有人常年死守冷門,認為某隻弱旅一定會創造一個大冷門。但賭徒謬誤告訴我們,每個結果都是獨立的,這種死守能否有結果,最終仍只能歸咎於運氣。

世界盃很精彩,但為什麼輸錢的總是我?

總之,在競猜中終保持客觀和理性並不簡單,你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過多加入主觀意願。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慾望,乾脆就不玩競彩,至少這樣不會造成金錢的損失——踏踏實實欣賞純粹的足球盛宴,也挺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