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50年後:華北區極端熱浪或讓戶外配送物流人致命?

美國時間7月31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一個研究小組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發佈論文表示,由於氣候變化和灌溉農業的發展,2070年至2100年,中國的華北平原可能因為極端熱浪而變得不宜居住,而這樣的熱浪對戶外工作者而言甚至可能帶來生命危險。

該研究所採用的模型分析結果進一步表示,除非二氧化碳排放得到有效遏制,否則華北平原將在2070年至2100年之間達到致命的35度溼球溫度閾值,戶外工作者可能在極端熱浪襲擊後的幾個小時內死亡。

溼球溫度是指對空氣進行加溼,其相對溼度達到100%時所達到的溫度。當溼球溫度達到35℃閾值的時候,即使身體健康的人坐在陰涼處,只要人體的自然降溫機制(人體汗液蒸發降溫)得不到保障,也會在不到6小時內死亡。

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報告顯示,2030年至2050年間,與氣候變化有關的熱應激可能會導致全球每年有38000人死亡。

在國內,高溫對戶外工作者帶來傷害的案例逐年增多,這和頻繁打破高溫記錄城市的數量增多密不可分。比方說今年入夏以來,蘇州、瀋陽、武漢就接連創下歷史記錄。幾天前,北京開啟了預計為期4天的高溫天氣,北京電網負荷也隨之衝破歷史紀錄。

目前,戶外工種可大致分為快遞、水電、環衛、建築、搬運。近年來,隨著快遞業務總量的不斷擴大,快遞員的工作壓力日益凸顯。考慮到送件時效,快遞員幾乎成了為數不多的不得不長時間暴露在室外的工種,而這將直接增加熱射病的發病概率。

最快50年後:華北區極端熱浪或讓戶外配送物流人致命?

相關數據顯示,每年7~8月為熱射病(中暑第三階段)高發期,其中,勞力型熱射病是中暑最為嚴重的一種類型。發病急,病情進展快,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治,死亡率高達50%以上。

2016年,一名來自安徽省的快遞員中暑死亡,年僅28歲。今年在蘇州,一名40歲的快遞員因為同樣原因被送進ICU,送至醫院時一隻瞳孔已經放大,腦部CT顯示其顱內出血超過100毫升,面積幾乎覆蓋半個大腦。

問題的嚴重性正在促使各方行動起來,菜鳥通過城市超人計劃把冰櫃放到了街頭,希望能給快遞員順路降溫,很快這一做法得到了其它城市效仿。“通達系”快遞公司則公佈並實施了針對快遞員的高溫津貼。

“高溫津貼”項目來源於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原衛生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關於印發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的通知》,該辦法第十七條規定“勞動者從事高溫作業的,依法享受崗位津貼。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35℃以上高溫天氣從事室外露天作業以及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應當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並納入工資總額。高溫津貼標準由省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並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適時調整。”

不過,法規對拒不發放高溫津貼的企業,缺乏有效的處罰措施,從而導致高溫津貼難以落實。相關調查結果顯示,通達系快遞公司中並不是所有城市的快遞員都能享受到高溫津貼,尤其是加盟商手下的快遞員,高溫津貼更是聽說過卻從來沒見過。

雖然勞動監察部門鼓勵快遞員對拒不發放高溫津貼的企業進行舉報,但是不少人礙於怕麻煩、丟飯碗等原因臨陣退縮,事後又因此錯過最佳維權時間。

目前,各地對於高溫津貼的領取標準多有不同,比如北京規定每年6~8月間,分揀和派送崗位的人員在33℃(含33℃)以上均有權領取每月120~180元的崗位。其它城市也多圍繞此津貼標準浮動,通達系快遞公司則部分採取了200元/月的高溫津貼標準。

事實上,無論是給快遞員降溫還是給物質補償,都尚處於職業保障階段。設想一下,假如人類今天就要面臨文章開頭《自然—通訊》雜誌預測的極端氣溫天氣,那這些措施是否還能完全解除氣溫對快遞員的生命威脅?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如果想要完全避免這種隱患,當下視野範圍內最可行的辦法就是利用機器人大規模替代快遞員,從而在根源上杜絕人類暴露在室外作業的可能性。

就眼下的無人技術發展而言,公認的結論是,未來10年內幾乎不可能實現。考慮到預言最快來臨(如果成真,但全球溫度逐年上升已成定論)也要本世紀下半葉,屆時說不定相關技術有機會大規模採用(當然這可能會牽涉到原有快遞員轉型的問題)。

更瘋狂的設想則可以給快遞員披上一層高科技外衣,以此保證身體免受傷害。當然,僅從商業角度來看,這也許是一種成本更高的做法,實現起來更具難度。

顯而易見,無論是無人機大規模投入,還是瘋狂的高科技外衣,都離不開成熟技術的搭建。窺一斑而知全豹,更多的快遞公司意識到技術投入的重要性,或許絕非為了賺取更多利潤或者提升效率那樣簡單。技術能改善我們的生活,也能在那一天來臨之前,保護快遞員不受高溫傷害。

(掌鏈傳媒記者 劉宇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