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半天,區塊鏈到底解決了什麼問題?

區塊鏈解決的是“信任”問題

為什麼現在介紹區塊鏈的文章很多,但很多人仍覺得一頭霧水?因為這些文章都太注重技術細節的描述,即便語言再白話、內容再通俗,對99%的普通人而言,意義都不大。

刷朋友圈的大爺大媽,並不需要懂TCP/IP協議,掃碼買雞蛋灌餅的上班族,也無需瞭解移動支付原理。複雜的底層技術從來就不是普通人應該關心的方面。

那區塊鏈到底有什麼用呢?如果說互聯網技術主要解決了通訊問題,那麼區塊鏈技術主要解決的就是信任問題。

說了半天,區塊鏈到底解決了什麼問題?

聽到這你肯定還是一頭霧水,我們舉個栗子。

最近世界盃激戰火熱,本週六有場重頭戲,1/8決賽,法國VS阿根廷。小金說法國一定贏,老金說阿根廷一定贏。為了表明各自的決心,小金翻箱倒櫃找出僅有的20元,做了押注,老金也豁出去了,從媳婦口袋裡偷了20元進行押注。但是雙方都懷疑對方賭品不好,擔心賴賬,於是他們請來一位公證人,將40元交他保管,誰贏了這錢就歸誰。

結果,比賽當晚,公證人攜40元鉅款出逃......

WTF...人和人最基本的信任哪去了???

解決信任的方式之一:智能合約

如果結合區塊鏈技術,小金和老金就可以保住這40元鉅款,解決方案是利用”智能合約“來實現公平競彩。

倆人先把各自的20元錢打到一個”智能合約“的賬戶裡,這個合約不被任何人控制,只會被合約的代碼控制。在寫好“智能合約”的代碼之後,把代碼放到一個區塊鏈上去運行,等比賽結果出來之後,代碼自動執行,誰也賴不了賬,誰也無法捲款。老金和小金無需互相相信,憑藉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屬性就能解決信任為題。

智能合約是區塊鏈的典型應用,代表技術是以太坊(Ethereum)。

說了半天,區塊鏈到底解決了什麼問題?

簡單來說,我們可以將合同以可編程的代碼形式,放到區塊鏈上,由代碼自動生效、執行和結束,這個過程不需要任何的組織和個人來監督執行、不需要事前審查和高昂的預付成本,任何人都可以使用這種方式參與到經濟活動中,這就是所謂的智能合約。

智能合約的運用日趨廣泛,比如在國際貿易活動中,“信用證”一般由銀行開具,銀行充當的是可信第三方的角色。而如今,大量的國際信用證開始使用區塊鏈技術來做。

解決信任的方式之二、支付與結算

區塊鏈技術問世之前,任何交易活動都需要有一箇中介,否則,一群不存在信任關係的陌生人,根本無法達成交易。但是這種中介中心化的交易,存在交易成本高、系統不穩定、技術漏洞、道德風險等問題。

而區塊鏈就是信任的機器,可以用代碼取代信任中介的作用,基於算法使陌生人在不借助於第三方的情況下,完成交易。簡單來說,這相當於我的支付與結算,通過的不是銀行等中心機構,而是基於全球分佈式賬本、全網記賬的區塊鏈。

目前,已經有專門的區塊鏈技術運用在支付與結算領域,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瑞波(Ripple)區塊鏈。

說了半天,區塊鏈到底解決了什麼問題?

瑞波是目前區塊鏈金融應用中,比較成功的應用之一,它基於一個開放、中性協議構建,支持全球不同分類賬本和網絡之間即時、低成本的國際支付。

很多銀行也在利用瑞波的技術做國際付款,比如西班牙到墨西哥、加拿大到德國,轉賬的時間大約在20秒。而渣打銀行用瑞波區塊鏈進行的跨境轉賬耗時只有10秒鐘。2017年年初,瑞波新開發了新的支付通道,使得瑞波幣的交易吞吐量增加到每秒數萬筆級別,理論上達到了Visa的級別。

截至2017年9月全球排名前50的銀行中,已有15家與瑞波合作。

說了半天,區塊鏈到底解決了什麼問題?

最後歸納一句話:要解決信任問題,最直接的辦法恰恰是誰都不信。


以上部分內容素材整理自知乎“匿名用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