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IPO估值高達600億美元,自家的網約車會不會拖後腿?

美團點評終於要IPO了。

這下子,總叨叨著九敗一勝的王興,終於可以底氣十足地說這“一勝”了,至少是在當下的估值和上市後的市值上。

6月25日,美團點評披露了其向港交所遞交的招股說明書。據市場消息稱,美團點評的目標估值為600億美元(約4680億港元),預計集資60億美元(468億港元),最快10月掛牌。

儘管,美圖點評的財務數據並“不好看”。

招股書披露,2017年,美團點評實現收入339.28億元,年內虧損189.88億元,經調整EBITDA為虧損26.92億元。2016年,美團點評實現收入129.88億元,年內虧損57.95億元,經調整EBITDA為虧損49.98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美團點評收購的摩拜單車已產生虧損外,今年美團網約車司機的成本已經達到2.93億元。

而在前,美團點評CEO王興亦在一次活動中表示,對於包括北京等城市即將上線的打車業務,美團準備了10億美元(約63億人民幣),而且上不封頂。

似乎,目前的燒錢節奏還是個起手式,而此次IPO中,或許還會有大量的資金流入到這項美團新業務上。

美團IPO估值高達600億美元,自家的網約車會不會拖後腿?

遲到的美團網約車,能否有機會呢?

做外賣的美團和做網約車的滴滴,慪氣的結果是,雙方互相在對方有絕對優勢的領地上,挑起了戰火,變成了業界的“笑話”。

就在前不久,滴滴外賣在南京上線,這裡恰恰是去年2月,美團進軍打車的起點。

美團不甘示弱,隨即宣佈上線打車墊付功能;而早前在無錫、南京開打的外賣和打車補貼大戰,則最終被有關部門叫停,無疾而終。

可這真的是個跨界的“笑話”嗎?尤其是最早挑起戰火,從去年就開始佈局打車的美團來說,這個網約車遲到者,是否存在一點微乎其微的“贏面”?

美團IPO估值高達600億美元,自家的網約車會不會拖後腿?

這一波補貼,其實只是開場的威風鑼鼓

在很多外界觀感看來,美團打車似乎輸定了。

尤其是在4月下旬開始,美團打車旗下的司機們發現補貼變少了,媒體亦爆出部分司機接單量下降5成後,這種觀感就變得更加真實。

此時,距離美團打車高調登陸上海,且讓美團CEO王興興奮地喊出“首日突破15萬單,次天25萬單,第三天突破30萬”、“迅速地拿到上海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的壯語,不過剛剛過去一個月而已。

其實,同樣的一幕,也在滴滴外賣身上上演,雙方似乎都形成了一種默契,即用補貼做個前戲,但不能持久。

無他,如果靠補貼開路的話,雙方都將進入以本傷人的血拼狀態,實則毫無意義。至於開場的時候,大家打個對臺,那本也是江湖規矩,意思意思,刷一個存在感的結果。

過江龍需要有個開場的威風鑼鼓、地頭蛇也要來一個針鋒相對的下馬威,如此而已。

美團IPO估值高達600億美元,自家的網約車會不會拖後腿?

過江龍有優勢!美團還在找縫隙

對於美團打車,大多數負面的評價集中在“抄襲”二字。

墊付功能被指抄襲滴滴在2016年12月推出的功能;還需要司機手動催款的美團打車,被指比滴滴早在2016年就自動幫司機催款的技術落後了太遠;至於美團打車有許多的功能、不少的界面有“高仿”滴滴的嫌疑,則往往成為類似評論補刀的重點。

但這並不重要,或這時候這本就是後來者的題中應有之意。既然有前輩趟出了一條路,何必另闢蹊徑。

關鍵在於,後來的過江龍,儘管往往在市場份額上有太多難以追趕困擾。可有一點卻優勢明顯:對於前輩因為積重難返、不易改進的軟肋,可以飽以老拳。

這本身就是顛覆式創新的套路活。只是,美團並沒有真正找到這樣的市場縫隙和軟肋。但這不妨礙其在船小好調頭的情況下,先封殺一些網約車的漏洞。

尤其是5·6空姐滴滴打車遇害案後,暴露出來的網約車巨大軟肋。美團打車立刻顯示出了自己過江龍的本色:美團打車整治“套牌車”專項“颶風行動”不斷升級,上海地區所有新註冊車輛和駕駛員,均需前往線下驗車點進行核驗;自5月30日起上線人臉識別比對系統,確保駕駛員和註冊人一致;此外,美團打車還在6月推出了“線下驗車、人臉識別、臨時抽檢”三大審核機制,對在網運營的車輛隨機進行審核。

但這樣的動作,畢竟還只是停留在固有網約車模式的漏洞封堵之上,美團想要真正在打車大戰中,別開生面,僅僅靠運營商的完善,遠遠不夠。

美團IPO估值高達600億美元,自家的網約車會不會拖後腿?

打車不一定要賺錢,美團卻必須要“粉轉”

美團打車的艱難,同樣也是滴滴外賣的艱難。而兩個跨界的打法都面臨一個問題——怎麼樣才能創新出新的業態來。

美團的思路其實並不複雜,打車不是用來賺錢的,而是用來帶路的。

換言之,就是讓客戶進入到美團的閉環中,打車去酒店、飯店、景點以及更多,讓單一的場景變成一個連鎖的環節,也讓流量在美團的內循環中得到最大的轉換率。

這不是路人轉粉,而是粉轉,億級用戶的當量下,美團並不愁顧客,也不發愁自己已經輻射到O2O各種商業形態下的消費變現場景,它只是用來補完從一個場景切換到下一個場景之間,缺失的一部分。即各場景下的粉絲轉換率無縫對接。

相對而言,只是單獨進擊一個外賣的滴滴,在這種銜接中就單薄了許多,畢竟網約車送外賣這檔子事,多少成本和供應鏈上都還有點太過腦洞大開。

只是,這種把過去旅遊景點的“一票暢玩”引入到自身商業鏈條上的方式,依然問題重重:

美團自身的O2O場景之間,並沒有真正的打通“一票制”,僅僅靠打車送美團其他業務的優惠劵,本身又缺乏精準性,而近似過去在街頭派傳單;而往返於各消費場景下的專車接送模式,對於本身走價廉物美而非VIP尊享的美團來說,似乎也有點遠,何況現在加入美團的網約車,也還沒達到那種奢華的檔次……

整個鏈條的不暢通,也讓這種引流思維,在完美的構想下,多少流於形式,只是成為了先搶點佈局的一種戰略“閒子”,高調出場後,就是悄悄地滲入其他城市,等待美團真正佈局大展開,再出場做“敵後武工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